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主席纪念堂为何最终选址北京天安门广场?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主席逝世后,中央政治局研究决定永远保存遗体,并修建纪念堂用于陈列水晶棺,这样人民群众就能永远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如今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纪念堂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标志性建筑。

毛主席纪念堂是党和国家规格最高的纪念堂,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关于毛主席纪念堂,曾经有一个问题广为流传:北京有很多地方可以修建,为何毛主席纪念堂最终选址在天安门广场呢?

事实上,最开始关于毛主席纪念堂选址有多个方案。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一、在首都北京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二、在纪念堂建成以后,将把安放毛泽东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世世代代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早在9月14日,按照中央指示,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江苏、陕西、辽宁、黑龙江等8省市的著名建筑师、美术师共59人齐聚北京,组成了选址设计工作组。他们的任务有两个:毛主席纪念堂选址和设计建筑方案。

这59人中有当时中国建筑界的泰斗大师,有后来的两院院士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如此之多的大师来研究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和建筑方案,这在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当时中央成立了“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小组”,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担任小组办公室主任,这些建筑师、美术师都是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随即,向全国征询陵墓方案的工作展开,到了9月下旬共收集到30多个方案。

这些方案的建筑造型以石墙为主,没有窗户,有的还没有柱廊,甚至采用极粗的柱墩,一眼看去陵墓风格浓厚。稍微了解毛主席生平的人,都认为这样风格的纪念堂是不合适的。国务院很多领导看了设计方案后,都纷纷表示不满意。

有领导就表示,只有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通过修建森严的陵墓,来显示他们的统治立位,所以这些人的陵墓给人阴森、压抑的感觉。反观毛主席他一生为民,永远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的纪念堂应该是既庄严肃穆,又能贴合人民群众,而不是一个封闭压抑的墓。

还有代表表示,毛主席生前对生死看得很淡,这座纪念堂更应该设计的符合大众审美,跟陵墓有本质的差别。毛主席生前关于死亡问题,他跟护士长吴旭君的一次对话曾广为流传,反映了他豁达的生死观。

毛主席对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去上台去讲话。”当吴旭君反问上台讲什么时,毛主席说:“你就讲: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毛主席接着又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毛主席看待生死如此豁达乐观,所以他的纪念堂不能跟以往的陵墓风格接近。1976年10月12日,谷牧主持召开会议,在研究讨论水晶棺设计、制造等问题时,郑重提出要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时,建成一个高水平、高质量的纪念堂,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谷牧综合中央领导的意见,就毛主纪念堂提出具体要求:位置以北京为主、建筑设计要体现时代精神。谷牧还就建筑设计进一步要求,他说:

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和剥削阶级统治者的陵墓建筑划清界限(不能建成陵墓风格)。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是对立关系,在他们的陵墓建筑中,总要显示他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者。因此,从国外的金字塔,到我国的地下宫殿,都给人以阴森压抑之感。而现在我们是要设计建造一座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一生的纪念堂。它既要庄严肃穆,又要雄伟开阔。

选址工作开始后,在历时近两个月的选址工作中,所选的地址包括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北端一带、中南海、香山、景山、北海等地。在当时来说,这些地点都有特殊的意义,在历史上也都非常有名。

选址设计工作组有位成员率先提出了一个观点,毛主席南征北战、为人民服务了一生,现在应该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永远安息。这个建议得到不少成员认可,于是大家设计出“水上日出”方案。

这个方案的总体风格是这样的,如同一轮红日跃出水面,这时水面霞光绚丽,浩浩碧波,给人一种旭日东升的感觉。该方案设计出来后,大家便在北京寻找一处何时的水面,中南海、颐和园等地都是考察的对象。

然而,在选择过程中,选址设计工作组又认为“水上日出”方案不行,不能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于是,这个方案还没有正式汇报前,便被选址设计工作组给否决了。随即,又有一位成员提出了“山顶红星”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毛主席将安卧在苍松翠柏、山花烂漫的山里,让毛主席如同一颗永不陨落的红星,永远照耀着人民群众前进的道路。根据这个方案,香山、景山、玉泉山等成为候选地址。

毛主席生前对香山很熟悉,也很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西柏坡出发,两天后抵达北平,并将香山作为进京的第一站。毛主席在香山工作、生活了6个多月。

作为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所在地,香山见证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可以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半山中的玉华山庄平台之上,那里居高临下,可以遥望北京城。可这里距离北京实在太远了,最后也被放弃了。

也有人认为景山公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景山公园在明清时期的地位就很高,是皇家御苑;其次,景山公园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还是城内的最高点。这个设计方案准备用高架平台的方式,将景山前街和故宫神武门前的小广场连成一个整体,毛主席纪念堂建在景山的半山腰中轴线上,山顶上则修建一座纪念碑,夜晚发光,象征着毛主席思想永放光芒。

不知道为何,当选址设计工作组反复讨论研究“山顶红星”方案后,总觉得这个方案还是不够理想。据知情人回忆,“山顶红星”方案遭到反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明末崇祯皇帝在上山自缢而亡。

也有人提出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午门前,或者把午门拆掉,也就是说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故宫内,这意味着破坏了故宫的完整性。还有人说,应该建在中南海。类似这样的说法的还有很多,眼看北京城内外的名山都走遍后,选址设计工作组还是未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大家都颇为内疚。

就在此时,选址设计工作组的负责人、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提供了一条选址思路,他用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来启发大家。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主席在词中不仅抒发了悼念的感情,也表达了对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的深情。这让选址设计工作组逐渐跳出将毛主席纪念堂设计成陵墓的概念,也摆脱了悲哀严肃的风格。马国馨是北京建筑设计院被抽调的5名建筑师之一,他全程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工作,

马国馨回忆时说:“从9月10日开始,我们跟副市长赵鹏飞一起去做毛主席纪念堂选址方案。当时我们做了这么几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在景山,一个是在中南海里的瀛台。一个是在天安门里,一个是在天安门外面的金水桥。一个是在天安门的南边。就是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地方。方案大概做了4天4夜。”

这里插一句,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前一侧的呼声一度很大。这种方式跟莫斯科红场一侧列宁墓地一样,但金水桥以北的面积很小,加上建在这里也破坏了天安门的整体布局,也会造成天安门前交通阻塞。

当年11月6日,中央政治局正式听取了有关纪念堂规划、设计方案的汇报。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最终确定了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南端,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正阳门城楼之间。

这个位置原来是中华门所在地。中华门明朝时称大明门,清朝时称大清门,民国时则改名中华门。作为明清时期的国门,中华门规格很高,又称“皇城第一门”。从规制上来看,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

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中华门被拆除。在毛主席纪念堂修建前,这里栽种了大片常青树。

显然,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是有重要意义的,这里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活动的中心。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当年在这里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具体位置,其建筑中心距离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基和正阳门城墙均为200米。关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参与设计的人员认为只有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结果大多数方案的规模都偏大。

考虑到跟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正阳门整体建筑风格相搭配。最终建筑方案是:建筑形式为正方形,八开间,重檐屋顶,两层红色花岗岩石台基,环绕以汉白玉栏杆,廊柱为正方形抹小角,总高度为33.6米,长宽各105.5米。

这种正方形的建筑,造型简洁,对称而立,加上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对称建筑,会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具有强烈的中心感和庄严肃穆的效果。

如果大家对我国建筑形式有所了解,就知道一般建筑都是坐北朝南。毛主席纪念堂则打破这个惯例,正门朝北。这有何寓意呢?官方是这样的解释的,“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毛主席曾指示把纪念碑的主要面朝北,面向天安门城楼,这样革命先烈们就可以每时每刻都看着新中国的人民在天安门为祖国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与他们一起感受新中国的各种变化,共享这盛世繁华。

于是,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时,正门便朝北了。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时,大家都面向天安门,背对纪念堂,这让人产生内心不安的感觉。

对于这个问题,设计人员的解决办法也很有新意,把毛主席纪念堂庭院东西两侧向里收缩,使两侧广场面积扩大。如果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群众大会,这时毛主席纪念堂东西和南北方向都有群众,这样就形成了毛主席在人民群众中,原来的问题就不见了。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1977年5月24日正式竣工,前后只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整座纪念堂占地面积为57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867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为33718平方米。匾额则是华国锋亲自题写,为了这6个字他自己都记不清练了多少遍,最后还请很多专家提出意见加以修正。

1977年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瞻仰厅内的水晶棺。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在纪念堂北大厅隆重举行。时至今日,前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的人数早已超过2亿人次。

这是一个令人无比震撼的数字,它再次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深切缅怀。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天安门广场   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朝北   北京   北京城   中南海   香山   天安门   红星   陵墓   工作组   中华   方案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