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危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手足口病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其中包括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 71 型等 20 余种,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人群普遍易感、容易聚集性发病等特点,易感者为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因为该年龄期患儿年龄小,自主防控意识差,幼托机构卫生条件差、自我监管能力弱,从而增添了手足口病的防治难度,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经济与资源的负担。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粘膜及臀部皮疹,以及持续性发热、厌食、口咽疼痛。

多数患儿病情比较轻,一周后可愈合,但是部分由 EV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会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呼吸道感染以及心肌炎等,甚至死亡,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手足口病于 2008年被纳入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位居丙类传染病前列。根据 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手足口病在丙类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排名第二;2020年在全国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全国范围居家隔离数日及加强卫生管理的情况下,当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表明,手足口病在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排名靠前。

在中国,手足口病持续性散发、间断性爆发且次数持续增加,死亡率也逐年升高。虽然东南沿海地区大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手足口病的热点发病区域,但是发病热点区域有向内陆及北部沿海地区扩展的趋向,我国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冷点区域是西北内陆及东北地区。虽然宁夏属西北内陆地区,但是手足口病仍频发,作为法定丙类传染病,仍有研究价值。

1973 年日本因 EV71 感染引起的皮肤损伤症状的病例,首次确定 EV71 为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之后 EV71 与 CVA16 作为主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交替爆发或流行。许多研究发现 EV71 病原体具有嗜神经细胞性,是引起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具有较高的重症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病情进展快,因此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具有一定的难度。2013 年前,我国手足口病主要是 EV71、CVA16 引起,而 2013 年后手足口病相关肠道病毒的病原体谱发生变化,CVA6 和 CVA10 等占比逐步超过 EV71、CVA16。自 EV-A71疫苗 2016 年上市以来,大大减少了轻度、重度和死亡病例,表明 EV-A71 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冬季流行高峰期肠道病毒引起的 HFMD 病例数并无显著差异,总病例数仍然较高,提示接种 EV-71 疫苗对其他血清型感染无或仅具有较低的型间交叉保护效力。

中国地大物博,大杂居,小聚居,随着二胎、三胎政策的开放,儿童数量仍有较高占比,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重症率居高不下。因为手足口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缺乏特异性,对症支持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缺乏安全有效的多价疫苗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及爆发。故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以期达到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重症患儿的目的。

手足口病病程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和口、手、足及臀部皮疹,一般临床症状较轻,大多数可一周内自愈。但是部分患儿可合并呼吸系统感染、肝脏损害、心肌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及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并发症。一些病例病情进展迅速,最常累及神经系统,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驰缓性麻痹、神经性肺水肿等严重的并发症,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就目前而言,HFMD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及针对性的疫苗出现,手足口病将会长期流行。自1957年首次报道后在全球各国及各地区暴发流行且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以后,手足口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大规模流行和暴发,人群普遍易感,患病人数众多,幼儿期儿童多见,重症率较高,是严重危害我国儿童健康。

在时间特征上,手足口病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全年均可出现,每年4月份是突发期,后至6月达到高峰期,所以4-7月是发病高发期。本次研究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1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发现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季,6-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58.6%,和我国大多数北方地区报道一致。有研究显示温度是影响手足口病传播及发病的最重要的气象因素,随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逐渐增高,但各城市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手足口病发病不止与气温相关,还考虑与该地区气候、年均温、年均降水量、地理位置等相关。除外2020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收治手足口病患儿减少,2016年较2015年收治手足口病患儿明显减少,其余年份收住病例基本稳定,可能与2015年12月由北京维古生物有限公司、中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三家公司研发上市的灭活全EV71疫苗,本地区部分患儿接种该疫苗,降低了由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的发生率及重症率。与四川、重庆、云南等南方地区相比,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为手足口病的冷点区,主要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变化模式,以持续低发病率为特征。

有研究显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在中国的手足口病的占比约为 1.28%~6.43%。本次共收集了 831 例手足口病病例,普通型组 416 例,重症型组 415 例,重症病例发生率为 49.9%。可能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住手足口病患儿主要是医院周边居民、流动人口多有关,其中的流动人口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其居住环境、卫生状况、经济状况等方面条件较差,家属对患儿的健康关注度不足,可能导致患儿诊疗延误,病情进一步进展。

部分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是下级医院转诊儿童,故研究对象中重症型组手足口病病例数较多。本研究中市区患儿有 568 例(占总病例数的68.4%),说明市区儿童较非市区儿童更易发生手足口病。作为丙类传染病的手足口病,通常以普通型为主,传染性极强,在学校和日托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地方迅速传播。银川市区高发,与银川市人口密度、流动人口多、托幼机构总量众多,所以比较容易发生手足口病的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且本地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医院数量有限。

重症型组及普通型组之间患儿居住区域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市区患儿更易发生重症手足口病,可能与市区手足口病患儿较非市区手足状况病患儿占比大,且与市区患儿中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有关。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手足口病,但是宿主的年龄和手足口病的传播有很大关系,有研究发现幼儿组儿童比其他年龄组儿童更容易患手足口病。

这可能与该年龄组儿童的机体特性有关,此期儿童多停用母乳,从母体乳汁中得到抗体已经逐渐消耗,自身的免疫机制未完全建立及完善,未接触抗原从而未建立免疫记忆。有学者研究发现小年龄组儿童,年龄依赖免疫反应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低下可能是导致低年龄组儿童手足口病、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显示重症手足口病的人群特征因素是患者年龄≤3 岁,与本研究不同,本研究发现普通型组和重症型组年龄分布无差异。本研究中年龄≤4 岁儿童手足口的发病率较高,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年龄。可能与低年龄组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易进展为重症,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故小年龄组儿童对手足口病或者其他疾病的防控重在预防而非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

加强父母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程度,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及方式;做好家庭、幼托及早教等机构的培训和监督工作;散居儿童的家庭卫生管理及教育工作也需要双管齐下。本研究中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 1.53:1,分析发现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 对两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足口病重症率与患儿性别无明显关系。考虑与男孩较女孩活泼好动,男孩更喜欢户外活动,在外界暴露的机会、时间相对更多,感染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增大有关,并且男童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我国每年男、女出生率不尽相同,可以关注性别流行率差异与手足口病性别比例之间的关系。这也许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更好的对手足口病做出预防及治疗。

手足口病的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温、湿度、海拔等自然因素,也包括人口分布、医疗卫生水平、文化程度、疫苗覆盖率等社会经济因素,还包括居住区域、卫生习惯等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何时何地何种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研究的重点之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手足   例数   年龄组   发病率   病例   疫苗   传染病   重症   市区   特征   危险   因素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