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顶流网红秀才塌房,让我看到“无知时代”最大的危机

成长源于开放包容,而不是自以为是。

作者:洞见ciyu

最近,互联网上有两件很吊诡的事。

你听说过一个叫“秀才”的千万级网红吗?

他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中老年粉丝收割机。

在视频中,他时而置身有车有楼的乡村宅院,像事业有成的创业才俊。

有时他穿成套的西装西裤,玩转“厅局风”;

偶尔拿罐装啤酒,深夜独倚栏杆,像个受伤失意之人。

这些视频迅速俘获了一大批中老年粉丝,让他成为千万级网红。

一位62岁的女士一个半月内,就给他打赏了价值50多万元的礼物。

一位70多岁的吉林老太太独自来到蒙城,只为见秀才一面。

可是神奇的是,直至他账号被封这件事上了新闻,自诩5G冲浪的年轻网友,常年奋战在吃瓜第一线的他们,才第一次听说过这个顶流。

还有一件事。

一位男网友无意中刷到一个男女吵架的视频,他艾特了老婆来看,老婆看完评论也艾特了他。

两个人互相看了对方的手机,竟然发现彼此的评论区是完全不同的画风。

网友是男性,他看到的评论区都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去思考的,会让男性很有认同感。

他老婆的评论区,却是帮女性说话的。

网友展示的这些评论,并非他刻意挑选,而是留言区最靠上的评论。

可以明显看到评论的排序,并非按赞的高低依次排列,有些是特地挑选出来给他看的。

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网友@阿瑜不愚 说她看到的评论区是好多孩子抱怨家庭,她妈妈看到的评论区是很多家长倾诉不易。

看完这些,我不由得脊背发凉。

哈佛大学教授桑斯坦提过一个概念:信息茧房。

简单来说,就是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者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身处这样的茧房中,被我们所隔绝的或许不只是某个人,还有真实世界的某个侧面。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曾言:

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类无知的状态,反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无知时代”。

我们以为鼠标一点,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轻松获得各种知识。

以为网络如百花筒,各种观点碰撞,我们可以走出偏见和鄙陋。

可实际上,我们现实的世界,却越来越遥远。

我们被取悦了,也被驯化了。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算法想让我们看见的世界。

2

王小波写过一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风俗:

凡是给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会得到国王的提升;

凡是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就会被国王送去喂老虎。

所以元帅出征在外,凡是麾下将士有大功,就派他们给国王去送好消息,使他们得到提升;

凡是麾下将士有大过,就派他们给国王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后来,有大过的人都死光了,为了保住麾下的将士,元帅只好编造各种好消息,

于是国王就只能听到好消息了。

网络中的我们像极了王小波笔下的这位国王:所听皆为想听,所见皆为想见。

袁世凯称帝失败以后,据说他如梦初醒,称自己是被骗了。

在整个骗局当中,骗他最厉害的是一份报纸:《顺天时报》。

《顺天时报》原本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

但有人动手脚,做了一份给袁世凯量身定做的报纸。

袁世凯每天就收到这么一份报纸,上面全部是假新闻。

袁世凯便相信,自己称帝是顺应民意。

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顺天时报”。

我们每天都在看着迎合自己的观点,视野越来越狭窄,偏见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危害,构建了一个无形的井,让我们坐以观天而不自知。

3

美国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曾提出一个“奶头乐”的理论。

给80%的被边缘者一个“奶头”,他们就能心安理得、安于现状,而不至于引发社会动荡。

这种让人心甘情愿沉迷其中的“奶头”,有两种形式。

一是发泄型娱乐,比如色情产业、游戏;

二是大众娱乐,比如肥皂剧,八卦等等各种节目。

他说人一旦沉迷于这种“奶头乐”中,失去进取心,就会永远被桎梏在底层。

就像是互联网宠物,被算法投喂,被机器饲养。

人性喜色。

当看到迷人的帅哥,性感的美女,谁都忍不住多停留一会。

算法捕捉到了你的喜好,于是你刷到一波又一波的帅哥美女。

你沉迷其中,应接不暇,无法拒绝。

人性喜乐。

你搜各种段子,搜各种梗,为一个个笑料捧腹大笑。

后来,你的视频中都是各种段子、各种低俗笑话。

你沉迷其中,欲罢不能,无法自拔。

渐渐地,你习惯了这种感官上低级快乐,无心学习,也懒于学习。

社会学上有一个“滤气泡效应”

算法可以随时了解用户偏好,为用户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也会筑起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用户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自得其乐。

你喜欢什么,你爱好什么,手机就给你推送什么。

我们都在自己喜欢的泡泡里乐此不疲地漫游着。

最后的结果就如下面这一张图:

思辨力成了稀缺品,注意力涣散成了病症。

这是信息茧房的另外一个危害,在垃圾快乐中废掉自己。

4

很喜欢张小龙的一段话: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在这个互联网世界,我们要学会选择,而不是被选择。

这里有3个建议,帮助你撕裂信息茧房。

1. 听你不喜欢的观点。

社会学家把人的认知分成了三个区域: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我们被桎梏在信息茧房中,就是因为安于舒适区。

听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就打心底排斥:这人净胡说八道。

看与自己一致的观点,又不禁得意洋洋:我就说我才是对的。

一个人的思维如果永远亮着红灯,就停止了进化。

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针见血地指出:

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

成长源于开放包容,而不是自以为是。

2. 见其他圈子的人。

农夫来到城市不懂交通规则,城里人到乡下分不清麦子和稻子。

大学教授不知外卖员怎么工作,外卖员不知大学教授研究什么。

每个人都有他的信息茧房,都有他的认知局限性。

关上对外沟通的门,就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绕圈打转。

罗振宇创业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湖畔创研中心学习。

在那里,他除了积累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和各路高人聊天,这些高人来自各种行业、各种领域。

他说:创业时间久了,会感觉自己被困在了自己的认知格局里。而与他们的交谈,恰恰能帮自己打开思维,突破认知盲区。

一人之力有穷时,眼界容易囚于一亩三分地。

与不同的人交往,我们的认知版图就会一点点地被拓展。

3. 读不同类型的书。

余秋雨上大学的时候,去图书馆借书。

一位老图书管理员告诉他:“我只要看一个学生的借书卡,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前途。”

管理员说一个未来有大前途的人读书卡有两个特点:

第一,喜欢研读很多学科专业好书。第二,还喜欢跨学科研读经典好书。

有所成就的人通常是跨领域阅读者,能够跨界融通。

如果只看合乎自己口味的书,那么永远只能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事。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书读多了,不一样的观念、不一样的风景就会在你眼前缓缓铺开。

蚕结茧成蛹后,只有两种命运可以选择:

一种是自己主动撕裂茧房,破茧成蛾;另一种是舒服地待着,最终死于茧房内。

我们现在也处于这样的茧房中,自己是迎来重生,还是走向毁灭呢?

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流网   奶头   桎梏   信使   麾下   将士   秀才   大学教授   算法   认知   好消息   国王   无知   报纸   观点   危机   网友   时代   世界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