这些“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如今个个成了经典,你都看过哪些?

编辑王桑

引言

亲爱的观众朋友,您是否也曾经在观看影视剧时,被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穿帮镜头"笑得合不拢嘴?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时,总难免会有让人哭笑不得的穿帮镜头突然现身,仿佛在“侮辱”我们的三观与智商。

从剧组人员的疏忽大意,到导演的脑回路难以理解,这些镜头简直可以称得上经典名场面。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办不到,这些镜头要多雷人有多雷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下那些最使人捧腹的穿帮金句与镜头吧!

中国抗日题材电视剧

近年来,一些娱乐公司和电视台为吸引眼球,大量制作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但是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抗日剧的剧情设置与人物台词存在太多不合常识和逻辑自相矛盾的荒诞内容。

严重脱离历史事实,令人哭笑不得。

究其原因,在于一些编剧和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想当然地为了所谓的“戏剧效果”而胡编乱造,完全没有严谨的历史责任感。

比如在一部题名为《热血张傲》的抗日剧中,女主角面带悲痛,痛心疾首地对男主角说:“我的九岁爷爷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了,我恨不得吃掉所有日本人!”

这种设定明显违背基本生物学常识,如果她爷爷真的在9岁时就死去,那么她的父亲根本不可能出生,其本人作为孙女也根本不会存在。

类似漏洞百出的剧情还有很多,令人哭笑不得。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各类雷人的镜头却层出不穷,就比如最饱受争议的《抗日奇侠》。

在这部电视作品中讲述的就是六位身怀绝技的“能人异士”,凭借自身的这些飞檐走壁绝学以一己之力对抗日军装备精良部队的故事。

在剧中的一号人物是杜大鹏,这位好汉简直是极其牛逼的一个存在。

在剧中的表现可以说让牛顿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自己一个徒手就能将日本鬼子给撕成两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胳膊上长得是两个挖掘机机械臂了。

再如在另一出热播的抗日剧《血战到底》中,男主角在战场上对手下士兵煞有介事地吩咐道:“我昨天在800里外的高地上,一枪就干掉了日军的机枪阵地!”

此言一出,让人哭笑不得。800里约合400公里,这距离已经快赶上北京到太原之间的实际距离。一个普通步枪的子弹怎么可能穿越这么远的距离并百发百中?这无疑是对基本物理定律的挑战。

《铁道游击队》,这部应该算是抗日神剧鼻祖了吧,本来还算是一部不错的剧。然而神一般的自行车,说飞就飞。彭亮自行车,车中的卢,马中赤兔,你值得拥有。

上述可以看出,这些抗日剧的编剧和导演为了所谓的“戏剧效果”和吸睛率,完全不顾及基本事实和常识,光凭想象胡编乱造剧情和台词。

他们可能认为观众不会仔细推敲逻辑,所以置历史真实于不顾,一味追求所谓的“效果”。但是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得不偿失。这种编剧手法不仅严重失实,还可能误导广大观众,对社会有负面影响。

因此业内应该从严反思和整改。相关部门应加强审查,杜绝此类脱离历史事实的低级作品播出。编剧和导演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以戏剧效果为由滥竽充数,应该以史为鉴,尊重事实,扎扎实实地创作,不能轻信虚构。

我们期待更多正视历史、反映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佳作出现。只有恪守诚信史实的创作精神,才能打动人心,产生正面影响。我们相信业内能够自我反省,共同提高历史题材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细看大片小品,镜头藏不住的秘密

古装剧作为影视作品中的一大品类,向来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就算是投资巨资、剧情精良的剧集,也难逃“穿帮”命运。

这些小细节成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也让人感叹剧组工作的艰辛。

像是大热古装剧《知否》,不乏精美服装和场景。可一旦镜头拉远,道具上的马虎就露馅了——绿化带里居然藏着一个现代井盖,与古装格格不入。

树丛中透出一盏式样古朴、走近看却太“现代”的路灯。这些“穿越”之处,让人忍俊不禁。

即便是顶流演员也难保不出错。《知否》中的一个配角身上居然鼓鼓囊囊地塞着一部手机,在古装下摆上勾勒出明显的方形。这位演员是否时刻需要联络工作,才将手机带上古装片场?这一穿帮镜头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谈资。

就连一向细致严谨的《甄嬛传》也难逃“手机门”。一场宫廷宴会镜头中,小妃嫔们个个端庄静坐,却有人将手机藏在臀部以下、衣摆遮掩处。这一羞涩之举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对于古装剧来说,偶尔出现的些许穿帮不足为奇。如今的观众审美也已非常包容,轻微的失误并不会影响对剧情及演技的评价。

这些“小窍门”反而成为影迷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谈。毕竟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需要平和地对待不可避免的失误。仅凭几处小瑕疵,并不应该抹杀整部剧集的精彩之处。

细数下来,这些“秘密”其实无伤大雅。观众与剧组之间,也需要保持理解与宽容之心。

毕竟对古装来说,“穿帮”已成家常便饭,我们不妨用诙谐调侃的心态,看待镜头中这些“越位”之处。

其实,不只是古装剧,许多现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穿帮镜头。

比如靠特效作品闻名的周星驰,他主演的喜剧电影中也不乏明显的CG失误镜头。

像是《少林足球》中,他与球星贝克汉姆对决时,脚下的足球明显就是后期P上去的。这种特效处理粗糙之处,也让观众哭笑不得。

与特效不同,现代剧中最常见的穿帮,则来自于演员的着装方面。许多演员为了舒适或者装扮考虑,选择穿着现代内衣或者鞋服。这在镜头前就容易被捕捉到,直接破坏戏中的氛围。

比如,古装剧里明明是古代,某演员的肩带却意外露出运动胸罩的形状,又或者明明是苏联年代,女演员脚上却不合时宜地穿着酷似NIKE的运动鞋。这些失误让人啼笑皆非。

邢菲在《你好神枪手》中,眼下有正常的黑眼圈,后期却强行消除,结果被观众“揭穿”这一作很明显的做假穿帮行为。

据说,即便是影后级别的演员,也无法避免这类失误。其实这可以理解,毕竟片场条件艰苦,为了保证表演质量,演员们也需要追求一定舒适度。只是有时为戏服务,有时为自我服务,两者需要平衡。否则小细节就成了捕捉观众注意力的“绊脚石”,影响观影体验。

所以,细微的穿帮之处,观众需要包容和理解,也需要以平和豁达的心态看待。毕竟银屏中难免失误,这不应抹杀整体的用心。

仅凭一两处失误,不能否定制作组的整体努力付出。要是我们对偶尔出现的失误保持开放的态度就好了。毕竟,在银幕上,完美是困难的,而且小缺陷不应该掩盖认真的努力。

经典中的不为人知细节

《西游记》和《水浒传》是我国的两部经典名著,也是无数人童年的回忆。但当我们再次重温这两部经典的时候,会发现里面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西游记》是1986年拍摄的电视剧,讲述了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了经费不足的困境,只能多次重复使用同一个演员。

猴子、猪八戒、沙僧的扮演者都出现在其他角色中,根本分辨不清是谁。最尴尬的是,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居然时不时露出了现代T恤,直接穿越到西天去了。

除此之外,布景中还能看到许多不合时宜的电线杆。

《西游记》在取景方面就非常困难,剧组不得不在工厂旁边的乡间取景,天气不好还会影响拍摄进度。

为了让观众能够看到美好的画面,工作人员们不得不东拼西凑,四处找寻取景地。还有些场景甚至只能在布景棚内完成。就这么简陋的条件,想要呈现出西天取经的盛景,可不容易。

根据历史,《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但剧组在布置场景时,却使用了南宋才出现的糖葫芦。

此外,在武松打虎的经典镜头里,明明是用布料做的玩具虎,却被搬过集市还出现了自行车,十分明显的穿帮镜头。

《水浒传》中一些打斗和动作戏需要演员亲自动手完成。可令人唏嘘的是,当时的保险和安全措施还非常薄弱,一旦演员受伤,只能自认倒霉,剧组也无力提供更好的照顾。演员们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豁出去,甘愿承受风险。

这两部剧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拍摄已经很不容易,也让观众重新审视经典的内在价值。即便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之处,也无法减损它们在人们心中“神剧”的地位。

这就像儿时最喜欢的玩具,即便破旧泛黄,在我们心目中也历久弥新。也许,正是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这两部经典剧在岁月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其实,这两个剧里出现的种种穿帮,也反映出当年中国电视剧制作条件的艰苦。

想想80年代的科技设备多么简陋,连个像样的摄像机都没有,导演和演员们要在有限经费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完成作品的拍摄,可谓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拍一部电视剧,有太多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可以利用,想要呈现出想要的画面并不难。

但80年代的剧组却要完全依靠人力来解决这些难题,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正因如此,我们看到《西游记》和《水浒传》中出现的种种破绽,也应该抱以宽容和理解之心。

笔者认为

虽然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但这些老电视剧所传达的价值和情感却历久弥新。

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浓浓的情怀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这些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段记忆,一种精神财富。它们值得我们去回味,去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哭笑不得   水浒传   西游记   镜头   经典   剧组   剧中   编剧   导演   观众   剧情   演员   电视剧   古装剧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