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华摊牌了,承认和朱之文有特殊关系,原来我们一直被蒙在鼓里

文丨异文录

编辑丨异文录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娱乐圈一直是世人诟病的存在,不仅圈内复杂,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心怀鬼胎毕竟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娱乐圈鲜少有真实情感的存在,但是朱之文和于文华两人的感情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朱之文和于文华又有怎样坚不可摧的情感?

互补的两人

舞台上的煌灿与生活中的淡泊,是朱之文与于文华这对音乐搭档给人最深的印象,他们就像两枚镶在同一颗项链上的宝石,一个浑然天成,一个雕琢精致,却在舞台上交相辉映。

1997年的一个秋日,朱之文第一次踏上台北小巨蛋的舞台,他穿着一身略有褶皱的军大衣,没有任何道具和其他伴奏,只身一人站在聚光灯下。

乐池沉寂,四周一片黑暗,显得舞台中心的他更加渺小,他深深吸了一口气,轻轻哼出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第一个音符。

当他开口唱出这首曲中蕴含着深沉苍凉的民歌时,仅仅靠着空灵纯粹的嗓音就征服了四周的每一个人。

他脸上平静的表情就像是在述说一段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却让所有听众为之动容,他就这样站在原地,用三分钟的时间唱完了整首歌,台下响起了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那一刻,朱之文知道自己走对了路。

与此同时,电视机前的于文华也被深深打动,她是当红歌手,却也是音乐的忠实爱好者。

于文华有5个兄弟姐妹,穷困的生活让她很早就学会了勤劳与自立,放学后,于文华总是帮着做农活,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于文华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跑到无人的山坡上大声歌唱,也许是上天眷顾,于文华拥有了一副天赋异禀的好嗓子,村里的人听她歌唱,都为之倾倒,于文华也就成了近郊“小歌王”的称号。

正是这副好嗓子,改变了于文华的命运,1980年,尚在初中就读的于文华执意要报考艺校,追逐自己的梦想。

父母虽不理解,但还是鼎力相助,他们卖掉家里的牲口,向亲戚借钱,终于凑足了于文华的学费。于文华也不负众望,考入了河北一所艺术学院,成了戏曲专业的学生。

1987年毕业后,于文华被分配到中央歌舞团工作,很快参与了电影《红楼梦》主题曲的录制。

在歌舞团,于文华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李凡是出身名门的音乐编辑,两人出身背景截然不同,但李凡欣赏于文华的专业实力和朴素的个性,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1992年,李凡为于文华选择了《纤夫的爱》这首歌曲,并亲自操刀,让于文华与尹相杰合作演唱。

这首歌一经发行,便获得了轰动效应,歌曲红遍大江南北,于文华也因此一举成名。

后来,李凡又为于文华量身定做了《天不下雨》等多首歌曲,于文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两人也在这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于文华还出演了电视剧,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在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

她活跃在各大舞台上,经常出现在春晚等重要场合,于文华也凭借实力获得了诸如五个一工程奖、金唱片奖等无数殊荣。

于文华的实力无可置疑,她不是顺遂的一生,而是经历了无数艰辛,才赢得今日的成就。

看着这个貌不惊人的青年把一首老歌唱出了这么深沉的韵味,她立刻意识到了他的潜力。一个念头在她脑海里萌生,她要做点什么来帮助这个青年。

可能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吧。

于文华在见了朱之文之后,感觉朱之文对音乐非常的敏感,决定要收朱之文为徒。

一个月后,于文华邀请朱之文到北京,在一个小型音乐会上和她同台表演,朱之文惊讶而感动,他没想到自己的才华能得到如此高规格的认可。

让他没想到的是,于文华不仅没有架子,反而非常和善亲切地与他相处,一个月的相处下来,两人成了如家人般的好友。

“我们是艺术家,舞台上最重要的是专注于音乐本身。其他的名利太过繁杂,只会打扰内心,”于文华说,朱之文被她这番淡泊名利的态度深深感动,原来,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颗平和的心。

在于文华的帮助下,朱之文逐渐在歌坛崭露头角。每一次同台演出,两人都能配合得天衣无缝。

朱之文棱角分明的唱腔与于文华圆润深沉的声音交相呼应,完美契合。他们就像两位精神上息息相通的古典艺术家,把对音乐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听众。

2011年,穿着绿色外套的农民朱之文,凭借实力惊艳登上《我是大明星》舞台,瞬間爆红网络,随后于文华将他引荐到了当时最火的选秀节目《中国星光大道》。

在于文华的悉心指导下,朱之文很快掌握了歌唱的技巧,并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从此,朱之文踏上了光明的舞台,实现了从地下矿工到歌手的华丽转身,他的成功故事激励了无数和他有相似经历的人。

然而,好景不长。朱之文与于文华频繁同台合作,加上于文华离婚传闻甚嚣尘上,很快有人将两人之间的关系解读为不正当,于文华成了“第三者”,朱之文也背上了“小三”的污名。

面对无端猜测,于文华首先站出来澄清,表示朱之文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样,两人只是纯粹的师生关系。

她看重朱之文的天赋,也欣赏他的谦虚好学,朱之文也多次表达了对于文华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强调自己只把她视作伯乐,绝不会胡思乱想。

尽管如此,谣言仍在网络上滋生蔓延,为避免丑闻进一步发酵,于文华和朱之文在公开场合少有同台,他们各自发展自己的事业,联系日渐减少。

其实,于文华选择提携朱之文,与两人的出生背景有关,她也来自农村,深知朱之文这类农民歌手在职业道路上会遇到的困难。

于文华看重朱之文的实力和潜力,因此提供了宝贵的舞台机会,朱之文也没有辜负于文华的期待,以实力证明了自己。

多年过去,朱之文已成为一线歌手,但他对于文华的敬重从未改变。无论名望如何,在他心中,于文华永远是当年那位在他还默默无闻时伸出援手的知音,在这个浮光跃金的圈子里,这样真挚的友谊已非常难能可贵。

如今每每同台,朱之文都会想起多年前两人初识的那个夜晚。也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把素不相识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一同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这种友谊,会随着歌声永远流传下去。

而这份超越世俗的友谊,也让两人在舞台下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羁绊,.2005年,朱之文遭遇家庭变故,于文华第一时间开车驶向他的家乡,在他最艰难的时候默默守候在他身边。

2010年,于文华突然发高烧进医院,朱之文马上买了首尔飞北京的机票,仅仅为了陪在病床前打气。

他们之间默契十足的合作,其实源自生活中真挚的友谊。台下的两位普通人,比台上光鲜亮丽的明星更需要彼此。

许多次彩排和演出后,他们会一起去吃路边小店里的手抓饼、烤肉等简单的食物,聊着音乐、聊着理想,像一对结伴同行的普通老友。

两个人之间从不提及名利地位,只谈音乐本身。朱之文曾开玩笑说,若不是于文华,他可能早就回老家种地去了。

于文华也笑说,如果不是朱之文,她早就厌倦了演艺圈的虚张声势。他们两位平和的歌者,让彼此找到了走下去的动力。

如今朱之文已是家喻户晓的歌手。他成名后一直保持低调,对家人忠贞不渝,也积极参与公益。

于文华给予他事业上的帮助,但真正让他走上巅峰的,是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为人。

人红是非多,在娱乐圈更是如此。朱之文和于文华曾一起站上舞台,也一起经历过无端质疑。

多年来,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师长般的情谊,这份纯粹的感情,是音乐道路上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

成名后,朱之文没有忘记家乡,主动捐款资助家乡建设,他的善举受到村民们的一致赞扬。然而好景不长,一些不法之徒盯上了朱之文,开始向他借钱不还,最后把他的积蓄都骗走了。

朱之文虽然钱财失去,却没有怨恨之心。他说,名利于他而言远不如对音乐的热爱,只要能继续唱歌,钱财算不得什么。

朱之文的人生充满起伏跌宕,但他始终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色。他用自己的坚持践行了音乐梦想,也用温暖感动着这个社会。

尽管遭遇挫折,但朱之文从未放弃音乐梦想,令人钦佩。他的故事感人至深,是一个普通人不平凡的人生写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异文   蒙在鼓里   歌舞团   友谊   好景不长   名利   深沉   艺术家   娱乐圈   家乡   舞台   实力   感情   关系   梦想   歌手   音乐   于文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