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3小时后遗体被解剖,医生泪如雨下:总理该有多痛啊!

前言:1975年,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内。

主刀医生韩宗琦拿起手术刀,双手微微颤抖,他低头看着躺在冰冷手术台上那具瘦弱的遗体,泪水模糊了视线。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解剖,因为躺在这里的,是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总理,3个小时前,总理还在与癌症抗争,现在却躺在了解剖台上。

而这正是周总理生前的嘱托——把我的身体交给医学,让癌症不再伤害更多的生命,此时此刻,韩医生心如刀割,他知道,要揭开周总理身后之谜,就必须硬下心肠,将手术落下。

周恩来总理,一位传奇的人

196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已经开始出现心脏不适的症状,检查后确诊为严重的冠心病。

医生建议减少工作,但周总理的内心却在想,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更努力工作,为人民多做贡献。

于是,他每天工作时间不减反增,超过10个小时的工作,经常是早上六点起床,凌晨两三点还在办公。

有一次,周总理在处理广交会问题,连续84个小时没有合眼,最终突发心脏病直接昏倒在地,被紧急送医救治后才缓过来,但他醒来后又投身到工作之中。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有膀胱癌,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人来说是晴天霹雳,大家都在想,以总理现在的身体状况,恐怕熬不过癌症这个坎。

但是周总理对病症的反应出人意料,他说“有病就治嘛,没什么好难过的”,并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做更多贡献。

确诊后,周总理外交活动更加频繁,处理国际事务的锅基本都由他扛着,有一次,周总理与外国首脑在华尔道夫酒店进行会谈,会谈进行了7个小时。

期间,周恩来连续咳嗽,身边的医生提醒道:“总理,咳嗽已经持续2个小时了,请注意休息。”周恩来微笑着说:“国家大事当前,这点小病无需在意。”

1974年,周总理为推进国共两党关系,数次昏迷,医生判断病情严重,必须住院治疗,于是周总理住进了305医院。

住院期间,他一有清醒的时间就问台湾问题的最新进展,有一次,邓颖超正在病房休息,周恩来突然清醒过来,抓起邓颖超的手说:“台湾问题不能拖,我还有最后一个心愿,希望祖国统一,我不能走得太早。”语气中透露出的焦虑与不舍,让邓颖超红了眼眶。

1976年1月,周总理已是弥留之际,即使强效止痛药也无法控制癌症导致的疼痛,在总理最后的日子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昏迷。

偶尔短暂清醒时,也因为疼痛难以开口1月8日,在医护人员的呵护下,周恩来终于在病榻上解脱了。

而他生前的最后遗愿则是要求把自己的遗体解剖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入江河,一切从简办理!

解剖总理遗体,供医学研究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遗体被送往北京医院太平间进行解剖。

解剖工作由该院副院长韩宗琦主刀,当他揭开白布,周总理的遗容首次展现在众人面前,4年抗癌生涯让周总理消瘦不堪,原本身高1米7多的他,此时只剩不到60斤,衣服松松垮垮挂在身上,让人不禁落泪。

韩宗琦小心翼翼地解开周总理的衣扣,露出皮包骨的躯干,上面布满手术后的伤痕,自1972年确诊胃癌开始,周总理接受过13次手术,每一次刀割,都在他的身体上留下难看的痕迹,见证他与病魔斗争的过程。

当韩宗琦打开周总理的腹部时,伤心欲绝——里面的五脏六腑已被癌细胞侵蚀殆尽,呈现扭曲变形的状态,这意味着,生命最后几年,周总理每时每刻都在承受撕心裂肺的痛苦。

看着周总理遭罪的身体,在场所有医护人员都情不自禁地哭出了声,曾经的伟岸身影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疾病留下的创痕,韩宗琦强忍泪水,催促大家专心工作,以完成周总理的嘱托。

这场解剖,是所有医护人员这一辈子手最抖的一次,更是最为紧张的一次,但为了完成总理的遗愿,大家还是强忍着心中的难过完成了解剖任务。

解剖工作很快完成,所有数据均已记录收存,众人向周总理鞠最后一躬,缅怀这位为国捐躯的伟人,接下来,要为周总理换上寿衣。

然而,当警卫员拿来周总理生前穿过的旧中山装时,韩宗琦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痛,情绪激动地质问:“总理走了,你们连件新衣服都吝啬给他?”原来,这是周总理生前的意愿,邓颖超亲自解释,韩宗琦这才明白过来。

抚平衣角,韩宗琦终于给周总理穿上这身寿衣,破旧的布料覆盖在消瘦的躯体上,这是周总理一贯的作风,望着周总理的遗容,韩宗琦捂住脸大哭了起来。

短短4年,周总理经历了如此多磨难和折磨,一个人的意志力究竟能坚持到何种地步,外人很难想象,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是否还抱有对党和国家的牵挂,我们无从得知。

十里长街万人送总理

11日清晨,北京下起了细雨,在医院,周总理遗体被移入玻璃棺材,盖上国旗,这时,长安街两旁早已聚集了无数前来悼念的群众,他们手持白花黑纱,肃立在寒风中。

上午9点,灵车缓缓驶出医院大门,沿途市民肃立道旁,许多人身着黑色棉衣,脖子上围着黑色毛巾,目送灵车离开。

灵车行驶在静默的长安街上,一切显得那么肃穆庄严,巷子里走出一位老人,他扶着腿脚不便的老伴,在路边立正向灵车鞠躬告别。

一位青年男子双手合十,恭敬地目送灵车远去,年轻妇女抱着孩子,泪眼婆娑地说:“孩子,那就是我们的周总理,你要记住他。”

下午2点,灵车到达八宝山殡仪馆,这里早已聚集了上万悼念群众,他们高呼“总理万岁”,哀声震天。

邓颖超劝导人们要尊重总理遗愿将遗体火化,当白烟从高高的烟囱冒出时,她终于忍不住放声大哭,与爱侣诀别。

当晚,治丧委员会为完成周总理扬灰遗愿,决定用飞机运送骨灰,天色已黑,广场上群众仍然守候,期盼亲眼送别周总理最后一程。

这时,一辆黑车从人民大会堂地下通道驶出,直奔机场,骨灰很快随风而去,百姓们久久凝视天空,心中五味杂陈。

这最后一程里,有高呼的,有跪拜的,有痛哭的,还有默默擦泪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只为对这位开国总理的最后致意。

这一刻,长安街连接着千家万户,见证着中国人民对伟人的哀思与不舍,周总理离开了,但他高尚的品格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奋勇前行。

1976年,周恩来骨灰回归大地

1月15日清晨,北京飘着小雪,通县机场一片苍茫,偶有军用专机起降,机场负责人带领数名警卫守在停机坪等待一位重要客人的到来。

过了不久,远处飘来一辆黑色轿车,车窗模糊看不真切,车一停稳,赵尔陆率先下车打开后座车门,只见邓颖超脸色苍白,神情肃穆地走下车来。

她轻轻抱着一个白色骨灰盒,步履沉重地走向专机,突然北风呼呼刮来,她一个踉跄,赵尔陆忙上前扶持,被她婉言谢绝。

她说这是她为恩来做的最后一件事,希望这段路再长些。

当她将骨灰盒安放机舱后,邓颖超目送飞机起飞,渐行渐远,终成天边一点,她在寒风中站了许久,直到机场负责人轻声提醒,这才踏上返程。

这次撒骨灰的任务由数名警卫负责,他们将骨灰分三批撒在空中,看着骨灰随风飘洒,慢慢融入江河大地,不禁肃然起敬。

第一个地点是北京上空:这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是总理工作近30年的地方,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18年,年轻的周恩来首次来京,参加了“五四运动”,他还记得第一次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远眺紫禁城的激动心情。

党中央迁来后,他在这里留下无数足迹,北京是他参加革命、建设新中国的起点,散落一捧骨灰在夜色中的故都,像一场静谧的告别。

第二站是密云水库: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供水严重短缺,总理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解决首都用水问题”,并亲自访察选址、研究设计。

在他的关怀下,库区搬迁很快就妥当了,水库也在短短两年内竣工,以当时国力和技术,此可谓奇迹,飞机低空盘旋,骨灰撒在闪着星光的水面。

第三站是天津海河口:这里是周总理踏上革命道路的起点,留下他最意气风发的青春印记,更重要的是,他与邓颖超的姻缘也从天津开始,海河入海口夜色朦胧,骨灰撒落,像一场久别重逢。

最后一站是山东黄河口: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周总理年轻时就以她比喻祖国,表达对家国的深情。

在总理心中,黄河代表着中国,此外,他与罗青长最后一次谈话提到了台湾问题,总理在生命最后的心血在关怀这个地方,最终一捧骨灰撒在辽阔的大海,与大河融为一体。

四小时后,骨灰撒完,哪怕是微尘,也永远留在了他一生奋斗的江山里,这段旅程就像恩来生前一路走来的缩影,他此生不变的情怀,都融入这片红土。

而空盒交还邓颖超,这时的她憔悴不堪,几夜未眠,在这间住了一辈子的房子里,哪里不是恩来的印记,睡去又满脑子往事,直到警卫敲门,她才清醒,抱着警卫痛哭,感谢他们完成恩来的心愿。

笔者认为

作为一代伟人,周总理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奋斗,无私奉献,是全国人民的楷模。

周总理,这盛世如您所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遗体   海河   周恩来   总理   医生   灵车   遗愿   台湾问题   泪如雨下   警卫   骨灰   生前   北京   癌症   小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