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蒋介石“败光”家底打不过日军?蒋介石的错?


(素材均为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被誉为东方的"凡尔登绞肉机"。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场战役的战略布局、关键细节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深远影响。

淞沪会战背景及战略构想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彻底摘下了侵略中国的伪装,随后爆发的八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1937年,中国军民士气高昂,为了打好这场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了积极备战措施。


面对入侵,最初的战略构想是从北向南作战,但陈诚将军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战略,即从东向西推进,以改变敌人的战场走向,打乱其计划。

陈诚提出这一战略的依据在于,中国历史上多数从北向南的战斗都取得成功,例如朱棣从北京进军南京,最终登上皇位,开创了永乐盛世。而相比之下,从东向西的失败案例如太平天国运动等,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地理和地形条件不利于坦克等重型武器的机械作战。因此,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吸引日本军队向东推进,引导其陷入不利战场。


淞沪会战掠影及蒋介石的战略失误

1937年8月15日,日本第十军在金山卫登陆,进一步加剧了淞沪战场的紧张氛围。然而,蒋介石在此阶段犯下了第一次战略失误,他将原本守卫金山卫的主力部队调往上海正面,导致金山卫失守,日本军队占领松江,中国军队被迫全面撤退。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前方有日本主力部队,后方有日本援军,淞沪地区的形势危急。然而,蒋介石再次改变了战略,决定在闸北一线驻守一部分兵力,这进一步加剧了淞沪会战的复杂性。


他误判了国际形势,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却高估了西方国家对东方战事的关注度。

同时,谢晋元率领的400多名战士坚守了闸北四行仓库,成为了中国军队最后的战略据点。面对日本军队的猛烈进攻,他们坚守不退,成功击退了数次敌人的进攻,但最终被包围。这种精神和思想的力量鼓舞了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成为民众坚持抗争的动力。

淞沪会战的发展及中国的坚韧

淞沪会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后,日本军队成功包抄了中国军队,蒋介石的战略失误导致几十万中国军人陷入困境,正面防线被冲破。


顾祝同和陈诚的决断调整战略,吴克仁带领的67军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攻,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时间。然而,最终,第67军全军壮烈殉国。

随着日本军队突破松江防线,直奔南京,蒋介石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敌人已经部署好了进攻,对中国军队进行了全方位的打击,撤退变成了溃逃,造成了数十万中国军人的伤亡,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的结局是惨痛的,29万中国军人不幸阵亡,大片领土沦陷,南京等城市落入敌手,这也为南京惨案埋下了伏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东向   蒋介石   闸北   向南   松江   金山   家底   作战   南京   日本   日军   中国   中国军队   战场   敌人   战略   日本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