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西安,为什么唐朝以后就再也没有成为过国都了?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

然而,自大唐以后,西安再没有成为国都了。

这是为什么呢?

十三朝古都

唐代之前,统一王朝有7个:西周、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

西汉、隋、唐的长安,在今西安。

西周的镐京、秦的咸阳,也都在今西安。

东汉长期建都于洛阳,但在其末年,在董卓的挟持下,也曾迁都长安,并在此6年。

西晋也长期建都于洛阳,但在其末年,洛阳沦陷后,其末代皇帝晋愍帝迁都长安,在此4年。

也就是说,唐代之前的7个统一王朝,5个长期建都于西安,2个曾在此短暂建都,全部曾在西安建都,无一例外。

而王莽代汉所建立的新朝,虽不被传统史家视为正统,但也事实统治过天下好几年,他也是建都于长安的。

此外,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也都建都于此。

因此,西安也被称为13朝古都。

然而,这13朝,全部发生在唐朝以前。

然而,唐朝灭亡之后,这里却再没有成为国都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广泛流传但值得质疑的几种看法

对此,人们有过各种讨论。

其中,有几种被广泛流传,但又经不起推敲的观点。

1、唐朝灭亡时,长安受到了毁灭性破坏,以至于不能再成为国都。

朱温挟唐昭宗离开长安时,对长安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

朱温下令将长安居民按籍迁居,撤屋木,自渭水沿河而下···“长安遂为丘墟矣”。

从建筑到人口,被洗劫一空,长安由此衰落。

这一观点,是流传最广的,也是被接受度最高的。

实际上,这个观点过分夸大了一次破坏带来的长期影响。

我们知道,长安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严重破坏。

尤其是:东汉末年,李傕、郭汜等人内讧,相互攻杀,长安曾空城40余人,二、三年间,关中不复有人迹!

也就是说,东汉末年,长安所遭受的破坏,比唐朝末年更大!

然而,东汉之后,还不是有若干朝代,以长安为都吗?隋唐时期的长安,不更是世界第一城吗?

一次灾难性破坏,在短期内确实会带来巨大影响,但很难决定一座名城在长期的地位。

2、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影响。

这种观点认为:唐代中期以后,亚欧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衰落,代之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因此,长安的地位下降。

这一观点,从全球视觉来考察,确实宏大。

实际上,在分析欧洲、近东、中东各城邦兴衰时,以贸易路线作为切入点,是很常见的。

然而,用此分析中国,就有些失当了。

在我国古代,一直是农业立国。

在古代,贸易经济,尤其对外贸易经济,所占的比重长期是很小的,他可能对一些城市有重大影响(如广州、泉州、敦煌等),但其对“天下”的影响是不需高估的。

那么,究竟为何唐代以后,历代都不再定都西安了呢?

定都西安的条件

讨论唐代以后不定都西安之前,我们先说说唐代以前,为什么历代喜欢定都西安。

1、关中四塞,足以自保。

张良、娄敬在劝刘邦定都长安时,都提到:关中四塞,即便关东乱了,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2、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唐代及以前,大部分时间,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

关中地区,是开发较早的地区,尤其在战国时期,经秦国经营,兴修水利,农业十分发达,沃野千里。

不仅如此,在黄河、渭水开通漕运,财富可以便利地输送至此。

经济条件好,不但意味着可以自给,也意味着可以养重兵。

比如:唐初时,长安所在之关内道共置府285,有府兵26万,占天下折冲府总数的三分之一。

因为有“关中四塞”的地理优势,又有沃野千里的经济条件,因此,建都于西安,依托关中平原,退可以自保,进则可以制四方。

因此,定都长安,依托关中,可以形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和“内重外轻”的局面!

3、靠近主要威胁方向,利于国防。

唐代之前,主要的国防压力来自西北。

因此,立都长安,可以在就近调度国防的同时,确保兵力“内重外轻”的局面。

以上,是唐代之前,历代“喜欢”立都于长安的主要原因。

然而,唐代之后,这些原因都不成立了。

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不复存在了。

1、关中地区的经济条件渐不足。

长安做了千年都城,辉煌无比,但同时,也给生态带来了重大影响。

定都长安,自然能带动了整个关中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


人口多了,需要粮食,就要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尤其是对泾、渭和北洛河进行过度的开垦以扩大耕地面积。

同时,长安做都城,皇族、贵族、豪强多聚集于此,他们要营造宫室、豪宅,都需要大量砍伐木材。

由于过度开发,森林植被被破坏,因此,水土流失渐渐严重。

如此,一方面,附近河流含沙量增加,当年兴修的水利灌溉能力较弱;同时,也使得漕运难度增大。

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使得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旱灾、水灾大幅增加。

据统计,西汉时期,长安大水灾2次,东汉时大水灾2次,到唐代时期,大水灾达32次!(西汉国祚210年,东汉195年,唐代289年)

我们知道,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环境破坏带来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

如此,环境的破坏,使关中地区的经济条件变得严重不足。

2、经济重心转移。

相比之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淮地区成为赋税重地。

而自隋代开大运河之后,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

因此,沿运河的汴梁、幽州等地,经济条件也十分便利。

尤其是幽州。

唐代之前,燕地是边地,经济相对落后,但在运河带动下,周边经济迅速发展,具备了成为大一统王朝国都的条件。

所以,原本经济条件优越的关中,反倒成了经济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

经济条件不足,纵有四塞之地,但又如何依之“以临四方”呢?

不要说“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就是企图依四塞之地割据都变得十分困难!

国防重心的变化

唐代及以前,主要国防压力来自西北。

匈奴、突厥,皆来自西北;吐蕃虽起于西南,但在占据河西后,其对大唐威胁最严重的方向也是西北。

然而,自五代以下,国防压力主要来自东北方向。

契丹、女真,皆是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

这就意味着,中原王朝需要将主要国防力量部署于该方向。

为此,中原王朝只有3个选择。

1、都城远离东北方向,委派大将统一指挥。

朱元璋这么尝试过,自己定都南京,不放心其他大将,干脆委派自己的儿子守边。

结果是···朱元璋一死,就发生了靖难之役,自己的儿子都造反!

既然自己的儿子都靠不住,那这条肯定行不通。

2、都城远离东北方向,不委派大将,诸将各守其地,有事由兵部统一安排。

宋辽战争时,北宋就这么干过,结果也不必多说了···

3、天子守国门。

如此,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天子守国门。

定都于该方向,天子及兵部在京师就近统一调度。

因此,随着国防压力东移,定都于长安,就不可能在国防安全与“内重外轻”之间找到平衡了。

宋代以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四塞”的必要性降低

“关中四塞”,依旧险固,只是不再那么重要了。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娄敬、张良,劝刘邦定都于关中,其着眼点是“可进可退,控扼中原”。

唐定都于关中,也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

其着眼点,都是以关中之险,面对关东叛乱,退足以自保,进足以临四方。

确实,唐代及以前,地方势力是十分强盛的。

无论是秦代的六国后人,汉初的诸侯,唐初的地方豪强,都具备作乱的可能,朝廷的掌控力是有限的。

然而,自宋代开始,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官员皆出自科举,地方豪强不掌握武装,正常情况下已基本不具备作乱的可能了。

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除了比较特殊的元朝外,宋代之后,地方能够举兵抗拒中央的事情基本上很少很少了。

虽然在危难时刻,还是有人提出迁都西安(如清末),但总体上,这都是非常时期的提议了。

总之,宋代以前,以中央压制地方是“常态”任务,而宋代及以后,只有在“非常”时期才会出现这样的需求了。

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临四方”已经不现实了。

而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足以自保”也不那么重要了。

如此,定都西安的原因,也就都不成立了。


千年以过,沧海变桑田,西安不做都城已经很多年了。

然而,拥有千年古都的光辉历史,放眼全球也屈指可数。

西安,始终是一座令人羡慕的城市!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西安   关中   都城   王朝   长安   国都   东汉   古都   唐代   唐朝   国防   千年   条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