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给朱棣下毒,给朱高炽使绊,挣扎了30年,靠两大原因善终


在我国历史上,皇室内部的勾心斗角历来屡见不鲜,其中皇子之间的皇位争夺更是重头大戏,其中既有“煮豆燃豆萁”的曹子建,也有“来世不生帝王家”的刘子鸾。

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皇位之争向来只有你死我活一个结果,然而也有例外,其中明朝明成祖朱棣之子朱高燧,便是权力斗争中的幸运儿。

因为纵观其一生,不但参与夺嫡之争,甚至还有弑父之嫌,更是屡次试图谋反篡位,对于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野心家,竟然能够安享晚年、得以善终,属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作为赵王的朱高燧是怎样在诸多政治斗争中幸存下来的呢?

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个儿子,事实上朱棣一生只有四子,其中第四子还早早夭折,因此与其他高产的帝王相比,永乐大帝显然更懂得优生优育。

朱高燧的大哥是长他六岁的太子朱高炽,其二哥是长他四岁的汉王朱高煦,对于前面这两位熟悉明史的读者应该都不陌生。

因为太子朱高炽便是后来的明仁宗,没错,就是那位作为太子监国二十年,作为皇帝只当了十个月的大胖小子——朱高炽。

而汉王朱高煦之所以闻名,毫无疑问是因为其多年来与朱高炽的夺嫡之争,甚至还曾效仿李世民意图来一场明朝版的“宣武门之变”。

因此与前两位兄长比起来,朱高燧这位“老幺”显得略为平庸,因为他既没有大哥朱高炽的太子身份,也没有二哥朱高煦的狼子野心,当然,只是看起来没有,毕竟作为朱元璋的第三代,朱高燧也是个血性男儿。

如果说朱高燧较前两位兄长有什么优势,或许父母的疼爱能算作一项。

众所周知,朱棣早年便被朱元璋封为燕王,镇守北平,因此朱高燧属于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而在他出生之时,两位兄长已经被送往南京太祖朱元璋身边读书学习,朱高燧因为年龄过小,便一直留在了朱棣身边。

因此朱棣和朱高燧的生母徐达之女徐氏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再加上一家人生活在离都城十万八千里的北平,父子、母子之间自然少了许多宫廷约束,可以说朱高燧是在一个父疼母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公子哥。

只不过随着明太祖朱元璋的去世,以及建文帝大刀阔斧的削藩改革,导致了老朱家叔侄矛盾的爆发,最终以一场耗时四年的“靖难之役”而宣告结束。

尽管朱棣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其三个儿子的命运也彻底被改写。

原本只想做一个潇洒王爷的朱高燧,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之所以这样讲,还是因为朱棣的儿子太少,就三个,保不齐前两个出了意外,皇位自然就落到了朱高燧头上。

当然,这并非是朱高燧的痴心妄想,毕竟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眼见自己的大哥朱高炽又胖又瘸,随时可能被废。而二哥朱高煦又是个莽夫,就差公然跳出来告诉大家他要当“李世民第二”了。

因此朱高燧不知从何时起,心底产生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而他的身边也逐渐汇集了不少持有同样幻想的政治投机者。

于是在一些谋臣的怂恿下,朱高燧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他一边暗中拱火朱高煦,表示支持他当太子,一边又假意与大哥朱高炽搞好兄弟关系,毕竟朱高炽后来被奉为“仁宗”,足见其是个宽厚仁爱之君。

因此在与太子朱高炽的夺嫡之争中,如果说朱高煦是一张明牌,那么朱高燧便是一潭暗涌。

直到双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最终朱高煦触怒了朱棣,彻底丧失了夺嫡资本之后,默默无闻多年的朱高燧才终于出手,而这位赵王一旦出手,必是杀招。

或许是在过去十多年里,朱高燧见识了朱高煦与朱高炽之间明争暗斗都无果而终,使得朱高燧有了更加深刻的见解,又或者是恰逢当时朱棣年事已高、且染重病,总之这个小儿子想出的夺权办法可谓心狠手辣、另辟蹊径。

那就是我朱高燧不跟你朱高炽抢太子之位,我直接把朱棣弄死,然后拟一封假诏,直接传位于四皇子赵王朱高燧,这岂不是速战速决?

这样的想法如今看来虽然漏洞百出,但是在永乐二十一年的五月,借着略微烦闷的暑气,坐立不安的朱高燧似乎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因为他意识到,倘若等朱棣病逝一切就都木已成舟,现在是主动出击的最佳时刻。

于是有些天真的朱高燧密谋组织了一场毒杀君父的计划,大抵就是收买朱棣身边的御医以及执笔、掌印太监,事先拟好一道诏书,等到老爹朱棣翘了辫子,这边立即公布遗诏,来个趁热打铁、一步登天。

且不说这个计划能否实施,就算前几步都成功了,最后一个即位环节,明朝的文官集团们绝对不会答应,更何况朱高燧当时还未手握兵权,因此朱高燧顶多是个混蛋皇子,绝不是个合格的野心家。

当然,这个计划还没等实施便胎死腹中,因为知情者太多,导致最终泄密,知道朱高燧这个大逆不道计划的朱棣,立即将其抓捕,并当众质问。

“尔为之?”

没错,永乐大帝只是言简意赅的三个字,可是压在朱高燧身上却有千斤重,要知道,此刻朱高燧怎么回答都是自讨苦吃,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救命恩人、宅心仁厚的朱高炽站了出来。

“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没错,这位后来的明仁宗就是如此的宽厚善良,面对朱高燧这个竞争对手,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为其开罪,这便是朱高燧能够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朱高炽即位后,朱高燧便就藩到其封地彰德府,以示诚意。

只不过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还不到一年,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便即位,于是对皇位的觊觎之火又在朱高燧心中复燃,只不过还没等他有所动作,消停多年的二哥朱高煦率先造反,试图复刻当年其父朱棣的“靖难之役”。

只不过朱高煦并非朱棣,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这场叛乱以朱瞻基的御驾亲征而草草结束,在玄宗获胜返程之际,有人建议将赵王朱高燧也一并捉拿,毕竟朱高燧与朱高煦之间暗通款曲多年,借此机会大可一并消灭。

然而朱瞻基继承了其父亲仁宗的宽厚仁慈,毕竟现在他只剩下朱高燧这么一位叔辈,成祖朱棣也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朱瞻基害怕自己百年之后史家批评他薄情寡义,最终没有选择对朱高燧动手。

而自此之后,朱高燧不但主动削减了军队,更是过上了不理政事的闲云野鹤生活,直到其病逝于赵王府。

而其子嗣也相安无事延续十四代,可谓是历史上少有的事情败露之后仍能善终的野心家。

而朱高燧之所以如此幸运,与朱高炽以及朱瞻基的仁厚善良不无关联,更与朱高燧本人的识时务、知进退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汉王   北平   明朝   野心家   皇位   皇子   兄长   宽厚   太子   大哥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