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尸的再次发现,证实了防腐剂在古代就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软侯利苍妻墓发掘出的尸体保存得很完整,原因何在?其说不一。普遍的解释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基本是在密封、缺氧、深埋”。

其实,密封必然缺氧.缺氧因为密封,是一回事。尽管原理是这样,但仍然与他们有点出入,而认为是掩埋、密封、防腐(棺液)三者,其中防腐占主要地位。

一九七五年上半年,湖北省江陵县楚故都纪南城又发掘了凤凰山一六八号西汉文帝十三年的墓葬、其中不仅有五百多件历史文物,还有保存得更为完好的软体男尸一具。

棺内亦有大量液休,与马王堆女尸棺内液体颜色大致相同,再一次证明软体尸成果的取得、是与这种紫红色的棺液防腐剂分不开的。

解放前后,在长沙出土密封得很好的木椁墓,其中俗称“火洞子”(打穿白膏泥层时有可燃气体喷出)的有若干座,但从未闻盗墓人谈过有软体尸这回事

马王堆、凤凰山女尸

自马王堆、风凰山的软体尸与棺液伴随而出后,才知道如果没有这种水,软体尸就保存不下来。尸体保存完好的原因是:防腐剂保证了尸体在棺内不腐的条件;严埋、密封保证了棺椁与外界环境匾绝的条件,内外配合,才能取得这样惊人的效果。

有些同志不同意马王堆一号墓的棺液是有目的注入的防腐剂,而强调是后来渗入的水。他们认为棺内尸体腐化先出现“尸解水”。

由于其浓度较大,就和某些固体物质发生潮解一样,棺内潮湿的水蒸气(气相分子)经两千年以上时间的积聚,才达到现在八十公斤的总量。

而椁内的水蒸气则是由白膏泥吸收了外界土壤的水分后,又被木炭吸收,并不断蒸发渗入棺内,造成了当前这种情况。我认为这种解说是自相矛盾的。

既然承认外界水源不断地进入椁室而后渗入棺内,那么,白膏泥和木炭层起的是吸收水气后把它输送到椁室,而不是与之相反,起隔潮的防护作用。

则所谓“密封”、岂不成了空话!再说,漏水必漏气,反过来,漏气必漏水,为不易之理。既然水蒸气可以持续不断地渗入棺内,有无“缺氧”的可能?

如其是这样,则最后剩下来的只有“深埋”了。单凭这一项是肯定不能保存软体尸的。女尸在解剖前尚有三四点三公斤重,可见腐化时产生的“尸解水”不多。若棺内原是干燥,这少量尸解水早被包裹的衣物吸尽,因知潮解数量有限。

在封棺后一段时间里,尸体腐化过程尚未能完全抑制细菌活动和继续产生腐败气体时,温度会随时升高,棺内温度和压力也会比椁室为大

如果棺有孔隙,在水的气相分子不断运动时,那只有棺内的水蒸气往外逼出,绝不可能在温度较低、压力较小的椁室向棺内渗入,这原理是大家知道的。

我认为棺内的液体并不是从少到多,反过来是从多到少,用棺内的晶状物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开棺时,有许多大小白色颗粒类似自矾的透明结晶体附着在包裹物上,风凰山男尸棺中也是这样。

结晶体的形成,必须经过蒸发后,溶液的水分减少而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因为结品与潮解是互相矛盾的,是不能同时产生的。

“渗透论”又认为椁室的湿度很大,所以才造成水蒸气渗入棺内的有利条件;并据护椁的木炭经过干燥后失重达百分之三八来作为水源所自。

可是他们忘记在发掘此墓时正当长沙多雨季节,在揭开墓椁前后曾下过几场雨,即使木炭不直接受水的影响,也会受潮湿空气的影响,这就不能从雨后木炭的含水量来确定墓室的湿度。

由棺木的选料、构造开始,以至层层骤漆一系列的工序,都达到很高质量。从内棺具有高度密封性来看,乃谓八十公斤的水量为水气所渗入,是没什么根据的。

试问:水气既然可以渗入,当然可以逼出,如果水气经过两千多年陆续出入和互相调换,既不会有颜色,更不会有浓度的臭味,可是今适得其反。密封可以防水防气的相互出入棺室,倘得不到保证,软体尸当从何而来?

此墓发掘后不久,医学工作者曾用现代防腐剂和棺内液作对比试验,两者的杀菌强弱能力简直没法相比,于是断言:棺椁“密封”是主要的。

棺椁“密封”是主要的

液体为酸性,有轻度的抑菌作用,但不能起关键性作用。直至目前,仍有人坚持这种看法,且有相当影响。

在当日作一种试验是有必要的,问题在所作的结论,未必符合古代的实际。其理由是:药剂效力与新鲜程度和是否参有杂质等因素都有关系。

棺液是二千年前制剂且经过使用,已成为失效的废液,怎能用这试验的结果来推断原剂的杀菌功能就是这样的呢?

不承认棺液是防腐剂的同志还提出几个矛盾问题,作为他们的又一理由,即使用防腐剂与同时使用吸水剂木炭的矛盾;使用防腐剂与浸泡华丽的包裹物的矛盾;防腐剂的使用与缺乏文献记载的矛盾。

首先,此墓的木炭是用于椁的外围,与白膏泥同起遏制椁外的潮气使其不能钻进椁内的作用,而不是用来吸收椁内的水分的

棺内防腐,椁外遏潮,互相配合,只有对条件有利,并无排斥的矛盾。其次,尸体用华丽精美的衣着等物包裹,似不宜把她浸泡在水里的问题。

要知道这种厚葬原出自封建迷信,与随葬品一样,供死者带往阴间享用,是从封建迷信观念出发,他们认为衣着与尸体可以同等防腐,又有什么矛盾呢?

至于古代使用防腐剂并非未见于文献记载。作为科学、文化、考古、艺术工作者,就是要根据出土文物来补充、纠正文献之不足,这样的事例,目前不断出现。

根据以上分析,马王堆一号墓的棺液不是从外部渗入的水气,而是当日特制的一种防腐剂,殆可断言。凤凰山一六八号墓的发现,又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新问题。

该墓埋得并不深,不到十米,不及马王堆女墓深度的一半,但因有高质量的夯土层,就与那未经破坏的深埋墓起同等护椁作用,可统称之为“严埋”

此墓椁室有积水,深达七六厘米,这些水,我认为是在当年五月入葬时遇雨积存下来,而不是葬后渗入的,所以清而不浊。

木椁拼结不严密,以至某些部位有一指宽的空当,幸有两层填土,上层为五米多的青灰泥,下层为五花土。

凡填至十厘米左右就夯实一次;把墓坑严密封闭,在夯土层中,发现树叶、竹根、竹筒,保存得良好如新。可见严埋能使空气隔绝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与马王堆一号墓相媲美

尸体不仅软组织富有弹性,而且四肢大小关节都可弯屈,内脏未腐,其它部位也良好,这些都非女尸所能及。棺液约一百公斤,颜色与气味与女尸棺液相类似

两液的成分,马王堆属酸性,凤凰山属硷性。男尸全身无毛发,面部和四肢呈绛红色,间有绿色,这种迹象,可能从硷性防腐剂反映出来的。据参加开棺工作的同志说,用手接触棺液时,皮肤有麻辣感,将棺液倒在草地上,几小时后草就枯黄了

可见这种硷性液体至今仍保持着强烈的杀伤力,在当日新制成的力量,可想而知。我国在战国时代,在医药应用方面已逐步发展起来。

到了汉初,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华佗已能采用含有麻醉成分的草药配制麻醉剂的“麻沸散”。因此,在其前发明高效率的防腐剂,非不可能。

由于各种配方不同,有的效果良好,有的比较差,甚至完全失败,是符合科学研究情况的。

凤凰山墓,是迄今发现防腐剂中效果相当好的一个配方。我们相信,此后仍会有软体尸发现。解放后出土的战国墓中,有的尸体保存方面与一般遗骸的形状有所不同,可能使用过防腐剂而未获成功

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木椁墓未进过水,即所谓“严埋”、“密封”墓,棺内骨架保存完整,还附有残余肌肉,面部特别多,因之面貌隐约可辨。

身上用薄绸包裹,没有明显的衣服痕迹,头骨内大脑约保存三分之二,小脑将近全部,视感神经存在。

长沙杨家湾六号战国末期木椁墓是女墓,因白膏泥层出问题,椁内积水积泥。棺内满贮清水,遗骸为黑色糊状物所掩盖,骨架有小部分腐蚀,头骨内有残余小脑。

长沙子弹库出《帛书》那座战国木椁墓是座“火洞子”,曾于一九四二年被盗,一九七三年湖南博物馆重加清理,除遗留下来盗剩的文物以外,并发现一幅《人物御龙图》。

棺内有大量积水与积泥,是三十年来进入的,但骨架保存完整,尸骨上有不少部位还有干缩的肌肉碎块附着。左家公山的墓主尸体是用帛缠,不着衣服,连衾被也没有,与“绞衿”之制有同有

不同,为未载入丧仪的一种葬制,可补文献之不足。报道未提棺内有水,那就是干燥的了,可能用的是另一种防腐剂

杨家湾墓满棺清水,骨架用帛缠不着衣服,与左家公山墓同。因当日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缺乏经验,对棺水不重视,把它弃去。肌肉腐化而水清无味,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从以上三墓骨架的情况来看,如光靠密封而不采用防腐剂,骨架的保存,特别是肌肉的附着,马王堆、凤凰山两墓所用的防腐剂主要是中草药制剂。

加上既溶解了尸体包裹物上的杂质,又溶解了尸体本身的氨基酸,就使得液内成分十分复杂,要比较精确地分析化验出它的各种成分是困难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否定棺液所起的作用。

结语

随着软体尸的再次发现,证实了防腐剂于古有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医学工作者留下来的宝贵资料,我们要不断而又耐心地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化验它,相信总有一天能弄清楚防腐剂的有关情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略谈我国史籍上关于尸体防腐的记载和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问题》

2.《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防腐剂   凤凰山   软体   马王堆   水蒸气   长沙   女尸   木炭   骨架   尸体   珍贵   古代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