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英国动用48枚核弹,计划轰炸中国,为何最终不敢动手?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踏上中国土地,与我国领导人进行会晤,探讨香港回归的问题。这一历史时刻,被许多人铭记,其中邓小平先生的一句话却成为了此次会谈的亮点:“中国人虽然穷了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似一句轻描淡写的玩笑,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战略思考。


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以其一贯强硬的外交态度著称,然而在听完邓小平的这番话后,也不禁有所失色。她不得不意识到,尽管中国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对落后,但在战争的面前,民族的团结和英勇无畏是无法低估的。这一心态的改变,最终导致英国政府放弃了分割香港治权和主权的企图,转而按照中国的意见,顺利完成了香港问题的谈判。


然而,这一表面上的软弱姿态,实则是建立在历史积淀和现实需求之上的。英国曾试图通过武力来长期控制香港,但最终的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早在1961年,英国就计划在新加坡部署数十枚原子弹,试图借此来威胁中国,阻止香港的回归。甚至为此,他们不惜从美国购买了额外的核弹头。然而,这一威胁最终并未得逞。英国虽然在60年代末的国际格局中还是“三巨头”之一,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英国的实力逐渐式微,无法与当时的超级大国相提并论。


英国的实力衰退并非偶然。二战结束后,世界的主导地位被“三巨头”所分割,英国作为其中之一,仍保持着相当的国际影响力。然而,随着苏联崛起和美国的加强,英国的地位逐渐受到冲击。尤其是在1961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国失去了对大部分殖民地的控制,其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受限。此外,英国在国内经济和社会方面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使得其无法像以前那样保持强硬的外交姿态。


与此同时,中国自二战后的几十年间,经历了从内战时期的困境走向国家强大的阶段。虽然中国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上相对较弱,但1964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具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一变化对于国际政治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让英国在对中国施加核讹诈方面变得困难重重。

1960年代的国际形势,充斥着冷战的紧张局势。虽然英国曾计划在新加坡部署核武器以对抗中国,但在这个敏感时期,核大战的风险极高。冷战时期,核大战一旦爆发,可能牵连全球,英国自己也会成为受害者。同时,随着中国核武器的出现,核平衡的格局也对国际局势产生了制约。这使得英国最终不敢轻举妄动,放弃了动用核武器来阻止中国收复香港的念头。


总而言之,英国之所以在1982年的会谈中显得温和,实际上是基于多重因素的权衡。中国的实力增强,使得英国无法通过核讹诈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国际形势的紧张和核平衡的制约,使得英国不敢轻举妄动,避免引发世界大战。尽管撒切尔夫人最终同意了香港回归的方案,但这并不是她的软弱,而是现实所迫的必然结果。历史的背景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共同塑造了撒切尔夫人在会谈中的态度。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苏伊士运河   英国   撒切尔   中国   铁粉   新加坡   轻举妄动   核弹   核武器   香港   国际形势   夫人   格局   时期   实力   计划   国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