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德国化”?醒醒吧,100年前历史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大家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很多历史学家眼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至少有两个“老师”。

1949年到1978年是苏联。这一时期,计划经济统治国家,工业发展步入正轨。

从1979年到2018年,是英国和美国。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市场经济大潮凝聚成巨浪,“世界工厂”成为响亮的招牌。

经济在加速,英美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在加剧。

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就对我国城镇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到的数据令人惊讶:中国最富有的10%家庭的资产合计占全社会总资产的47.5%。底层20%家庭的资产仅占社会总资产的2.6%。6亿人的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是事实。

与此同时,垄断也在加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凭借先发优势,纷纷在“数字山丘”上收租放贷,躺着赚钱。买不起房、不能生病、饱受996折磨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平躺”。

暴风雨随之而来。近一个月来,三胎补贴、双倍减免、打击课外培训等词汇轮番出现。“新三山”目标明确,民生幸福成为焦点。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说我们的第三个“老师”出现了:中国正在德国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放弃美国模式转德国模式?

不管多么迟钝的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过去的巨大变化。

住房问题上,三条红线、信贷调控、二手房指导价、戳破学区房泡沫……房产税越来越近了。

在教育问题上,课外培训被取消,职业教育被提上重要议程,公立学校停止招收复读生……中小学生减负仍在继续。

在医疗和养老问题上,药品集中采购、创新药鼓励、逐步延迟退休……鼓励三孩政策继续加码。

“三座新山”正在被推翻,共同富裕成为主旋律。这时,突然冒出一句议论:我们要放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美国模式,转向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德国模式。



事实上,这种说法至少存在两个重大误解。

首先,美国服务业比重很高,但德国也不低。

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80%左右,确实很高。但在德国,服务业也占GDP的70%以上。

而且,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服务业的比重并不低。英、法、日、德等国服务业比重在70%左右,欧盟整体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应达到66%以上。


事实上,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和产业规模就越大,直至远远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是必然趋势。

因此,美国和德国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其次,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并不比德国差。

在中国人的传统印象中,德国是最好的制造强国之一,他们的下水道和螺丝刀的例子至今仍在网络上流传。

但事实上,美国在高端制造方面并不比德国差。只要想一想,你就知道苹果、高通、英特尔、波音……哪一家不是一统天下。



即便是德国引以为豪的汽车领域,2020年在美国销量前25名的车型也全部是美国品牌和日系车,德系车无一上榜。纵观新能源汽车领域,近两年最火的品牌当属美国的特斯拉。



德国在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只是相对的。事实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

当然,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现象正在逐渐显现。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但那些与品牌、设计、标准、专利相关的产业仍然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从未流出。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放弃主攻现代服务业的美国模式,走向主攻高端制造业的德国模式”的说法是极其片面的。

二、德国模式是什么?

尽管网上流传的说法存在偏差,但毫无疑问,德国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如果我问你,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经济发达,房价不高,人们还有房子住?

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制造业强大、金融真正为实体服务、产业工人生活水平极高?

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少有起起落落,少有高低?

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德国。

长期困扰中国家庭的三座大山:住房、教育、医疗,德国比我们解决得更好。

首先,在住房方面,德国的住房制度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方面是因为住房供应充足,保障完善,居民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房价稳定,涨幅和波动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二战后,德国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而且保持了房价的长期稳定。房户比从1945年的0.57提高到2016年的1.02,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6.5平方米。1970年至2017年,德国名义房价指数仅上涨2.3倍,年均增长率仅为1.8%。同期,英国、法国和美国分别上涨了52.8、16.1和12.5倍。



在全球波澜壮阔的房地产泡沫中,德国确实是一个另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德国做了几件事:

首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鼓励租赁的同时建造了大量公共住房。

其次,在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下,德国房地产金融化程度和杠杆率较低,房地产投机受到抑制。

第三,德国土地是市场化的。德国政府鼓励私人自建房屋和小集体共同建房。这种方式促进了土地和房地产的充分配置,分散了住房和土地,抑制了投机。

总之,德国模式的关键在于充足的住房供应、完善的租金保障、打击投机和暴利。

其次,在教育方面,德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不同。中国的基础教育学制为九年。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分班了。他们有的进入高中继续学业,有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德国的基础教育只有四到六年,德国实行“十年划分制”。

从这个时期开始,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孩子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后续教育基本上是双轨教育。

在高等教育阶段,即进入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元制。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必须进入公司接受培训,又称“学徒制”。



半工半读,带薪上学;学校理论、工厂技术、毕业证书,一般提供就业岗位。

最后,在医疗保障方面,德国有比较完善的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立法并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现代社会保险的发源地是德国,从俾斯麦时期开始。1883年,德国首先颁布了《医疗保险法》,这部法律的颁布开创了现代社会保险的先例。

如今,德国是世界领先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经济排名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正是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提倡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项目和内容非常多样和广泛,德国医疗保险可以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医疗服务。完善的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参加法定保险的被保险人(包括其家庭成员和未成年人)在生病时,无论当时的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得到及时、免费或几乎免费的治疗。



当住房、教育、医疗都控制好了,老百姓就没有后顾之忧,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的土壤也就诞生了。

三、德国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那么,这种德国模式有什么缺点吗?

当然有。以住房为例,大多数德国人没有自己的资产。住房自有率较低,租赁房比例较高。德国的平均住房拥有率一直在40%以上。一旦遇到经济衰退或者萧条,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很差。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有两大基石。一是国家高福利政策,二是制造业普遍利润高,能承担高工资。说白了就是要不断烧钱。

另一个例子是医疗保健。德国虽然拥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但费用最终还是来自纳税人。许多农民工在缴纳巨额社会保障税费后,拿到的钱却少之又少。



更关键的问题是,德国模式下的金融监管极其严格。

一方面,这很好地控制了金融公司和银行的杠杆率。如今,德国经济杠杆率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的,远低于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日本的GDP是德国的1.19倍,但其债务总额是德国的4.94倍。

这给德国带来了低通胀、低泡沫,金融风险远低于美国。



但另一方面,这也抑制了德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在德国,绝大多数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贷款融资,企业家不敢加杠杆,金融环境并不理想。这样的金融氛围带来的最大的苦涩就是——自1990年以来,德国几乎完全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今,美国拥有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众多全球互联网巨头,中国也拥有BAT、字节跳动、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公司。过去几年领先的网络购物平台和社交网络几乎被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垄断。



相比之下,德国在互联网领域几乎是透明的。新冠疫情期间,当其他国家利用数字工具追踪病毒链时,德国却陷入了保护个人隐私的层面。

过去十年,大多数国家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唯独德国有所下降。中国金融保险业比重从1.8%攀升至8.4%,而德国不仅低于二十多年前,而且还在逐年下降。

另外,虽然德国一直强调缩小贫富差距,但事实上,德国的贫富差距极其巨大。科隆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20%的德国人根本没有资产,甚至负债累累;但最富有的1%拥有的资产多达30.2%。

虽然在民生领域一枝独秀,但德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却隐隐落后。

四、结尾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系到历史的走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一个世纪难题。

当时,有能力的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的探索——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运动失败;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国民党要搞资本主义,最后会留下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最终把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生存问题早已解决,我们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毫无疑问,英美模式和德国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德国能够在社会治理方面脱颖而出并取得显著成就,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流砥柱。绝不能仅仅依靠近年来大热的“工业4.0”和“工匠精神”。

每一次大国的崛起,背后都有先天禀赋和历史机遇。抄作业是不可能的。

回顾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发展历程,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公积金制度、城市规划、教育体系、资本市场……在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有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关注我并向他人学习。


声明:内容并无任何违规违法,所有内容不是传播任何负能量,警醒后人,一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从事正常的商业活动,谨记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使命,烦请审核老师准许通过,谢谢老师!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德国   中国   美国   比重   服务业   制造业   住房   年前   答案   模式   产业   历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