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约见周总理时,问出多年疑惑:为何54年都不回家乡?

前言:

周总理自1910年从家乡江苏淮安离开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乡过,在1964年的时候,毛主席曾约见周总理,将十几年的疑惑问出:“恩来啊,你从家乡出来也有54个年头了,怎么从来不见你说回去看看?”

周总理多年不回家乡并不是因为不思念家乡,毕竟周总理的秘书曾经说过:“总理其实是十分想念家乡的,有次坐飞机经过淮安上空,总理还特意走到驾驶舱低头看着家乡”。

周总理既然对家乡如此思念,可为何多年不回家乡看看呢?

主席的疑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之后毛主席经常会在与周总理聊天时听到周总理谈论关于家乡的事情,言语神情中无一不透露着对家乡的思念。

不过自从周总理在1910年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毛主席心中一直很困惑,为何如此想念家乡却从不说回去看看呢?

这个困扰了毛主席15年的问题,直到1 964年的一天,毛主席因为工作原因将周总理请到中南海,在这期间,毛主席问总理:“恩来啊,你离开家也有五十多年的吧,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想回家看看呢?”

周总理听到这个问题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苦笑着说:“我也很想我的家乡,可是我不能回去啊,主席,你是知道的,我的家庭是极其封建的家庭。”

这话一说完,毛主席立刻恍然大悟,原来周总理只要回家,不仅地方干部会大张旗鼓,铺张浪费,并且家中的亲戚还有一窝蜂的找上门来套近乎然后假借周总理的名义在当地为虎作伥。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周总理再想念家乡也绝不回家,并且还要求自己在北京的亲戚也不能回家,其中就包括自己的亲弟弟周恩寿。

周恩寿因为是身体原因,在大家的要求下提前退休了,而常年退休在家的周恩寿总想回家乡看望一下,毕竟已经十几年没回过家了。

但是弟弟每次提出想要回去的请求,都会被周总理义正言辞的拒绝,很长一段时间弟弟都非常不理解周总理这样做的原因,他很疑惑,难道哥哥都不想家嘛?

直到一次,周恩寿实在想回家看看,便以要回家修缮老房子为理由,不过在向周总理提出要求时,周总理一如既往的拒绝了。

并且说:“不用修,我早就跟当地的县委说过很多次,坚决不提倡搞纪念馆这种东西,房子塌就塌了,封建主义那一套搞不得,还有衣锦还乡这种都不允许搞。”

周恩寿在听完哥哥的话后垂头丧气,顿时也没有了回家的想法,只是问周总理,难道自己一点都不想家吗?总理连声叹气说:“怎么会不想家,可是回去之后又会有大量的资源用在接待上,那不是白白浪费,还给当地同志添麻烦嘛?”

得知缘由的弟弟周恩寿明白了周总理的良苦用心,以后虽然也经常想回家,但是都会想到哥哥说的话,便打消这个念头。

虽然周总理不回家乡,但是他一直挂念的家乡的一切。

关心家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淮海曾经发生过两次大水,最严重的那次还要属1950年,当下情况非常紧急,根据当时区域党委向中央汇报的情况得知,这次的大水将几千亩的庄稼全部淹没,更为严重的是,有几千万人在灾害中受到伤害。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周总理得知,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会议上提出要挖河排水,但是有领导对此提出反对意见,说:“现在是国家刚刚成立,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来发展建设,哪里能整来这么一大笔钱来挖河呢?”

周总理听完这话非常生气,说到:“在我们解放军大淮海战役9的时候,是苏北的农民帮助我们,不然我们能打赢吗?现在人家遇到麻烦了,难道我们作为中央要袖手旁观吗?”

就这样,在周总理的一顿劝说下,成功的挖掘灌溉总渠以帮助苏北人民,成功让苏北人民度过难关。

在第二年,周总理的亲戚特意到北京看望周总理,这位是对周总理有着养育之恩的婶婶,婶婶非常喜欢周总理,而周总理也十分想念婶婶,二人在见到之后,紧紧的握住对方的双手,周总理问婶婶:“现在家里边的情况怎么样了?”

婶婶开心的说:“现在已经好多了,虽然还吃不上米饭,但是日子也在一天天变好了。”

周总理很高兴听到家乡越来越好,随后又对婶婶说:“用不了多久,家乡就会把大河挖好,以后咱们淮安人都能吃上大米了。”

没过多久,周总理便亲自带领苏北灌溉总渠施工队开工,并且只用三个月就全部竣工,这样的效率堪称历史奇迹。

除此之外,周总理也会通过各种别的方式来看望家乡。

飞机上眺望家乡

曾在1959年,周总理有次乘坐专机从广州飞回北京,在飞行时,周总理还特意询问机长,会不会经过自己的老家,如果天气好,希望可以降低一下飞行高度,这样可以看看自己的家乡。

机长听完表示:“只要在低空的云层浓度低,那肯定能让您看到。”

听到这样的话的周总理露出来满意的笑容。

当飞机飞到淮安的上空时,机长还特意让周总理坐下来欣赏淮安的风景,他看着自己熟悉的家乡,那种神情像极了在外游历多年的学子看到自己的母亲一般的亲切。

尽管飞机的速度满了下来,但还是很快飞过了淮安的上空,这时候机长看出了周总理脸上的失落,便询问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圈,再仔细瞧瞧。

不过周总理立马拒绝了这个提议:“千万不要,这样做太费油了,我们直接回北京吧。”说完,总理脸上带着对家乡的不舍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周总理对家乡爱的深沉,每次提到家乡都会再心中升起一阵苦楚,这就像身上的一块伤疤,每次揭开都会痛一次。

童年的记忆

周总理其实出生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大家族中,但是他的童年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快乐,年纪尚小的他被过继给自己身体不好的小叔叔抚养。

可是周总理的到来并没有让小叔叔的身体有所好转,最终还是没能抵抗病魔离开了人世,随后,周总理就由生母和养母一起抚养,可是好景不长,在周总理还没有长大成人,两位母亲也相继去世了。

而周总理的父亲又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并没有办法能够抚养,这时候还年幼的周总理没人照顾,从而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学校要将他给予退学处理

好在远在东北的伯伯及时得知此事,立刻将周总理接到自己的身边照顾,这也就让周总理从这时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途。

那年是1910年,周总理在伯伯的带领下,到东北开始上学,在那里,他见到了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另一种人生,那里有很多贫困的人家,他们甚至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也是在这时,他慢慢意识到了原来贫富差距所造成的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存在。

逐渐的在周总理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那是想要改变中华的种子,随着这颗种子的发芽长大,周总理的爱国之情也越来越浓厚。

在1911年的一次上课时,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读书是为了什么?班上的同学七嘴八舌,有的同学说读书是为了以后跟更好的继承家业,有的人说是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而周总理非常坚定的说自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同年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周总理也逐渐了解到这些知识。

他开始思考这些知识的背后所带来的意义,经过考虑,他认定这些民主主义思想是可以改变旧社会,可以完成他的理想,于是他开始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中。

不过,投身民主革命的道路并不简单,当时的中国国情还不允许民主注意的发展,这也就导致后来袁世凯将辛亥革命的成果篡取。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内新青年了解到新思想,他们和周总理一样,想要改变落后的旧中国思想,于是他们试图寻找新的出路来拯救中国。

在周总理去日本留学时接触到了十月革命的报道,也是在此知道了马克思主义,逐渐的他认为马克思主意就是大家所找的良药。

在学成回国之后,周总理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并且成为了五四运动中天津学生的领导者,他带领大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尽管后来被捕入狱,但仍然坚持在狱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好在后来成功出狱,出狱后的周总理远赴法国留学,在此期间加入共产党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并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在1924年学成回国,与众多小伙伴一起加入到国内的革命运动中,这逐渐的将一批又一批沉睡中的青年人唤醒,也在发展革命的道路上遇到了自己的一生良缘邓颖超。

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了革命事业奋斗奔波,向越来越多的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从未停下过自己的革命脚步。

尽管周总理与邓颖超结为夫妻,但婚后的二人也是聚少离多,不过邓颖超始终支持着周总理的工作。

结语

虽然周总理几十年都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也不允许自己的亲人回家,但心中始终挂念着那片土地,并且经常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做贡献。

晚年的周总理得知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心里十分高兴,但是高兴过后又会产生悲伤之情,他始终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看一眼,但是他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

周总理是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的好总理,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也正是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思想,让我们的国家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直到1972年,周总理即使身患癌症,也没有放下工作,始终心系国家。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膀胱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直至去世周总理也从未回过家乡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辛亥革命   苏北   淮安   家乡   都会   民主革命   机长   婶婶   马克思主义   北京   上空   总理   疑惑   弟弟   多年   心中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