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走宝岛时,手里还剩多少军事力量?说出来让人大吃一惊!

抗战结束后,全国人民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蒋介石却迫不及待发动了内战。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曾自信的吹嘘,打败共产党连三个月都用不了,然而,蒋介石怎么也没想到,仗打着打着,自己竟然在大陆没有了立足之地,只好向台湾宝岛逃窜。

那么,老蒋败走宝岛时,手里到底还剩多少军事力量呢?

蒋介石自信发动内战 结果却让他悲伤哀叹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已经达到了120多万,发展的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与国民党400多万的军队相比,那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当时,国民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骄横无比,国内最高统帅蒋介石凭借着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美式装备,以及全国大部分的统治区,决定除掉被他视为心腹大患的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认为,国共双方的实力悬殊明显,国民党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共产党想打败自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却是胜券在握。

1946年6月,蒋介石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内战的准备工作,于是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如果再谈判共产党还是不肯就范,那就在一年之内消灭掉他们。

26日,嚣张到极点的老蒋悍然撕毁了双十协定,出动了30万军队向我中原解放区围攻过来,内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不但一年内没有消灭掉共产党,而且被毛主席所领导的共产党以少胜多,仅用了三年多点的时间就打败了兵强马壮的国民党军队,其实,能够以这么快的速度就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就连共产党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内战打了两年多,到了1948年中期,蒋介石开始坐卧不安,没了之前的自信和高兴,这主要是因为他的100多个整编师,分别被解放军牢牢地钳制在华北、中原、华东、东北这几个战场,动弹不得,兵力也从起初的430万减至360万多点儿而共产党的军队却从起初的127万增至280万人

此时的国民党内部已是军心不稳,高级将领们精神堕落,生活腐化,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滑,而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处处受制,被解放军逼得节节败退,蒋介石面对这种情景,一种悲观的情绪袭上心头。

由于老蒋在三大战役中指挥失误,致使他的嫡系精锐部队150万多兵力,被解放军悉数歼灭,东北、华北、中原大部分地区被解放军收复,国民党上层因此陷入恐慌,悲观气氛在整个朝野弥漫开来,到1949年初,国民党的主力军已经丧失殆尽,共产党夺取全中国的胜利指日可待。

此时,执掌国民党大权已经有20多个年头的蒋介石,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统治的国民党,只用了三年多四年不到的时间,就从抗战胜利后的鼎盛时期走向了濒于覆灭。

蒋介石在凄怆之余,也深感国民党政府的高官要员自私自利、腐败无能,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他对国民党的组织、政权、军队也失望至极,于是蒋介石产生了另起炉灶,从根本上来彻底整顿和改造国民党的想法

但在选择“炉灶”时,他曾有过好几种选择方案,经过多方比较才选定了台湾,那么蒋介石为何会选择台湾呢?

蒋介石选择台湾作为存身之地

内战随着局势的发展,到了1948年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败势,蒋介石不得不承认自己败给共产党,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于是他开始抓紧考虑撤退到哪里去另起炉灶,他想到了三个地方,西昌、海南岛、台湾,蒋介石经过反反复复的比较,他对台湾更为满意一些。

记得那时在1946年秋季的时候,他和夫人宋美龄曾经前往台湾视察,他们发现台湾不但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岛屿,而且气候宜人,物产、矿藏非常丰富。

另外,台湾被日本侵占多年,这个小岛的经济早已从祖国大陆独立了出来,自成系统,还有就是它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一条百十公里宽的海峡。

视察结束后,他们夫妇兴奋极了,不由自主的赞叹道:“台湾真是个宝地啊,有了这个宝岛,就等于有了一切。

台湾这些独特的优势,最终让蒋介石下决心把台湾作为了最后的立足之地,随后,他召见了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魏道明,就台湾的经济与财政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

几个月后,蒋介石又对台湾的保安旅进行了整编,改为警备旅,之后的战局形势,国民党军队越来越不占优势,蒋介石便开始秘密把实力转移到台湾,紧接着为了强化台湾的军事力量,他又下令对金门、马祖这些要塞进行加固重修。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派自己的心腹陈诚和儿子蒋经国前往台湾,分别去担任省政府主席和省党委主任委员的职位。

既然把台湾作为了反共的基地,国民党的存身之地,那么经济肯定是要考虑的,因此,蒋介石又着手准备把大陆的财物转移到台湾,据说,老蒋从大陆转移走的金银、外汇总数合计起来,大约可以折合黄金800多万两。

1948年底的时候,桂系白崇禧通过南京的张群和张治中,向蒋介石建议,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的已无还手之力,不能再继续打下去了,希望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停战言和。

前方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后方经济也是一派萧条的景象,物价像脱了缰的野马,疯了似的飞涨,顿时激起了民愤,怨声载道。

而此时国民党的不少高级将领,看透了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为了顺应大势,纷纷选择了阵前倒戈,举兵起义。

就在蒋介石处于内外交困之时,美国的态度也变了,美国总统杜鲁门认为蒋介石认为蒋介石无能透顶,不值得再支持,于是便让他让位给李宗仁,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隐退”,李宗仁接替了他的总统一职。

此后,蒋介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考虑迁台和建设台湾的问题上,他计划把国民党中央党部和政府机构全部迁往台湾。

蒋介石虽然已卸去了总统的职位,但他仍然手握党政军大权,以国民党总裁的名义,指挥和操控着国民党政府的一切。

尽管蒋介石把工作重心转到了台湾方面,但他仍然不甘心就此败给共产党,还想凭借长江天险与共产党再搏一搏,企图东山再起,于是他加紧了部署长江防线。

蒋介石败走宝岛 手中有剩军队

蒋介石在宜昌至上海之间的长江沿线部署了70多万的兵力,国民党的海军百艘舰艇24小时不停歇的沿江巡弋,空军好几个大队随时待命。

我军此时也做好了渡江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是为了争取与国民党政府在谈判中能够达成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协定,一再往后推迟渡江的时间。

1949年4月20日,国共两党经过20天的和谈,最终还是因为国民党不同意双方代表共同拟定的和平协议,导致谈判失败。

4月20日夜里11点,解放军趁国民党部队大规模换防的机会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军大部队以锐不可挡之势,仅用了一个晚上,便成功渡过了长江,就这样,蒋介石辛辛苦苦的部署了三个多月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瞬间突破。

随着渡江战役的打响,蒋介石命令部下坚守上海,死守福州,保卫广州,然而,最终哪个城市也没守住,在他的胡乱指挥下,兵力越打越少,为了继续顽抗,他开始到处抓壮丁补充兵源。

李宗仁、白崇禧觉得在这样硬碰硬的打下去不行,为了保存手中本来就不多的有生力量,拟定了一个收缩防线,长期作战的计划,把部队转移到鄂北、鄂西一带,但蒋介石却坚决不同意,他舍不得放弃西南地区的防御。

1949年8月,西南地区的两大主力军的统帅胡宗南和宋希濂,为了避免部队被解放军包围歼灭,想在解放军还未向西南大规模进攻过来的时候,尽快把主力部队转移到滇缅边境。

但蒋介石还抱着幻想,不同意胡、宋的意见,他企图凭借四川险要的地势,能够阻挡住解放军的进攻,赢得的最后一搏的胜利。

然而,老蒋还是低估了解放军的战斗力,他这一搏不但没保住川滇黔康 4 省,反而还把胡、宋的30万兵力也赔了进去。

老蒋的西南梦破灭之后,他在大陆再无可守之地,而手中也只剩了5万左右的兵力,老蒋在大陆没有了立足之地,面对解放军的追击,已无路可逃,只好向宝岛退去。

在败退之前,他还想着以后反攻回来,所以他不甘心就带这么点兵回去,于是,他在败退的过程中不断的连动员带强迫让当地的青壮年入伍,据说,就靠这样的征兵方式,他部队的总人数竟然补充到了60多万,最后都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这个数字说出来确实很令人吃惊。

另外,蒋介石除了带走了60多万兵力,还把很多有影响力的政客、文化名人等裹挟到了台湾,除了这些之外,在加上一些随军家属及平民百姓,这样算下来,当时跟随蒋介石国民党到台湾的总人数应该又200多万人

结语:

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也深刻的反思过,他认为败给共产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军队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 无气节,他表示,拥有这样的“六无”军队,不败才怪。

另外,他还反思说,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歧严重,而且都想的是自己的小利益,同志们不能团结一致为党国的利益着想,整个党就像一盘散沙,聚拢不到一起,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全盘瓦解。

蒋介石这一番反思,虽然说很有道理,但是归根结底,他是整个国民党的统帅,国民党落败到这一步,与他是脱不开干系的,但他在总结失败教训的时候,却从没反思过自己,这在旁观者看来,不就是在推卸责任吗?


#古籍里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宝岛   蒋介石   西南地区   中原   立足之地   长江   台湾   内战   兵力   国民党   解放军   共产党   军队   部队   手里   国民党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