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要吃掉一万五千斤粮食! 井冈山根据地是如何被毛泽东盘活的?


纵观历史,毛泽东的伟大形象常以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的多重身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在这些鲜明光芒的背后,往往掩盖了他在经济治理方面同样独到之处。红四军开创的井冈山根据地,便是一个明证。

回望历史,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抵达宁冈茅坪,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饥荒困局。当时的部队,仅有千余人,虽有“打土豪,筹款子”的方式,却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然而,直至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湘南部队与毛泽东旗鼓相当,部队规模激增至一万余人,吃饭问题逐渐演变成前所未有的难题。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及军委成员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在井冈山这片经济困难的土地上,维持一万多人的温饱问题?范树德详细计算后指出,每人每天需约1.5斤粮食,这等于一万人每天须消耗1.5万斤粮食。对于那个时代的生产水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毛泽东在信中表达出“一万人的群众拖泥带水”、“吃饭大难”的焦虑。


为了解决这个窘迫局面,毛泽东率领边界党、军委迅速采取措施。首先,对战斗力不强的湘南农军部队进行压缩,让部分部队返回湘南;其次,加大“打土豪”力度,确保红军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再次,紧缩非必要开支,尽量用有限经费购买粮食。这些措施相继实施,初见成效。

然而,问题的根本解决仍然在于边界经济的振兴。清醒认识到井冈山的农业潜力,毛泽东积极推动土地革命,确保农民获得土地,并在农忙时节积极动员妇女参与农业生产,打破了劳力和农具的制约。他甚至亲自示范,前往田间地头,劳动与人民同甘共苦。


为了支持边界经济,毛泽东和干部们决定在大陇开办红色圩场,以促进贸易,打破敌军封锁,从而在敌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发展。结果,在1928年秋天,根据地的粮食产量有了显著增长,为保障红军供给,同时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泽东的经济治理手段在井冈山根据地取得了可喜成果,将这片贫瘠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纵观历史,虽然毛泽东的经济治理在他的多重身份中并未占据主要位置,然而在他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其不可忽视的经济智慧依然为世人所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井冈山   土地革命   根据地   粮食   土豪   军委   贫瘠   温饱   红军   边界   农业生产   前所未有   部队   经济   历史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