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开幕

王沪宁主持 丁薛祥作报告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22日上午在京开幕,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主持开幕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应邀出席会议并作报告。

丁薛祥在报告中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丁薛祥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强中共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对科技工作重点环节的统筹,健全国家科技规划、计划体系,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加强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组织协调,抓好项目凝练、项目设立、组织实施、监督评价,形成闭环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推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更好结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应用生态。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协调联动,协调好部门间、央地间、军地间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锚定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开幕会听取了关于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关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的意见(试行)》(稿)起草情况的说明。

会议还听取了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开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创新高地”等调研情况的报告。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等分别就有关议题作了说明和报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石泰峰,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沈跃跃、王勇、周强、何厚铧、巴特尔、苏辉、邵鸿、高云龙、陈武、穆虹、咸辉、姜信治、蒋作君、何报翔、王光谦、秦博勇、朱永新、杨震出席。

记者:吕巍


记者观察:

“大兴调查研究”在政协“蔚然成风”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悄然”增加了一项议程:“听取全国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关于开展重点调研情况的报告”。

全国政协重点协商议政活动召开之前,由承办会议的相关专门委员会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委员们现场协商议政提供参考,这是近些年全国政协筹备重要协商议政活动的惯例。而“现场”听取调研情况报告,在人民政协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个“首次”,意味着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领着在十四届全国政协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蔚然成风。

提案委员会关于开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经济委员会关于开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调研情况的报告,教科卫体委员会关于开展“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调研情况的报告,港澳台侨委员会关于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调研情况的报告以及外事委员会关于开展“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创新高地”调研情况的报告。五份调研深入、直面问题、材料扎实、建议精准的调查研究报告,折射着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在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奔赴一线,深入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医疗机构、生产车间、试验台站等实地考察,直面问题,综合运用座谈、“站谈”、随机走访等形式,与省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技术人员、有关企业代表座谈研讨,向科技工作者、一线工人、教师、学生深入了解情况,并且针对所了解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

如今,“解剖麻雀”“把脉问诊”得出的成果呈现在议政殿堂,引导着政协常委、委员们一并深化拓展着对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思考与认识。

调查研究是政协工作的“压舱石”,是委员提高履职能力的基本功。

新时代新征程对人民政协履职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意义更加凸显。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际,肩负发挥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重任的政协委员,责无旁贷要把做好调查研究作为履职尽责的必修课、担当作为的看家本领。

记者:包松娅


现场报道: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近年来,在一系列法规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依然作为“库存”,不能有效发挥价值。如何进一步创新政策举措,加快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2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中,成为常委、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的背景下,提升产业链优势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与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在马军胜常委看来,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不了的原因,除了“供给侧”核心技术的缺失外,更多在于“需求侧”的应用尝试不足,科技成果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业态普遍缺乏转型升级急需的实用技术以提高竞争能力,而科研单位、高校和科技人员最大的苦恼是,如何为技术找到用武之地,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所在。”马军胜以物流分拣设备为例表示,2015年之前,国内物流行业所使用的分拣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其价格昂贵,中小物流企业应用有一定的经济压力。随着我国电商的发展,使得快递分拣作业的操作量和复杂程度大幅提升,从而激发快递企业通过布局智能分拣进行转型升级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相关科研院所持续通过成果转化,逐步实现智能分拣设备国产化的普及,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加快了其在快递、电商领域的深入应用。

同时,马军胜还建议,深化科技改革,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动力不足问题,加强人才建设,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力问题。

企业、高校院所都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徐新荣委员认为,打破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壁垒,强化人才、平台、技术等方面的产学研协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他建议,强化平台协同,支持企业作为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主导,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以及通用性、开放性、行业性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近些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长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田红旗常委看来,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还存在对接机制不畅的问题,“很多高校有很好的创新成果,但是不知道哪些企业迫切需要;企业急需的创新成果,也不知道去找哪些高校对接。”

对此,田红旗建议,尽快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性对接平台,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社会转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软实力建设,从国家层面建立企业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规性审查管理信息系统。

记者:孙金诚


企业:科技创新的“出题者”“答题者”“阅卷人”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仍面临基础研究薄弱、融资困难、人才短缺、成果推广难等问题。”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就如何强化和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出自己的三条建议:“要支持企业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建设;以应用场景和产学研融通创新培育基础研究能力提升;优化各类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

“如何支持企业更深程度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南存辉认为,要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支持行业头部科技企业参与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提升企业在科技项目形成、组织和资金配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话语权,最大限度释放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的持续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出题者”“答题者”和“阅卷人”作用,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支持重大科技平台更多在领军企业设立,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

“要加强对企业总部研究院等高层次研发机构的建设,对设立企业总部研究院,大力投入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的企业实施财政、税收等优惠,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建立企业主导的新型创新体系。”南存辉建议说,尽快出台相关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法、条例等法律法规,破解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

“如何以应用场景和产学研融通创新培育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南存辉解释说,要优化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政策,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为企业创新产品迭代提供市场空间,形成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创新机制。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育用留”的场景优势,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围绕国家发展和安全等重大需求场景,建立以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主导、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创新体系。

“如何优化各类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模式?”南存辉的答案是:“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等,有效拓展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及科技贷款产品,大力发展专业性服务平台,打通各类专利、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的瓶颈。”

“探索国家基金和民营基金合作形成‘优先+劣后’分级产品,建立各取所需的风险收益分担模式。”南存辉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股权投资(VC/PE),拓宽股权投资资金来源和募资渠道,降低合格投资者准入门槛,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为种子期、初创期及成长前期高风险、高成长性的创新型科技企业“雪中送炭”,孵化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具备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记者:高志民


创新思维,从娃娃抓起

8月22日,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和列席会议的委员们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这一分专题提出建议。其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谈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问题。

“我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告诉学生具体要做什么事,他们都做得很好。但如果要求学生主动创新,还有一定困难。”赵家军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创新成为孩子们的思维习惯。”

从古至今,中国人从不缺乏想象力和求知欲。面对月亮,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认识,也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思考。为什么如今的青年学子却不擅长发挥想象力,更好地承担起原创性课题研究呢?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贾楠提到一种现象,“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过程中,家长过分望子成龙、学校过度注重升学考核带来的双重压力,最终都传导到学生身上,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长此以往,加之受到课程设置、课题申报和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原创性研究的兴趣。

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各异,爱好性格不同,要将专业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志向和天赋充分结合,才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培养钻研探索精神。

例如,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2022年10月12日,航天员们更是首次把课堂搬进了问天实验舱。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抛开了考试和课本,航天员们在遥远的太空为孩子们埋下了一颗创新探索、科学报国的种子。

成为科学家,是多少中国孩子最大的梦想。

“要想成为科学家,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不被既有思想束缚、善于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此外,还要具备对社会和国家富有强烈责任感的‘厚德’。”贾楠说。

诚如委员所言,只有广大青年学生们坚定树立远大志向与理想,踏实勤勉投身科研工作,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国家建成具有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视野开阔的战略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记者:张园


原文刊登于2023年8月23日《人民政协报》第1版、第2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全国政协   人民政协   体系   院所   调查研究   科技成果   常委   发展战略   政协   常委会   高校   情况   报告   国家   人才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