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812个姓氏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有你姓没

互联网上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明初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所谓的“大槐树移民”指得是明朝初期所发生的“洪武大移民”事件。

这场世纪大移民从1373年开始,直到1417年才算彻底结束,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移民里,山西向全国输送了足足近100万的人口,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的人口构成。

据统计,单单是这些移民所包含的姓氏就多达812个,其中又以“李、张、王、刘、陈、杨、赵、黄、周、徐”为大姓。

在之后长达六百年的繁衍生息下,这些移民后裔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总人口发展到了2亿人的庞大规模,其子嗣遍布全国以及海外。

而这也让人好奇,“大槐树移民”是如何发生的?如今的当下,又有多少人是“大槐树移民”?

“大槐树移民”是怎么来的?

自元末乱世以来,整片华夏大地就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当时的中原一则无险可守、二则没有实权强人,进而成为了四战之地,屡遭蹂躏。

在这一过程中,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四省的人口出现了骤减,与此同时为了躲避战乱,大量的百姓迁居到了地理相对更加封闭的山西进行避难。

一时之间,农业种植条件反而不那么好的山西,居然成为了中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山西自古以来的就属于中国的人口洼地,但是当时间来到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山西人口居然达到了惊人的403万,是仅次于山东的人口大省。

明朝建立以后,国家整体上恢复了安定,而中原以及河北地区的人口仍然缺口巨大,以扬州城为例,当时的整座城市里统共就只剩下了18户人家,无数土地得不到耕种,急需人口进行补充。

因此在这个时候,户部郎中刘九皋向朱元璋提出了建议:“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

意思是今天的河北等地人口稀少,而山西和山东人口充裕,如果能够调集这里的百姓支援河北和中原,那么国家就安定了。

对于这条建议,朱元璋选择了听从,于是在1376年下达了命令:将山西真定没有土地的人迁往自己的老家安徽凤阳,开启了第一次大规模移民计划。

自此,轰轰烈烈的山西大移民拉开了序幕。

如此规模浩大的移民队伍自然是不好管理的,因此,当时的明廷在山西洪洞县一带设立了移民中转站,山西移民到了这里以后,会在洪洞县广胜寺处大槐树下进行集合,然后出发前往各地。

几乎每一个移民在出山西省的时候,都会看见这棵大槐树。

这颗槐树已经上了年头了,不但树干十分巨大,树上还有着好几个老鸹窝,也算是当地的一个小“地标”。

或许在旁人看来,这棵树平平无奇,但是对于那些即将远离家乡的移民而言,这棵树是他们离开家乡所看见的最后的景物,进而也成为了无数人对家乡最后的记忆。

正因如此,这场移民直到多年以后仍然被人们称之为“大槐树移民”。

“大槐树”三个字不但出现在了很多家族的家谱之上,甚至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个流传的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大移民的规模和管理方式

朱元璋在世时,从山西大规模征召移民共计10次,其子朱棣继位以后,又接连征召了8次,共计18次。

迁徙目的地分别是:安徽凤阳两次,山东临清州、东昌府两次,河南一次,其它全部是河北、北京和塞北三地。

根据《明史.成祖本纪》和《明太宗实录》两本史料来看,当时的移民整体上属于“管理严格”但“待遇优厚”。

为了方便管理,移民刚刚从广济寺出来的时候,就要用绳子捆住双手,在官兵的监督下踏上他乡。

在那个年代,如果有得选的话,任何老百姓都不会离家千里,跑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地方生活的,毕竟故土难离

为了防止有人在移民的过程中逃跑,沿途之上,除了如厕以外,任何时候老百姓的双手都要被绳子绑住系成一串,如同被押送的战俘一样。

如果有人在前进的过程中想要如厕的话,那么必须高喊打报告,称之为“解手”。

现如今,在中文里,“解手”等同于“上厕所”,也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你的家乡方言也习惯性说“解手”一词,那么也就意味着你的祖上有一定的概率就是这批“移民”的后代。

虽然迁徙路上并不算多么的愉快,但是,只要到达了目的地,那么就能够得到极其优越的待遇。

例如在1376年十一月,山西前往凤阳的移民抵达目的地,恰好赶上了冬天,朱元璋便“遣赍人冬衣给之”,专门做了一批冬衣送去。

1388年的时候,有山西的移民到了河南、北田一带,朱元璋还特地“赐钞备家具,复三年”,不但给了钱、粮和工具,还免了三年的赋税。

1389年山西沁州移民“命赏从整等钞锭”;1402年北平移民的“赐之钞,复五年”;1407年,山西、山东两地移民,更是“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

由此来看,我们能总结出,当时的朝廷对于抵达目的地的山西移民是相当不错的。

毕竟朝廷不是变态,既然移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那么该给钱给钱,该给物给物,没有必要刁难。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移民所能够获得的土地是极其之多的,平均达到了每人五十亩的地步。

要知道在过去,30亩地就能够让一家四口衣食无忧,五十亩地就能称得上是富农了。

对于绝大多数的封建王朝农民而言,能够拥有五十亩地基本上就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其后代甚至也可以骄傲的喊上一声:“我祖上阔过!”

也正因如此,从山西迁往外地的移民迅速的在当地生根发芽,繁衍壮大,在不断开枝散叶之下,其人口迎来了飞速的飙升。

大槐树移民发展后续

经过几代人以后,大槐树移民的后代里不乏出现飞黄腾达的,因此也有不少人回山西祭祖。

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乡,于是,这颗大槐树就成为了他们祭奠的地方。

从明清两朝到民国时期,都有人回到大槐树,在这里为自己的家乡上一柱香,就连民国时期的山西王阎锡山,都曾经说过,自己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到了新中国以后,前来此地祭奠的人仍然不少,每年高达万人规模。

自1991年来,人们还将每年的4月1日到10日,设立为洪洞想县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异常火爆。

大槐树移民不单单是一场历史事件,它更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远征。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它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北方的边关防御,日后的“永乐盛世”能够产生,与大槐树移民也不无关系。

随着几百年来的人口流动,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也早就不再局限于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如今其后代早已经遍布全国三十个省,以及海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其总人口预估已经超过了2亿人。

时至今日,虽然当年的那棵古老的槐树已经没了踪影,但是它的种子结出第三代槐树已然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棵树正如同几百年前的移民们一样,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似乎在想人们诉说着那段厚重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槐树   洪洞县   洪洞   凤阳   移民   明朝   山西   河北   安徽   山东   姓氏   后代   人口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