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预防日,听他们讲述残疾儿童康复的感人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珊

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由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北京市残疾人康复协会共同举办的“健康成长共享阳光——我们的康复故事”康复成功案例分享活动举行。主办方从报名参选的121个案例中遴选出8个有代表性的康复案例,由康复教师、儿童家长等分享给听众。

阳阳是个白白净净的小男孩,但却患有孤独症。他的康复老师孙宇娜清楚记得孩子刚入园时的状态,“他坐不住椅子,没有模仿,理解不了指令,没有语言与认知能力,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尿裤子,吃饭靠喂,咀嚼能力差,大眼睛空洞无神,一副无欲无求,孤独地沉迷在自己世界里的状态。”

课堂就这样开始了,孙宇娜会先和阳阳找机会拉近关系,陪他不停地玩耍,等充分得到孩子的信任后便开始了模仿练习。“起初的练习进行得很艰难,我做完之后,阳阳根本没反应,怎么办呢?那就进行辅助!从全辅助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教着,慢慢到半辅助,再到独立。通常简单的一个模仿动作阳阳就要一两个星期才能完成。”孙宇娜说,在他们持续的学习中,阳阳逐渐具备了模仿能力,有了模仿她又加入进去简单的指令,再迈向语言关,从口部模仿到简单发音,小阳阳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一年后,阳阳有了基础的认知能力,能够用2到3个字简短地表达,执行简单的指令。阳阳的学习开始进入快车道,如今他可以走进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玩耍。

“慧慧是在一岁左右的时候被发现‘不同’。同龄的小朋友已经可以独坐得很稳,甚至可以扶着东西走路了,可是慧慧却还坐不稳,后来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肌张力严重低下,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来自顺义区仁美慧新肢体康复中心的徐春磊分享道,经过和慧慧父母的沟通,并结合专业评估,他们给慧慧制订了教学计划,由此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康复训练。

徐春磊介绍,每天,康复老师们都会和家长分享关于康复的经验,同时手把手指导慧慧的家长亲自对孩子进行训练。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慧慧有了明显的进步,上课的时候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能够独立地侧翻身,坐得也比刚开始的时候稳定了很多,达到了五分钟左右。一年后,进步更是明显,她能够长时间独立坐,很稳定地向前俯爬、向前走,基本不再流口水。

“儿童阶段是残疾康复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期,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对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副主任臧新义直言。记者了解到,市残联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残疾儿童康复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顺义区   残疾   北京市   残疾人   指令   家长   能力   残疾儿童   简单   儿童   孩子   感人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