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仅用两千字征服秦始皇?推演千年未来?王朝更替的终极真相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代王朝总是易代?

纵观中国历史,寿命长的王朝固然存在,但它们总是逃不过从草创到兴盛,再到衰落的历史圆周率。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早在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韩非子就已经对此做出了预言。

他用一篇不到两千字《孤愤》推演了此后数千年封建王朝的命运。

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韩非子备受始皇帝的推崇。

那韩非子到底写了什么呢?

《孤愤》

《孤愤》这篇文章不过两千字,收录于《韩非子》之中。

一听这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想不通,为什么韩非子要把讨论王朝兴衰的一篇文章取名为《孤愤》呢?

历来的注释家,往往把这其中的“孤”理解为“孤独”,顾名思义那就是“孤独的愤怒”。

但不难看出,这一解释还是有些牵强的。

研究先秦法家的学者史进就提出了另一个解释:“孤”其实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法家。

他认为,法家作为诸子中的后进力量,它代表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相较于其他诸子就是一种新生事物,必然会遭到早已成名的其余诸子,尤其是与旧贵族联合起来的儒家的打压。

早在春秋时期,孔老夫子就公开反对晋国把范宣子创制的法律铸在鼎上,并游说国君杀害了当时的改革家少正卯。

众所周知,孔老夫子是十分重视“礼”的。

在这里,“鼎”可以被视作“礼”的象征。

而这个范宣子,严格来说还不算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只是崇尚法律的一位改革者。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以孔老夫子为首的儒家其实是极力反对“法”大于“礼”的。

发展到战国时期,孔老夫子虽已逝去,但儒家学派却日益壮大,直击在政治上得势的法家。

比如说,变法的商鞅虽然给秦国带来了一定的财富,打下了坚实的国力。

然而,他依然没敌过儒家学派和旧贵族的联合攻击,最终惨死。

韩非子对于前辈们的遭遇,虽然有所了解,但还处在一种比较懵懂的时候,直到他自己企图在韩国实现政治抱负。

起初,韩非子以为韩国肯定可以通过变法的方式实现法治。

但是,不管韩非子如何向韩王上书表明法治对国家的好处,可韩王就是始终犹豫,无法下最后的决心。

就在韩王犹豫之间,当时代表旧贵族利益的、掌握朝政大权的人就在朝堂之上公开威胁韩王,大意是只要你听从韩非子的建议,那么我们就会推翻你。

与此同时,他们还找上韩非子以商鞅变法被杀害的事实恐吓韩非子。

到这,韩非子才真正明白了法家所处的历史地位:统治者觉得有利可图,就借法家的手整治朝廷;

当社会力量拒绝被过分整治的时候,统治者又把法家推上来当替罪羔羊。

在这种情况下,写下《孤愤》的韩非子,想要表达的不单单是一种关乎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法家的孤寂。

尽管如此,韩非子也没放弃对旧势力的抨击。

于是,《孤愤》溢出的就不再是一种无力的孤愤,而是带着满腔愤怒对历史的叩问。

魔力

据《史记》记载,时为秦王的嬴政通过李斯读到了《孤愤》这篇文章,顿时大喜,忙问李斯这是谁的文章。

李斯回答说,这是韩非子所写的。

于是,嬴政当即下令攻打韩国。

虽然像李斯这类人物,也属于法家一派,但也不至于让嬴政喜出望外到如此地步。

那么,《孤愤》究竟给了嬴政什么样的心理震撼呢?

《孤愤》一文讲的内容其实非常简单:两类人。

韩非子纵览历史,将治理国家的人分成了“能法之人”和“重人”。

所谓“能法之人”,指的是拥有远见、能够细察事物发展本质的人,也就是像韩非子这一般的人。

而“重人”则是指,只为谋取私利,不为国家的人。

韩非子认为,这两类人是水火不相容的两类人,因为前者为公,后者为私,根本利益是相冲突的。

比如在君臣关系这一方面,为公的“能法之人”就会避免与君王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为的就是秉公办事。

“重人”就不一样了,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他们会不断地亲近统治者,企图获得统治者的信任。

一旦赢得信任,那么他们就能为所欲为了。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地扩大私利,“重人”还会任人唯亲,以血缘关系代替能力问题。

这一点,就直击了嬴政的软肋。

要知道,在嬴政刚继位的时候,整个朝廷基本是由吕不韦一人掌控。

吕不韦之所以能如此肆无忌惮,恰恰是因为他与嬴政之间的特殊关系。

有野心的嬴政看到吕不韦这般作为,自然是一口怒气憋在心里等待时机爆发。

偏偏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个嫪毐,企图凭借自己与太后之间的关系篡权、发动叛乱,以至于整个秦国只知道吕不韦和嫪毐,不知君王。

不难看出,嬴政几乎是饱受“重人”的夹击之苦,看到韩非子如此深刻的分析,自然是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但仅凭借这些,韩非子还不足以让嬴政下令攻打韩国。

更重要的还在于,在《孤愤》中,韩非子道出了王朝兴衰的秘密。

要知道,《孤愤》一文写就的时间不过是先秦时期。

在当时,除了已过去的商周时代,整个社会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面对社会该如何发展的问题,诸子百家要不然主张回到“圣王”时代,要不然就干脆避开社会矛盾不谈。

只有韩非子,勇敢地绘出了一幅合理的蓝图。

兴衰

仅细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历史,韩非子就发现了一种根本的对立:为公的“能法之人”与为私的“重人”。

在这里,为私的“重人”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延展到与之相关的家族。

说到底,“重人”隐射的其实是建基于世袭制的旧贵族。

尽管在诸侯割据的时代,“重人”总是居于上风,如企图变法的吴起被楚国贵族用箭射死的。

又如商鞅被秦国贵族诬告,最后车裂而死。

但这些都只是为了迎接最后胜利的“血的代价”。

韩非子认为,历史最终还是会站在“能法之人”这边,任人唯亲、世袭制、旧贵族的时代已经过去。

因此,要想把握历史的走向,君王就应该拒绝分封制,实行严格的刑罚制度,尽可能地把国家中遗留的“重人”给消灭掉。

战国末期,许多宗室贵族不但把持着封地的统治权,还以此为基础主宰了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宰相职务,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等。

这些“重人”凭借着分封制发展起来,随后在整个国家之中处处安排自己的爪牙,将国家的统治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旦出现新兴的势力,他们就会团结在一起不遗余力地扑灭新兴势力。

因此,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将这些“重人”给除掉。

除此之外,尽管在韩非子的设定中,“能法之人”不大可能为了私利而纠结在一起,但为了防止“能法之人”也发展成为新的团体,韩非子强调统治者必须拥有不断纳新的胆识。

韩非子清楚地认识到,代表旧贵族势力的“重人”一开始也并不是对国家完全有害的存在。

但在国家的发展中,“重人”们便开始固步自封,死抱着旧有的体制不放手,进而形成了一股顽固的传统势力,使得新兴势力的革新遇到了很大阻力。

因此,韩非子认为在“新”与“旧”之间,统治者应当毫不犹豫地支持“新”的发展,绝不可以因为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就放弃对新兴势力的培养。

毕竟,只有新生的力量代表的才是历史的走向。

不得不说,韩非子这番见解确实道出了古代王朝兴衰的真谛。

回想一下,古代王朝基本秉持着初生、成长、成熟、衰败的演变规律。

而一旦王朝的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也就意味着旧势力已然发展到了高峰阶段,就不大可能对国家的未来做出什么贡献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股新兴力量来革新。

比如说发生在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因为旧势力已经腐败到了一定的地步,必须革除。

当然,唐顺宗没有坚守革新,最后还是向旧势力屈服,以至于革新失败了。

而像张居正的改革,就直接把要死不活的明朝给“起死回生”了,足足续了将近一百年的寿命。

从这个方面来看,韩非子说得不无道理。

而秦朝的灭亡,让我们看到了这一理论的一种极端论证,就是把皇权捧得太高,把一个国家的决策和发展全系在一人身上,当龙椅上坐的人德不配位,王朝自然逃不掉覆灭的命运。

因为皇帝本人就成了危害最大的“重人”,皇权的暴政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即便韩非子解开了封建王朝的病根,但依旧救不了这个制度,因为封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剜不干净的毒瘤,迟早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韩非子   王朝   秦国   儒家   法家   千字   统治者   势力   贵族   真相   千年   未来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