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农妇参观博物馆,指着展柜说:这包是我的!她身份因此暴露

前言

1974年5月1日,山东菏泽展览馆正式开业,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混着一个并不起眼的农妇。

当人群跟着讲解员,来到一个被展览起来的针线包面前时,这位农妇突然眼前一亮,大声说:“这是我的东西!”

周围游客一听,还以为这农妇在做白日梦——因为这个针线包,是三十多年前,一位情报员用来传递情报的工具,如此重要的东西,怎么会和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农妇扯上关系呢?

于是,他们连连抱怨,想让农妇不要再讲话,好让他们专心听讲解员介绍文物。

但农妇却没看出别人的不满,还在充满怀念的诉说着自己和这个针线包的过往。

“这还是我小时候,我妈给我们姊妹三个缝的针线包呢,我是老三,针线包里还缝了三道红线。”

“哎,可惜45年那会儿就丢了,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

“这个针线包,是怎么到你们这里的?”

农妇一边自顾自的说着,讲解员的心跳也随之加快——这农妇所说的内容,竟然完全符合这个针线包的所有特征!

随着农妇回忆的越来越多,周围的听众,包括讲解员在内,这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这位看上去不起眼的苍老农妇,实际上就是三十多年前,那位屡立奇功的传奇情报员!

半生凄苦

1905年,晚清风雨飘摇。

而这一年,朱文起出生在山东定陶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家里三个姊妹,还有几个兄弟,一家十几口人,赖以生存的只有三亩薄田。

为了生活下去,在农忙结束之后,朱文起的父亲就会背上背篓,走街串巷的当起货郎。

而朱文起的母亲,则会拿起一根竹制拐棍,抱上朱文起,外出乞讨。

在这样含辛茹苦的拉扯下,朱文起逐渐长大了,她没有读过书,一生不认识一个字,十五岁那年,被父母用两块大洋,嫁给了隔壁村的游兰馨。

结婚之后,朱文起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因为游家人要比朱家富裕一些,虽然家里同样有十几个孩子,但家里的地要比朱家多上一些,从那以后,朱文起就不用外出乞讨了。

两人婚后五年,生下了三个孩子,从二十岁到三十五岁,朱文起学着自己长辈那样,开始含辛茹苦的拉扯起了三个孩子,生活虽然清贫,但还算平静。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朱文起三十五岁那年,定陶县遇上了一场大旱,地里全年颗粒无收,树皮、枯草全被人挖着吃了个一干二净,而朱文起的丈夫游兰馨,也在这场饥荒中,被活生生饿死了。

丈夫去世之后,朱文起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这时的朱文起,本想随丈夫一走了之,但看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朱文起还是硬扛了下来。

为了讨生活,朱文起拾起了拐棍,学着自己母亲的样子,靠着乞讨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亡父游兰馨的兄弟,也念在他们孤儿寡母生活不易,时常对她们加以接济。

1941年的一个冬天,朱文起早早地带着孩子休息,一家四口盖着一张被子,挤挤挨挨的互相取暖。

与此同时,中共定陶支部的据点,正燃着一盏煤油灯,几名干部神情肃穆,盯着桌上的一张地图。

“交通员牺牲了,但情报工作还得继续做,你们谁有推荐的人选?”

前段时间,一名卧底交通员不幸暴露,被日军残忍的杀害了。

交通员的牺牲,让地下情报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情势严峻,寻找新的情报员,迫在眉睫。

但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事情报工作的,在日军的凶狠扫荡之下,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一定要有这几个特质:首先就是胆子大,遇事不能慌;其次就是信念坚定,不能临阵胆怯;最后就是机灵,一定要会随机应变。

这么苛刻的条件,又有谁能达到呢?

在思索了许久之后,游文斋突然眼前一亮,举荐了一个人:“我看我四婶就不错,适合干这份工作!”

游文斋的四婶,就是朱文起。

考量过朱文起的经历之后,游文斋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首肯,于是,一刻也等不及的游文斋,就这样冒着大雪,连夜跑到了朱文起的家里。

等他敲了半天门之后,朱文起这才警惕的开了一条门缝,双方一见面,游文斋就压低了声音,问朱文起:四婶子,我想请你帮个忙。

朱文起一听就笑了,连连摆手:咱们都是一家子,直接说就行,着急不着急?着急的话,我这就去跟你走。

眼看朱文起那么爽快,游文斋心里也松了一下,但当情报员,毕竟是走钢丝的工作,游文斋怕朱文起不愿意。

于是,他犹犹豫豫的说:我想让你当情报员,给我军送情报。

一听这话,朱文起的表情顿时严肃起来,问游文斋:你确定?我一个字都不认识,你让我当情报员?

游文斋见状,严肃的点了点头:不认字不要紧,胆子大就行,我们之前的情报员,被鬼子给活埋了。

一听这话,朱文起的脸上立刻涌现出无穷的愤怒,但她的脸上,没有半分惧怕——因为就在几年前,她的父母也被鬼子给杀害了。

“好,既然你说我行,那我说什么也得给你当好这个情报员!”

两人隔着大门,暗中将此事敲定了下来。

情报工作

按照规定,情报员必须是由党员来担任的,于是不久之后,游文斋就将此事上报给了地委,当地支部也很快将朱文起发展为了党员,并在数日之后,交给了朱文起第一份情报任务——将一张写有情报的字条,交给鲁西南地委的一个据点。

按照路线,朱文起需要步行走十多公里,中途还会路过一个日军卡哨,这个卡哨,就是最难过的一关。

为了安全护送情报,执行任务的那天,朱文起起了个大早,四点多就走出了家门。

那张写有情报的纸条很薄,但朱文起并没有把它藏在身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其放在了自己随身的针线包夹层中,随后又把针线包,放进了自己乞讨用的篮子里,最后,再往篮子里放了一些枯树皮和草根。

挎着这个被多层伪装过的篮子,朱文起镇定的走进了日军的检查站。

果不其然,在见到朱文起的那一刻,看守在这里的日军和伪军立刻警觉起来,对朱文起进行了搜身。

情报不在身上,朱文起自然神态镇定,而在检查过朱文起的衣物之后,日军又将目光落在了朱文起的篮子上。

见状,朱文起非常配合的将里面的枯树皮和草根倒了出来,又拿出了针线包,将里面的针逃了出来,讨好的对日军说:这是我纳鞋底用的东西,别给我收走行吗?

朱文起常年乞讨,面容沧桑,虽然当时只有三十六岁,但看上去和五六十岁差不了多少。

日军看她沧桑可怜,反而起了欺负人的心思,直接从朱文起的手里抢走了针,随后满怀恶意的将朱文起赶了出来。

朱文起表面上敢怒不敢言,委委屈屈的走出了日军检查站,随后紧紧地抱着针线包,来到了约定好的交接地点。

第一次任务圆满成功之后,组织开始看重起了朱文起,认为她胆子大又够机灵,非常适合做这份工作。

从那以后,朱文起开始频繁穿梭于各个据点之中,传递了一份又一份的重要情报。

由于朱文起长相沧桑,又多年乞讨,这样的一个形象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避之不及,所以,朱文起做了三四年的情报工作,一直稳稳当当,从来没有出过什么纰漏。

屡立奇功

1943年,定陶当地一个名叫王子杰的土匪,公开投靠了日伪,为了除掉这个大汉奸,一位名叫秦锡爵的地下工作者,卧底在了王子杰的部下。

当时党组织的安排,是想让秦锡爵与鲁西南地委内外合作,将王子杰彻底击破,而传递情报这份艰巨的工作,就落在了朱文起的身上。

为了能够不打草惊蛇的接近秦锡爵,朱文起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秦锡爵母亲派来的媒婆,要给秦锡爵提亲。

就这样,朱文起顺利和秦锡爵见了面,并通过事先约定好的暗号,当着王子杰的面,敲定了行动的时间。

朱文起的胆大心细,让这次情报交接没有出现半点纰漏,行动大获成功,而在这次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朱文起,也被授予了特等功的荣耀,而这一年,朱文起只有40岁。

全国解放之后,朱文起便不再从事情报工作,进入了当地的妇联。

这样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年农妇,靠着为国家、人民做贡献的精神,最后硬是学会了读书写字,很快就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县里妇联的一把手。

但让朱文起始终耿耿于怀的是,那个母亲留给她的,陪伴她完成了多次情报工作的针线包,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

1955年,刚满五十岁的朱文起相应号召,主动辞去了自己在妇联的工作,回到了自己老家,再次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

此时,朱文起的三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对自己的母亲非常孝顺,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在乞讨养活他们的同时,也有着那样一段光辉且不为人知的过往。

1974年,菏泽展览馆正式开业,朱文起听说之后,本想去凑个热闹,可不料想,竟然在这家展览馆里,看到了自己丢失了数十年的针线包。

随后,朱文起询问了展馆的工作人员,这才得知:当初,她的针线包意外丢失之后,竟然辗转流落到了当时的菏泽军区分区司令员,张耀汉的手里。

捡到这个针线包之后,张耀汉本想将其归还给朱文起,但那时的他已经和朱文起失联,始终得不到对方的踪迹。

于是,张耀汉便将这个针线包保留了下来,寻找无望之下,捐赠给了展览馆。

1982年10月,朱文起因病去世,享年77岁,而她留下的那个针线包,始终再向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无声地讲述着那段过往。

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屏幕前的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给出你的答案,我们下期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定陶县   农妇   定陶   交通员   针线包   讲解员   地委   情报员   展柜   据点   山东   日军   博物馆   情报   家里   母亲   身份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