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清这个小山村,4位七旬老人“寻宝”讲述孟姜女的故事

济南市长清区长城村村民王德贵家中小院,放着最近几年孟姜女古文化协会在村里找到的石碑,大大小小约有五六十件。这些石碑有的已经看不出字迹,有的不成形状,但是自从被发现后,一直被完好地保护着。

据传,长城村的一段齐长城就是当时孟姜女哭的地方。日前,记者了解到,长城村有4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王德贵、张兰芳、李继富、李尚田,多年来一直坚持整理资料文件,丰富孟姜女传说的内容。从一块石碑开始,到现在已经累计找到了百余件。

村民垫门头的不知名石碑点燃老人“寻宝激情”

王德贵是土生土长的长清区万德街道长城村村民。20年前,他在路边看到一块垫门头的不知名石碑,觉得这块石碑非常特别,“我看上面有字迹就问人家还要么,人家说可以送我”,王德贵说,从发现石碑到拿到石碑回家研究上面的字迹,他开始对村里的石碑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搜集村里的石碑,并且保存收藏。

让王德贵记忆犹新的是一块重达600斤的石碑,那是他当时在工地给人干小工的时候发现的。一看到那块石碑,他形容自己“就拔不动腿了,我当时不要工时费了,和人家商量把石头给我”。

600斤的石碑,仅凭一个人是搬不动的。据介绍,当时也没有合适的工具,王德贵就去买了一包火腿肠分给工友,让他们找来铁锨等工具,把石头撬出来,然后再让工友们帮忙把石头搬到拖拉机上运回家。

像这样不要工钱换石碑的事情,在王德贵身上很常见。后来,孟姜女的故事通过4位老人的传播,被村里越来越多人知晓。

2010年,孟姜女古文化协会成立,协会主要对有关文化和碑文进行整理和保护,上述4位老人是协会的主要代表。

搬抬、清洗、记录、留痕

推测石碑多来自明代或清代

王德贵、张兰芳、李继富、李尚田在协会里面也有分工。王德贵作为发起人,主要是做寻找墓碑的工作,李尚田是做碑文文字整理工作,其他人则主要是做孟姜女故事的传播工作。4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张兰芳,今年已经82岁了。

8月22日下午,新黄河记者来到王德贵老人家中,看到小小的院落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碑大约40多块,上面均有文字。记者看到,有的石碑上清晰写着“姜女庙”三个字,有的写着“玄帝阁”“皇姑院”。王德贵介绍,这是村里几座庙宇的先后顺序,上面的字迹大多是可以辨认的。他推测石碑来自明代或者清代。

谈起石碑,王德贵变得神采飞扬。他说,现在村里还有一些石碑已经垒在了房屋下面,或者作为优质石材被拿去铺路、建设厂房了。

张兰芳说,搜集石碑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前期需要搬抬,后期需要清理,然后用土处理,等显现出清晰的文字,再进行记录。

一块石碑从发现到整理好,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有时候遇到不认识的碑文,他们就去查字典或者问村里的老人、孩子,实在不认识,就通过形状和前后文字来推断。虽然发现石碑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找到石碑后的喜悦,却可以消除之前的辛苦。

原本建有17座庙观,仅存部分石碑残块

如今走在长城村,家家户户都知道村里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故事发生在村内,她哭的那段齐长城也在村内。

孟姜女的故事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王德贵告诉记者,长城村之前有17座庙观,现在都不在了,一直是村里人的遗憾。老人说,之前的姜女庙建设在高大城墙上,大殿内城墙上还有孟姜女故事的壁画,庙里有10多个石碑。

此外,长清万德地区还传说,孟姜女就是万德长城村人,丈夫范喜良因修长城劳累而死,埋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守着丈夫的坟头,一连哭了七天七夜,哭得日头无光、阴云四起,接着下起瓢泼大雨,长城轰隆一声坍塌了好几里。最后,孟姜女投河自尽。传说孟姜女自尽的河就是长城村东的红石江(北大沙河)。

“之前每年七夕节、情人节等节日,也有外地游客来村里玩,这几年来的人少了。”王德贵说,他希望村里还能修建一座姜女庙,“根据资料复原之前的样子,让更多的人知道孟姜女的故事,让这个故事流传下去”。

记者:李焜染 摄影:刘玉乐 摄像:刘玉乐 剪辑:刘玉乐 校对:汤琪 编辑:刘梅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老人   故事   碑文   长城   石碑   字迹   村里   记者   发现   协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