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那些可爱的小妖有点意思

比起有背景、有魔力的大妖,小妖是《西游记》的常驻角色,他们除了通风报信、制造笑料,是否还有特别的使命?

在平顶山,猪八戒巡山时,遇到一群小妖。他本可以“化万道火光”而逃,但慌了阵脚,接连绊倒后,被一群小妖按住——抓鬃毛的,揪耳朵的,扯着脚的,拉着尾巴的,没挣扎几下就给擒住了。盘点《西游记》,大妖手下的小妖不计其数,出场时一拥而上,退场时无声无息,看似群众演员,却倾注了作者独有的心思。

名字不简单,实力却一般

碧波潭的鲇鱼怪和黑鱼精,一个“暴腮乌甲,尖嘴利牙”,一个则是“滑皮大肚,巨口长须”。他俩的长相,怪异丑陋,为典型的妖怪长相,却不具备灵异能力。这两只鱼精是九头虫的手下,被安排去祭赛国巡塔,因远离老板的视线,便想到摸鱼偷闲,在金光寺塔心里猜拳喝酒。不幸得很,他俩被孙悟空捉住后,为了活命,道出了老板所有的秘密。

神话故事中的妖怪,往往是“物老成精”,带着人性、物性以及超自然的能力,所以也被称为“精魅”。先秦奇书《山海经》就记载了一些能通异象的灵异动物,比如鱄(zhuān)鱼、薄鱼、(huá)鱼,预示干旱的发生;蠃鱼,预示水灾的降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精怪还有变形的能力,如大蛇变成树,鸠变成金钩等。而《西游记》的小妖则平淡无奇,既没有法力,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只是在大妖手下当差。尽管如此,他们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名字。

碧波潭的两只鱼精,名为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叫啥名字?又有何用意?清人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中揭示说“心上有游物,无怪其奔波不已”。而清人陈士斌在《西游真诠》中,侧重于从小妖的性格特点来理解,即“颠倒参差仓皇急遽之情状”。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而后者更能揭示《西游记》对小妖的命名原则,即采用语词颠倒且对仗的名字,比如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红孩儿六健将中的兴烘掀和掀烘兴,读起来像绕口令,充满趣味,但也有一定的意涵。

另一重取名原则便与小妖的性格有关了。红孩儿六健将还有两组搭档:云里雾和雾里云,一看名字便知是一对儿糊涂虫。这可不,看见孙悟空假扮的牛魔王,丝毫未起疑心。快如风和急如火,一看便知是急性子,做事火急火燎,匆忙冒失。他们迅速确认了牛魔王为真,并连滚带爬地“撞进洞里”报告。《西游记》里的小妖,可谓有什么性格,就有什么名字。

不过,有时情形恰好相反。巴山虎和倚海龙,名字听上去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实际战斗力极弱,刚出场便被打死;精细鬼和伶俐虫,名字透露着机灵,实际又如何呢?银角大王用大山压住了孙悟空后,让两小妖带着紫金红葫芦和羊脂玉净瓶去收孙悟空。得了宝贝又领到好差事的两妖全然忘了自己处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反而与孙悟空玩起了“斗宝贝”的游戏。这对形影不离的小妖对小事机灵,但对大事糊涂,可见名字与性格形成了对比。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明白,小妖的出场,使取经故事充满了欢乐。不过,奇怪的是,《西游记》为何要给严肃的取经朝圣故事添上喜剧色彩?其实,这颇符合晚明思想界逐渐吹起的追求真实、解放人性的思想风气,当时思想家李贽提出“童心”说,希望人们找回“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如何帮助世故老道的成年人找回“童心”呢?那便是创造一个童话世界。

图为红孩儿六健将之兴烘掀和掀烘兴,下图为六健将之云里雾和雾里云。他们一同去请牛魔王吃唐僧肉,但都是肉眼凡胎,无法辨认孙悟空假扮的牛魔王,被孙悟空捉弄的同时,也增加了搞笑情节。

取经路实苦,童话来解闷

儿童的重要性已在先秦道家典籍《老子》里得到阐明,如“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说“圣人皆孩之”。圣人和婴儿,他们的道德没有受到外界玷污,所以应该向其看齐。后来,儿童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诗词中,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其二写尽童趣:“何处春深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笑击羊皮鼓,行牵犊颔车。中庭贪夜戏,不觉玉绳斜。”为了一根竹竿,争来抢去;偷采左邻右舍的花;夜戏精彩,便玩性大发,不想回家。这些事,大概只有儿童会做,也只有葆有童心的大人,才会写成诗句吧!

到了《西游记》创作的时代,童趣不借助辞藻华丽的诗词,而是要直接写出他们浅近直白的话语和憨态出格的行为。一只在黄风岭巡山的小妖,发现了唐僧师徒,他急忙跑到厅堂上,禀报道:“大王,小的巡山,才出门,见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和尚坐在林里,若不是我跑得快些,几乎被他捉住。”这个报信的小妖,言语里满是惊恐,足见猪八戒的威力。而在报信之前,他还刻意“磨一磨”令字旗,给自己压压惊。

在儿童的世界里,不起眼的小事物往往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关注,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他们也会从身边的小物件中寻求排解。《西游记》深契此道,大量加入了带有儿童特征的思维和言语。与青狮怪的对决中,小妖就像看热闹的孩子。孙悟空跑进青狮怪的肚子里大闹,而在外面,众小妖你一句我一句地在青狮怪的伤口上撒盐。一个小妖提醒青狮怪:“大王,不好了!孙行者在你肚里说话哩!”另一小妖喊了一声:“大王,孙行者要在你肚里过冬哩!”青狮怪和孙悟空的搏斗中,小妖不但没能解围,反而看到什么说什么,沉浸于一场好玩的游戏,全然忘了自己的阵营。

儿童浅显易懂的市井白话带来欢乐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讲述道理?李贽认为“有德之言”,常常是“令人听之忘厌倦”。所以,《西游记》看似创造了一群“人来疯”的小妖,但也不乏能说出“有德之言”的小妖。麒麟山獬豸洞的有来有去,作为赛太岁的心腹小校,被派往朱紫国下战书。有来有去本可以完成任务后安然回归,但他一边敲锣,一边喃喃自语,暴出了赛太岁的黑料,还说出了此战“天理难容也”这类有高度的话。

小妖战斗力

《西游记》的小妖各有大王,各有山洞,看似乌合,但有的小妖磨练本领,成为小妖中的佼佼者。

有来有去的碎碎念,给他招来了杀生之祸,但并不妨碍孙悟空称赞他“妖精也有存心好的”。《西游记》为何要安排这样的台词?其实,在李贽生活的晚明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臻于繁荣,而真心、真情却被掩藏了,唯独没有被流俗彻底改变的孩童,还能对社会不正义保持批判态度。俗语有言“小孩嘴里讨实话”,有来有去的可爱正在于此。林庚先生在《〈西游记〉漫话》中指出,小妖组成的童话世界,尽管是“非逻辑的”“片段的”“跳跃性的”,但它的存在不是为了单纯的逗乐,而是带着深刻的道理,童话故事背后“暗含着当时社会思潮中寻求精神解放与回到心灵原初状态的普遍向往”。

心急火燎 未必有效
图为红孩儿六健将之急如火和快如风,因行事匆匆忙忙而得名。他们的名字朗朗上口,反衬了取经求学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故也富于教育意义。

《西游记》的流传为何能长盛不衰?因为它不仅有唐僧师徒成圣的励志故事,也不仅有博人眼球的斗法场景,还有一群可爱的小妖——他们慌慌张张地把我们带入剧情,虽从不讲述大道理,却让我们体会到人情的质朴和人性的局限。由是,神圣的取经之旅,才具有了妇孺皆宜的感染力。

撰文 詹忆梦

绘画 申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西游记   如火   唐僧   清人   太岁   健将   先秦   童趣   孩儿   童心   悟空   大王   手下   名字   可爱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