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老照片-回民饭店

回民饭店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餐饮场所,它将伊斯兰教文化与食品融合在一起,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美食圣地。

1957年,虎林县国有饭店归属县服务系统,服务系统包括食品、专卖和饮食业三个公司。回民饭店具体成立时间不详,但估计应在1958年转业官兵来虎林这个时期,大约1958年成立。因为饭店第一任厨师马春生,1958年从山东陵县到虎林后,就到了饭店工作。

五十年代某地回民饭店工作员厨房包烧麦

五十年代某地回民饭店就餐人员吃烧麦

虎林县回民饭店,并不像回民聚集区的伊斯兰回民饭店,建筑和装饰都有明显的西域特色。饭店租用一简易土坯草房,草房在火车站前十字路口西南角(九十年代原客运站,后为金源家电商城),面对道北的人民银行二层楼(日伪时期为福海楼)。饭店除了门口挂一块显眼的回民饭店牌子,和北方民房并无二样。

饭店虽然是间破旧草房,但营业面积比较大,有十几张长条方桌,板凳也全是长条凳子。主要菜品有溜肉段、溜胸口、扒羊脸、回锅肉、锅包肉、葱爆羊肉、水爆肚等,主食有饺子、烧麦、馅饼、包子、米饭等。早餐还有油条、豆浆。虎林回民饭店虽然比较小,但它的烹饪采用清真食品制作技术,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法规的烹饪方式。

马春生(前排右)和女儿马寿珍(后排右三)、儿子马寿山(后排右)、马寿亭(后排左三)等家人合影。

饭店经理杨殿生,厨师马春生,满金发,马寿林。这些老回民,书写了虎林回民饭店的历史,开创了虎林回民饮食业的黄金时代,这些在虎林为少数的回民职工,作为国营饭店的中坚力量,很多人一直工作到退休,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饭店。

当时的饭店没有自来水,所有饭店用水均由人工挑水。杂工韩再贵专事挑水。每天挑着一副担子,到一百货后院水井,或到钟表刻字社水楼去挑水。

饭店挂着的招牌是一个蓝底白字的牌子,醒目的大字是回民饭店几个字。文革期间,牌子没有穆斯林的经文。文革前和后,牌子上有清真两个略小一点的汉字,清真下面有一行小的穆斯林经文,再下面是四个白色的大字:回民饭店。

饭店门口除了牌匾,还挂着蓝色的幌,幌体蒸笼造型,下悬蓝色穗子,表示本店清真,食物洁净。挂在高杆上的幌,随风摇曳,宛如某个武林门派的山门大旗,招展出庄重和超然凝结在一起的沧桑。

幌是店铺传统的行业标志,又被人们称为“引子”,“望子”等等。随着生活的发展,各种幌子也逐渐被各种五光十色的牌匾取代。现在的饭店,已经很少能见到挂幌的了。

幌子是开门挂上去,晚上打烊的时候取下来,代表着一天的结束。在解放前,要是晚上忘了摘幌子,有客人来吃饭不管多晚都要做,就算厨子不在老板也要上。

某地回民饭店

回民饭店虽说是为回民服务的,但未必就完全就是回民的落脚处。很多汉人,也喜欢到回民饭店,喝碗羊杂汤,吃盘烧麦。一壶廉价的烧酒,两碟小菜,几笼烧麦、蒸饺,一碗羊杂碎汤,就撑起了一桌人的快乐。虎林街里的回民并不多,而且大多相识,能在回民饭店相遇,自是相逢一笑,或两人酒菜摆在一起,共同举杯换盏,边聊边喝,十分的快活。

无论是老回民,还喜欢伊斯兰饮食的汉人,每天来这里的食客们,为的是回民饭店几十年来不变的老味道, 也是一份不褪色的街坊情怀。

七十年代某地顾客在饭店用餐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太斯迷”,然后依安拉之名屠宰,否则不能食用。虎林并非回民聚集区,没有专事回族穆斯林宗教仪式的阿訇。回民饭店在屠宰牛羊时,只能找当时在西岗齿轮厂工作的回民马寿山、马寿亭两兄弟帮忙。

那时的街边饭店大部分千篇一律,没什么别出心裁的装修,并没有精致的涂刷,全部是白灰墙面。文革前墙壁上挂着大多为爱国卫生宣传画,文革时期挂着样板戏宣传画或毛主席画像。粉碎四人帮后,墙面上张贴了《食品安全法》,还有各种鲜艳的风景画,一些电影明星画也出现在了营业厅里。

那个年代的店家,全是诚信为本,不容易徇私舞弊,也基本上不可能应用伪劣植物油。应用的或是长筷子,如今大部分全是一次性的了。那时候的饭食花式尽管少了一些,都没有外卖送餐,但是吃得放心。国营饭店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到饭店吃饭不仅要花钱,主食还要粮票,先交钱开票,凭票就餐。

当年生活艰苦。进一次饭店,已是奢望。进饭店吃饭,对于普通人家是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但到了八十年代之后,人们的收入提高了,观念也更新了,上饭店的人越来越多了。饭店食品安全是绝对过关,饭菜质量有保障,没有人会想着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坑害顾客的事,关系户和熟人去吃饭,还会得到点照顾,如菜量大些等。

大约在1966年左右,回民饭店搬到一道街火神庙旁,现老房产这一位置。此时的回民饭店的门脸儿并不大,它隐藏在沿街的一排民居店铺混杂的平房之中,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饭店的规模,也较银行路南时小了许多,只有五、六张方桌。

此时饭店主任为马寿林,同时兼任饭店厨师。之后主任先后为林桂亭、刘云收。服务员有马寿珍、梁玉珍等。第一代厨师马春生和满金发,已经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回民饭店又一次经历变迁,从老房产搬到一道街邮局路南。饭店坐南朝北,面对着邮局大门。饭店在这一位置待的时间比较长,一直持续到1984年。

这个时候饭店主任先后为刘云收、马寿珍。马寿珍和前辈一样也兼任厨师。收款员王淑芬、邹春玲,面案战寿英、杨远亮,采买张世军,保管员苗桂兰,服务员冯宪香、韩玉香、滕国芬等。

饭店最后在1984年左右,搬到中心路和建设街铁路俱乐部(日伪时期为虎林县伪警察大队部)路南。在这里饭店经历了最后一段由盛到衰的经历,约在八十年代末期,和所有虎林老饭店一起,退出了国营饭店一统天下的历史。

八十年代,部分回民饭店职工在二道街建设西街)虎林电影前留影。一排由左至右:收款员邹春玲,面案战寿英,厨师马寿珍。二排左至右采买张世军,面案杨远亮,服务员韩玉香。

马寿珍,1944年生人,1958年父亲马春生随侄儿从山东到虎林县。其侄儿马寿支是转业军官,在农垦局文工团工作,后调回安微工作。马寿珍1960年从山东来虎林,进入服务公司下属的冰棍厂工作,1966年调入回民饭店,顶替退休的父亲马春生,担任饭店厨师,后担任饭店主任。

1966年3月8日,调入回民饭店前马寿珍(后排中)和冰棍厂同事合影

马寿珍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表现优秀,年年获得先进称号,并被选为虎林县政协委员,成为虎林知名的少数民族优秀代表人物。在参政议政,涉及民生和民族政策等方面建言提案等,做了大量工作。

1979年1月10日,虎林县饮食服务公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在电影院前合影,马寿珍二排右四。

新中国成立后,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中央人民政府开创了一项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

马寿珍有幸1981年被邀请参加了第一批少数民族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彭冲,主管民族和政法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马寿珍二排右三,前排右七彭冲,右八乌兰夫,右九杨静仁。

作为少数民族的优秀代表,马寿珍通过在祖国各地参观学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领略祖国发展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增进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

马寿珍(前排右三)和参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合影

他们回家乡之后,马寿珍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用实际行动带动着员工,影响着周围的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一簇火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4年左右,回民饭店搬到胜利东街和中心路口的东南角,铁路俱乐部对面。这栋临街泥草平房,为县饮食服务公司所有。南侧为水产商店,水产商店南,为虎林县轻工市场。西侧中心路西原为虎林镇政府,1986年在此兴建虎林县宾馆。1994年左右,宾馆搬走,该楼为市工商银行。

随着改革开放,虎林的个体和集体饭店,如雨后春笋涌现。1979年,虎林有个体饮食业72户,基本是家庭为单位的个体饮食经营者。

桦树村在七十年代末,在县文化馆南的文化路和胜利西街路口,开了家村民集资的杏花村饭店。为了解决县政府子女就业的问题,七十年代末,政府在县委招待所东开办了一家以县政府子女为主的集体性质的饭店:新春饭店。邮局也在这个时期,开办了以安置职工子女为主的鸿雁饭店。1980年,虎林县饮食服务公司创办了集体性质的春光饭店(后为丰福楼),安排21名青年就业,当年销售7万元,实现利税7000元。同时,还创办了国营饭店四海轩、美食佳等。还有很多个体饭店也在此时大批出现,如水煎包、狗肉馆、羊汤馆、饺子馆、大骨头店等。

在这些风起云涌的竞争对手的竞争下,国营饭店不断走向衰落,最后逐渐消失了。1986年,虎林县商业局所属饮食服务公司按照企业性质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工资标准不变的原则,对下属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将有着385平方米经营面积的虎林饭店对外出租,开了虎林国有饭店对外租赁的先河。其他饭店也随后,或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原则是单独核算,自负盈亏,超额利润分成。但这种改革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营饭店长期存在弊端,也无法让其走出困境。

1993年,县饮食服务公司对所属企业全面整顿,关停了虎林饭店,四海轩饭店,1995年,会友饭店卖给石油公司,国有饭店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进入了严酷的冬天。

面对这种大环境下,回民饭店自然难逃噩运。在这些改革措施出台前,回民饭店已经在八十年代末走到了尽头。

本来这个经营面积不大的饭店是具有西域特色的,但虎林县回民越来越少,老客户不断流失。加之这个泥草房屋没有取暖,冬天不营业,只有夏天才经营大半年。搬到新址后,经营持续走下坡,饭店难以为继,勉强经营了二年左右,最后只能彻底关门。

一个有着近30年经营史的国有饭店,一个承载着多少人美好回忆的饭店,在见证了一个国营饭店时代的兴衰后,虽有依依不舍,但只能黯然离场……

杨明亮1986年左右调到了站前饭店(原虎林饭店),1993年,站前饭店关门停业,杨明亮也开始了自谋职业。

八十年代马寿珍

饭店关门停业后,马寿珍和饭店其他职工一样下岗。她先是在东山下面家里开了个不挂幌的回民小吃,接待一些熟人和老客户。后期,也慢慢关门歇业了

张世军,饭店黄了后调到了迎宾饭店,继续从事他的老本行:采买。直到1993年左右,迎宾饭店和旅店一起拆除,在旧址盖起了虎林宾馆。迎宾饭店的所有员工,也在这个时候下岗。

战寿英,下岗后自己开豆腐坊,专事干豆腐制作。由于她技术精湛,为人讲诚信,在周围人中口碑良好,销售一直不错。很多人都羡名前来,到家里直接购买。

收款员邹春玲,下岗后离开虎林,后和爱人到山东定居。

韩玉香,和马寿珍同为回民饭店两个回民之一,饭店老员工韩再贵(挑水工)的女儿,八十年代中期嫁到了东方红林业局。她算是幸运的,没有经历饭店倒闭的痛苦。但看到她将最美好青春奉献的饭店,就这样的倒闭了,心中的痛楚可想而知。

韩玉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虎林   回民   草房   乌兰   伊斯兰教   穆斯林   烧麦   饭店   山东   后排   清真   少数民族   厨师   饮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