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第35代后人包先良:从不外出打工,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前言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句千古名句是北宋政治家包拯(包青天)留下的智慧箴言,如今依然在为政以德的道路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包拯作为一位廉洁公正的古代政治家,他的思想和行为在今天依然为人们所尊崇和效仿,而位于安徽合肥的包公祠更成为了他崇高精神的象征。

俗话说,好的品德总是代代相传。包拯如今的子孙后代,也都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承着祖先的优秀家训。而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包拯的第三十五代后人,他不是后代里面最富有的,但却为了家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到底怎么回事?

春意渐浓,合肥美丽的充满韵味的三月天气,让人心旷神怡。在这古老的城市,有一处历史悠久的村落,它就坐落在包公祠的不远处。祠堂庄严肃穆,栩栩如生的包拯塑像让人感受到千年前先贤的威严。

然而,此时的包公祠门口却热闹非凡,五六十位村民围坐在院子里,听着一位老人讲古。这老人相貌普通,满头白发,神采奕奕。他口中的故事,便是当年包拯的事迹。原来,这个老人就是包拯第35代孙,名叫包先良。

包先良已经过花甲之年,满头白发将军之气无损他温润和蔼的笑容。虽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可他却成了这个村子的活地图。

大家都习惯来找包老汉聊聊家乡往事和先人故事,也算是打发打发时间。此时此刻,包先良又在给村里小孩子讲他祖先的故事,希望这些孩子们能记住老祖宗的忠诚和正直品格。

听着包老汉娓娓道来的往事,村里的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包老汉说,他从小就喜欢去包公祠看那位高大的包拯雕像。

每每走近,都仿佛看到包拯在微笑着注视着自己,那种庄严肃穆的气场和亲和力让小包先良感到无比温暖。长大后,包先良更是时时刻刻牢记着要传承好老祖宗的家训,以廉洁自持、公正不阿的品行彰显先贤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在安徽乡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批农村劳动力离开家园,背井离乡进城打工。

家家户户都在计算着如何能挣更多钱,过上好日子。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个个背上行囊南下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孩子。曾经热闹喧嚣的村庄一下子变得冷清寂寞起来。

而包先良,这个包拯后人,却选择了和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当其他人都在考虑如何挣更多钱时,包先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祖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看着日渐冷清的家乡,看着荒废的祖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这传承千年的包拯家族怎能就此衰微呢?一个个追求金钱的年轻人,将来又怎能传承老祖宗的家训呢?

于是,包先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在家乡,只为守护老祖宗的精神。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先贤的家训重新在包公祠里绽放光芒。

听说包先良不打算进城找工作,村里的人都劝他多赚点钱过好日子,走出大山见见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包先良却很坚决,他说自己就是这世界上最知足的人。一辈子在老祖宗的家乡,做一件事就够了。

于是,包先良开始了他朝圣般的守护生活。

每到晨曦微露,包先良就起个大早,来到包公祠。他先是把整个院子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一一擦拭祠堂里的古物。每一件文物在他眼里,都仿佛有生命在诉说历史。好不容易打扫干净,包先良就坐在祠堂正中,闭目打坐沉思。他时时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老祖宗的廉洁品格,不能被名利场所腐蚀。

这就是包先良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寒来暑往,他始终坚持每天来包公祠修身养性。直到骨瘦如柴,他还是一步一挪挪地来到祠堂,即便双腿已经无法蹲下,他也会靠在拐杖上虔诚地看着老祖宗的塑像。

村里的人都说,包老汉简直像个和尚,整天在祠堂念叨先人的事迹。但是,也没有人真正理解包先良究竟想要做什么。直到有一天,大家才真正看清了这个包拯后人无声的守护。

那一年,包先良已经50多岁了。这天他照常去打扫包公祠,发现后殿的屋顶漏雨了,屋檐都坏了一大块。包先良心疼地看着残破的屋顶,这里可是老祖宗的故居啊,怎能就这样任其毁坏。当即,包先良把自己积蓄了多年的五六千块钱全拿了出来,找人把屋顶和门窗全部修缮一新。

又过了些年月,包公祠的院墙出现了裂缝。包先良再次掏出家底,将高高的围墙重新粉刷如新。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包先良一直默默地注资维修祠堂中的种种破损。等村里人反应过来时,包公祠早已焕然一新,宛若刚建成时的样子。

原来,这个不起眼的老农民,只凭一己之力就将久经风雨的古祠重新恢复了生机。他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老祖宗的家园。

直到8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文物保护事业,包公祠也被纳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派人来合肥考察包公祠,想做一个保护规划。谁知一看,包公祠居然整洁干净,各处硬件都很完好,文物损坏甚微。政府工作人员对这个情况非常惊讶,顺藤摸瓜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包先良一手维护了包公祠几十年。

如果不是包先良的默默守护,这座古祠怕是早就成了一片废墟。人们这才意识到,这个不起眼的老农民才是守护家族精神的脊梁。

在政府的扶持下,包公祠得以全面翻修,重新对外开放。现在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合肥朝圣,领略包公文化。祠堂里开设了书店和纪念品商店。很多人都劝包先良可以赚点副业钱,毕竟他当年出了那么多钱修缮祠堂。

但是,包先良谢绝了所有商业化的建议。他说,包公祠应该永远免费对外,不能商业化。老祖宗留下的精神不该被金钱污染。这份单纯的心,让后人备感钦佩。

在包先良心中,祠堂是老祖宗的家,来这里的游客就像做客。主人怎能向客人赚钱呢?他只希望更多人能从老祖宗的事迹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如今,包先良已经步入古稀之年。虽然行动不便,但他还是挺着腰杆儿,依然每天去包公祠坐上几个小时。据说他现在最喜欢对着包拯塑像絮絮叨叨,仿佛在与老祖宗面对面交流心得。

这个普通老农,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包拯的家训代代相传。他始终记着老祖宗的教导,只求正直做人,不问名利得失。

回想包拯的一生,他确实以身作则彰显了道德的力量。包拯初仕时曾调任江西,后来为侍奉老母亲请调回安徽老家。他上书皇帝劝谏勤俭,反对铺张浪费,许多政策推动了国家的节约与发展。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公仆形象。

如今,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道德正直仍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品格。包先良这一生的坚持,无声地证明了家族精神的可贵。老祖宗留下的家训,经他的双手续写了新篇。

总结

春风化雨,岁月流转。我们不能选择来时的路,却可以决定去时的方向。包先良的选择,展示了一种价值取向的力量。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成就一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一生。

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靠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源远流长的家训情怀。当这个世界追逐物欲飞速发展时,我们更需要用道德的力量温暖人心,用精神丰富生命。

包先良用一生诠释了家族品格的继承,也让我们看到了心灵的力量。兴家齐国,修身立命,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点滴努力推动社会进步,让生命绽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先贤   家训   祠堂   包公   老祖宗   老汉   品格   村里   后人   家族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