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研究与创新设计应用(1)

第一章清代补子纹样的概述

“补子”一词,在史料中并没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对其解释大多是将其看作是补服的组成部分。

许慎的《说文解字》曾说:“补,完衣也。”补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不同的动物纹样代表不同的官品职司。

其中文官和武官大多应用飞禽走兽图案。文官绣以禽来代表文明,武官绣以兽来展现威武。

也有在特殊情况下表彰功勋卓越的大将或者封赏给皇室宗亲的莽袍、斗牛等补服。

这些比较特殊的神兽图案补服虽然没有被列入常规的品阶中,但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代补服制度从明代继承下来,在不断吸收前代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演变与融合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补服的使用并非仅作为服饰掩其体、修其身,更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清代的礼教制度。

第一节补子纹样的历史渊源

以动物作为官阶品级划分标志的记载并非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在唐代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清人沈自南在《艺林汇考》中记载“武德元年,高祖召其诸卫将军,每至十月一日,皆服缺胯袄子,织成紫瑞兽袄子。

左右武卫将军服豹文袄子,左右翊卫将军服瑞鹰文袄子,其七品以上陪位散员官等皆服绿无文绫袄子。”

至武则天时期这种方式又有所创新发展,官服上的纹饰多以成对的禽和兽出现。

《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亲赐都督、刺史绣袍,其袍皆刺绣八字铭;延载元年(公元695年)五月,武则天令制绯、紫单罗铭襟背衫,将其赐给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下图为唐代不同官职服饰上所绣制的动物纹样。

从以上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到,唐代的官服装饰以动物纹样来区分官职,为清代以动物纹样为主体的补服制度奠定了基础。

到了元代,胸背图案虽有类似补子之形制出现,但并未完全与品级官职相联系。

直至洪武二十四年,才明确规定文武官员分别绣禽鸟与灵兽,以此来代表文明与威武。

至此,才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补子规范。《明会典》中曾记载文官一品至九品的补服上分别绣以仙鹤纹、锦鸡纹、孔雀纹、云雁纹、白鹇纹、鹭鹭纹、鸂鶒纹、黄鹂纹、鹌鹑纹,文官的补服上并没有共用的动物形象。

武官补服上有个别品级使用相同的动物形象,一品、二品绣以狮子纹,三品绣以虎纹,四品绣以豹纹,五品绣以熊罴纹,六品、七品绣以彪纹,八品绣以犀牛纹,九品绣以海马纹。

明代补服开始以鸟兽象征官阶品级,不同官阶品级的官服颜色又各不相同,相互映衬,色彩绚丽。

清代补子纹样是在前代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到了清代顺治九年,详细订正了明代文武官补子纹样中未作细分之处,官阶品级和动物的对应规定地更加明确。

文官仍然以禽鸟为主体,一品至七品与明代相同,但八、九品有所变化,八品将黄鹂纹改为鹌鹑纹,九品则使用练雀纹。

武官改动较多,将明代所规定的武官一、二品使用的狮子纹改为一品使用麒麟纹、二品使用狮子纹。

康熙三年又把明代三品使用的虎纹、四品使用的豹纹调换顺序改为三品使用豹纹、四品使用虎纹。

乾隆时期确定了最终的规范,规定武官一到六品分别绣以麒麟纹、狮纹、豹纹、虎纹、熊纹、彪纹,七品、八品相同,绣以犀牛纹,九品绣以海马纹,之后补子纹样在清代定型,未作较大调整。

第二节清代补子纹样的构成分析

目前流传的补子纹样,无论是方补还是圆补都既严谨又生动,纹样的变化既有想象之美,又体现了物象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

清代补子纹样一般都较多采用独幅式的构图,主体明确。以动物为主的主体纹样居于中心,周围环绕以山水或者云纹等非主体纹样,在限定的大边框中进行图案的安排与处理。

一、主体纹样

由于明清时期有着严格的品级制度,作为反映官阶等级高低的重要徽识,主体纹样起到了关键作用,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主体纹饰主要采用龙、蟒、夔、禽、兽等代表皇亲国戚或是文武百官身份的动物,是补子装饰中最重要的纹饰,一般居于补子中心,所占位置较大。

(一)龙纹补子纹样

龙纹补子纹样不仅仅是一种图腾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寄托了中华民族统一兴旺的愿望。

补子中的龙纹是所有图案中最为凶猛的存在,代表了最高的统治者。其威严尊贵的形象,传达着江山永固以及皇权威严至上的寓意。

清代以后,由于受少数民族思想的影响,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皆可穿龙纹补服。

明清时期,天子龙袍上所绣龙纹有正龙纹、形龙纹等,图案种类十分丰富。

若将龙纹补子特征进行归纳,可用牛头、蛇身、狮鼻、虾眼、鹿角、猫耳、鱼尾、鹰爪来总结概括,整体形象更像各种动物的综合。

从图案等级秩序上来看,正龙的地位高于行龙,行龙的地位高于蟒,蟒的地位高于飞禽和走兽

(二)文武补子纹样

文武官补子中主体动物纹样有的是根据自然中动物形象描摹而来的;有的是完全根据神灵主观进行创造的,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还有的是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加以主观加工的结果。

清代文官补子纹样大体都是根据自然中动物形象描摹而成,个别武官补子纹样则加入了主观色彩。

除此特征外,清代文武官补子图案皆为雄性动物,主要是因为雄性动物外表较雌性动物更漂亮,特点也更明显。同时由于补服穿着主体是男性,采用雄性动物形象比较合乎当时礼仪。

1.“二足而羽”的禽类

补子纹样能够区分官阶品级,它的使用较为严格,各品级的纹样需要有明显的标志来很好地进行辨认,避免失礼的情况发生。

所以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符号化趋势十分凸显。禽类的形象多数为单足直立,一腿微曲,其足部的爪、颈部及喙差异性减弱,使整个图案体系更加统一完整。

另外,补子纹样体现了中国服饰审美文化中的“象德”和“比德”的审美意趣,职位越高,它们的装饰纹样就越精致美丽,如仙鹤、孔雀,羽毛精致,代表较高的官阶。

而鹌鹑、练雀这些羽毛较为普通的类别就用来表现较为低下的官职品级。

2.“四足为兽”的兽类

上文中提到,武官补子中的动物很多并非自然界中所存在的,是人们在现有动物的基础上幻想刻画而成的神兽形象。

即使补子中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虎豹有些相像,但还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的结果。

这些神兽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展现了威武、无穷的力量。清代武官补子中兽的形态几乎都是龙头兽身,这种形象特征已经逐渐成为封建社会中宫廷图案的象征性标志。

二、非主体纹样

除了位于补子中央位置的主体纹样外,清代补服上的纹样常包含下列非主体元素:

(一)太阳纹

太阳在补子纹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使用比较广泛,但一般皇族的团龙补、团蟒补及蟒纹方补之上不装饰以太阳纹。

太阳纹有着明确的象征性,主要象征着帝王,补子图案中的太阳纹饰正是代表着不可逾越的皇权统治。

各种禽兽图案虽然各有姿态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不朝向红日,这是古代至高无上皇权的完美象征。

(二)云纹

云纹是补子纹样中数量较多、所占比重较大的一种纹饰。因朝代不同,云纹在补子纹样中的比例位置也各有特点。

自雍正晚期开始出现的蝙蝠纹常常伴随云纹一起出现,蝙蝠纹虽然在清早期很少看到,但到清晚期却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纹饰。

云纹排列形式多样,既可以单独排列组合,也可以充当配角,来修饰其他纹样。

云纹的形态生动又灵活,可随意卷曲,卷曲的形态各异,其在补子中呈现出一种动感与协调之美。

(三)江崖海水纹

江崖海水纹是一种有特殊寓意的纹样,寓意着疆土广阔,绵延不断。其“一统江山”的寓意迎合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思想,所以在补子纹样系统中,江崖海水纹不可替代。

江崖海水纹表现的是山石立于海浪中,周围迭荡起层层浪花的画面。江崖海水纹样主要的组成元素是江崖纹样和海水纹样。

江崖上的山石形态多呈菱角状,用方形或三角形的形态拼合而成,呈现出较为系统的排列规则。

在表现海水波纹过程中使用规律性明显的曲线造型,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水波纹边缘处还装饰有大小形态不一的小浪花,别具特色。

(四)佛教八宝

佛教八宝,是佛家用来表示祥瑞的八件器物的统称。这八件器物分别是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

自乾隆中后期,佛教八宝开始出现在官补的图案中,频率极高,范围甚广。

在应用中,若八宝以其中的四种、六种的数量出现时被称为“杂宝”。

佛教八宝纹样和暗八仙纹样都是以整体与部分拼合的形式呈现的,且每一个单独的图案都系一个飘带,既体现了统一性、整体性又富于动态变化。

(五)暗八仙

暗八仙是中国的传统寓意纹样,是以八仙手中所持之物组成的纹饰。八仙分别为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他们手中所持之物各不相同,分别为扇、剑、鱼鼓、玉板、葫芦、箫、花篮、荷花。暗八仙代表着这八位神仙为众生赐福免灾,具有祈福纳祥的吉祥寓意。

(六)花果及其他纹类

补子图案中还有许多花果以及其他带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如牡丹花寓意着富贵;

寿桃、万寿菊、灵芝、藤萝、松树、团寿字等纹饰寓意着长寿;月季花寓意着长春;

荷花寓意着纯洁;葫芦、石榴、葡萄纹寓意着多子;两只对飞的蝴蝶寓意着喜相逢;

佛手和蝙蝠寓意着多福;灯笼纹寓意着五谷丰登;南瓜和蝴蝶寓意着瓜瓞绵绵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纹样   文官   清代   官阶   纹饰   品级   武官   寓意   图案   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