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新现象,去津化越来越有共识,去得越彻底成绩越好

近年来,中国女排的不同梯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新趋势,即天津女排的球员在队伍中逐渐减少,这一现象被球迷们戏称为“去津化”。这种“去津化”现象在中国女排各级梯队中逐渐形成共识,因为随着“去津化”程度的加深,球队的表现逐渐提升,而反之,如果保持“多津化”,球队的成绩则相对不尽如人意。

以近两年的比赛为例,2022年,中国女排二队在亚洲杯上的阵容并未包含任何一名来自天津女排的球员,而是汇聚了来自江苏、上海、山东、辽宁、福建等地的球员。然而,这支由主教练匡琦带领的队伍却成功获得了亚洲杯亚军。2023年的大运会同样见证了类似的情况,中国女排二队主要由来自江苏、上海、山东、辽宁、福建等地的球员组成,尽管天津女排的张世琦也入选了名单,但主教练赵勇决定不使用她,结果中国女排荣获了大运会冠军。

在2023年的U21世锦赛上,中国女排继续依靠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的球员发挥主导作用,而主教练匡琦同样没有选择任何天津女排的球员。如此阵容下,中国女排成功杀入四强,展现出强大的前进势头,有望夺得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女排的去津化和多津化对成绩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2023年的U19世锦赛上,中国女排的主教练是天津教练刘晓明,主力自由人是天津女排的孙婉鋆。然而,中国女排U19在世锦赛上只获得第十名。实际上,这种成绩的差异不仅在梯队比赛中体现,也在国家队中有所体现。以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为例,前者只有一名天津球员魏秋月,却夺得了冠军;而后者有三名天津球员姚迪、李盈莹、王媛媛,但却只获得第九名。

从现象层面来看,中国女排的去津化似乎只是表面现象,但从本质上来看,去津化现象的存在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天津女排的球员成长相对滞后,难以达到国家队的要求。其次,天津女排的球员容易引发舆论争议,可能对球队的凝聚力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天津女排拥有一些有潜力的球员,比如陈博雅和王艺竹,但由于天津女排长期以来进行大规模引援,这些球员很难获得充分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她们在关键的成长时期错失了得到培养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一些天津女排的年轻球员被其他球队的年轻选手(如吴梦洁、周页彤、庄宇珊、王逸凡等)逐渐超越,最终被排除在去津化浪潮之外。

目前,中国女排的梯队中大多数球员来自江苏、上海、福建、山东等地。这些球员组成的团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不同于天津女排,她们所在地区的舆论很少涉及争夺核心位置、争夺主力、争夺“大腿”等议题。相反,球员和球迷之间更加和谐,强调团结协作。然而,如果引入天津女排的球员,很可能引发争论,对舆论战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因此去津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亚洲杯   中国女排   现象   成绩   球员   梯队   福建   天津   江苏   山东   女排   主教练   世锦赛   上海   共识   球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