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苏联如何应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比如今的日本,孰优孰劣?

2021年是福岛核电站事故十周年,然而在一个月之后,时任日本首相的菅义伟就宣布将核污水排入海洋。仅仅过了七八个月,北冰洋就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的存在。污染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大大超出了预期,然而这场始于天灾,在十年中却由人祸补枪的灾难才刚刚开始。在这两年期间,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安全性一直备受国际社会质疑。然而,在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内外的反对呼声,正式启动了福岛核污染水排海。

这让人不禁想起3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多年来,切尔诺贝利事故被西方学者视为苏联解体的一个符号,美国在影视中对事件进行了编撰,使得该事故一直被视为苏联的耻辱。而如今的日本政府对于福岛核事故的态度却堪称无耻,他们编造了五十名死士抢险的故事,政府更是包庇责任方掩护私排。相比之下,苏联当年对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处理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直面问题的态度和付出的牺牲却让人敬佩。

1981年,以色列对伊拉克进行空袭,摧毁了奥斯拉克核反应堆,这给全球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苏联担心核电站若是受到武力攻击后停运转的问题,为此,1983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在投入运营后进行了多次惰性试验。然而,1986年4月,在一次试验过程中,因操作失误导致了爆炸。

通常情况下,核电站都会备有备用发电机以应对停电问题,但发电机需要时间启动。于是厂长和技术专家计划依赖断电后汽轮机的惯性旋转来弥补电力切换的时间。4月26日凌晨1点,试验即将开始,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员的多项违规和不当设置,导致了反应堆的失控。很快,反应堆功率增加了百倍,温度飙升至2000摄氏度。

发生爆炸后,28名消防员迅速响应,没做足够的防护就进入火场救援。他们没有预料到核辐射的严重性,甚至还捡了从反应器飞溅而出的石墨棒。几小时后,一些消防员就牺牲了,其他人被送往医院,但却无法阻止辐射病症的恶化。他们出现脱发、掉牙、急性内出血等症状,三天后全部牺牲。由于辐射严重,他们的棺材还被用铅密封焊死,以防止尸体辐射他人。

由于之前还从未发生过如此严重的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电厂和苏联政府不了解相关危害,低估了这次事故的严重程度,但他们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总理雷日科夫收到消息便立即组建了应急小组,能源总局局长和核能专家等人立即前往核电站统筹工作。面对大火和扬尘的糟糕情况,他们决定派遣军队接管电厂并撤离附近居民。

上千辆大巴被调来,军方还安排了3条铁路用于居民转移,只用了4个小时就把他们送到了安全的地方。然而,撤离仓促,人们只带走了少量贵重物品,未曾预料到这是与家园永别,而辐射魔咒也开始伴随着他们一生。

人们认为当时的应对已经算是相当高效和有力,但他们没想到这场核事故将引发一场国际大风波。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当时情景,感到非常荒唐,他们接到的信息称这只是一场小事故,救援已完成,核反应堆没有威胁,专家还表示切尔诺贝利电站就像在红场放个茶壶一样安全。当时的他们甚至不知道核反应堆发生了爆炸,只以为是一场单纯的火灾。

一周后,瑞典政府发出警告,称检测到辐射云团。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也都检测到辐射粉尘,中东欧从立陶宛到土耳其也受到了影响。法国、德国等国宣布限制牛奶和食品进口,因为在食物中检测到放射物质。对此,最高层决策层进一步扩大救援范围,展开了一场战争级别的军民动员。电厂周围的大火不断反复,高温核燃料和石墨喷溅,持续投入兵力进行长达十天的灭火。与此同时,为了转移方圆30公里范围内的13余万人口,大规模的运输队伍和协调人员参与其中。

为了防止熔融堆芯继续自反应烧穿地层并严重污染地下水源,军方派出工程部队采取打石油井的方法,在反应堆侧面钻孔并注入液氮。每天需要灌注25吨液氮,以维持-100℃的低温,阻止堆芯下渗。

为了保护河流,防止辐射随着水源扩散,军方大规模兴建水利设施,修建了130多条堤坝,保护周边河流,并阻截反应堆辐射物质通过降水流进入普里皮亚季的路径。为扑灭火势并阻止放射性粉尘的飘散,苏联出动40多架飞机,从空中投掷覆盖物,之后飞机数量增加到100多架。这些飞机在事故现场上空飞行了3000次以上,投掷了5千吨的沙子、铝粉和碳化硼混合物。

当时机组内部的核废水过量存留,受热形成的蒸汽有引发二次爆炸的风险,所以必须要有人去紧邻辐射中心的地下室手动开启阀门。这项任务只能由对电厂结构和工作原理非常熟悉的技术人员完成,而且极其危险。

亚历山大·阿基莫夫和列昂尼德·托普诺首先冒险去排水,但他们进入地下室后就被放射性废水淹没,无法辨别方向,也找不到阀门。两人回来后,很快就被严重辐射夺走了生命。据说,阿基莫夫试图站起时,腿上的皮肤像袜子一样脱落,非常令人痛心。

第二次,机械工程师阿列克谢·阿纳年科、高级工程师瓦列里·别斯帕罗夫和轮班主管鲍里斯·巴拉诺夫自告奋勇去执行任务。三位勇士知道他们可能会遭遇阿基莫夫一样的命运,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做好了随时牺牲自己生命的准备。

5月4日,三人进入现场,阿列克谢·阿纳年科领路,瓦列里·别斯帕罗夫负责打开阀门,鲍里斯·巴拉诺夫为他们照明。三人分工明确,紧密合作,阿列克谢·阿纳年科对核电站极为熟悉,迅速找到了阀门。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到了被核废水淹没的地下室,最终成功排水,排除了二次爆炸的风险。完成排水后,他们安全撤离,之后三人被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据说,当废水阀门打开时,融化的核芯尖针已触及水池天花板最低处,再晚几小时,就可能接触到地下室的废水,而这会引发蒸汽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如果当时这三位勇士没有成功完成任务,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之后专家提出用混凝土建造石棺来封住事故机组,从根源上阻断灾难。石棺用了万吨混凝土,加上场地极其复杂,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石棺封顶时,要用运力达35吨的大型飞机来吊装顶盖,然而当时最大的直升机米26运载能力也只有20吨。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人们将飞机上的可拆配件全部拆除,冒着巨大风险强行执行这项艰难的任务。驾驶米26执行石棺封顶任务的是格里先科和卡拉佩田,他们要悬停在离堆芯几十米的高空,吊装过程中,螺旋桨卷起的辐射物沾染在他们身上。卡拉佩田事后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并于1990年去世。

石棺落地,切尔诺贝利事故才告一段落。这场救援行动动员了24万人,还有将近60万名辅助人员也参与其中,救援活动历时2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缺乏应对核事故的准备,防护装备紧缺,救援人员只能穿常规服装戴口罩,这在强辐射环境中根本无济于事。但是核污染不断扩散,救援工作必须争分夺秒,他们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置之度外,长时间呆在辐射区,努力阻止核污染的扩散。他们拼命保住了欧洲,而代价就是近6万人失去生命,超过1/4的人在辐射后遗症中度过余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救援之一。

据估计,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苏联在救援行动中报废了大约2500辆各类车辆。事故还造成了近十万人死亡,几十万人被迫搬迁,几十万人长期患病,大片领土变得荒芜。受辐射污染的国家如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癌症率大幅上升,农产品出口至今受到限制。

此外,事故间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改变了世界格局,其代价堪比一场国家级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以鲜血和生命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核能问题绝非小事,足以毁灭一个国家。苏联因为疏忽而引发了这场灾难,也以极其惨痛的代价偿还了自己的罪行。历史应该公正评价,后人应该悼念并从中汲取教训。

而相比之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同样面临核污染危机的日本,却不愿承担起基本的责任,甚至逃避经济代价。日本无视地球生态环境,竟采取最节省成本的方式,将核污水直接排放,将自己造成的灾难转嫁给世界,这种卑鄙无耻的行为令人愤慨。三十多年前,苏联人以视死如归的壮举应对核污染,而今天,这个毫无底线的国家却无视人类的生存安全,这是人类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苏联   白俄罗斯   卡拉   事故   核反应堆   反应堆   核电站   放射性   日本   废水   地下室   石棺   电厂   阀门   当年   飞机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