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是坐北朝南,却比中轴线偏了2度,明清的皇帝们都坐歪了?

前言

在购置房产时,“坐北朝南”往往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而朝南的房屋价格也往往更高。这种选择不仅与良好的采光有关,更因为朝南的房屋在科学和文化上都有诸多优点。

科学上来看,朝南的房屋可以获得更充足的阳光,不仅有益于人体健康,也能提升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冬季,太阳的照射能够温暖房间,为居住者提供更舒适的环境。

从文化角度来看,古代中国南方被视为尊贵之地,皇帝在召见百官时,常常会坐南朝北,这体现了南方的尊崇地位。因此,“坐北朝南”也代表了皇帝的尊贵地位。考虑到这一点,历代皇宫都通常采用坐北朝南的设计。

然而,在这种传统和科学原理之下,明清时期修建的紫禁城却显现出一些微妙之处。专家的研究发现,紫禁城的朝向实际上偏离了中轴线,有约两度的角度。这引发了人们的疑惑:难道历代皇帝在紫禁城中的安排出现了偏差?

一、忽必烈定鼎燕京

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宣布建国大元,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大汗”称号,而改为“皇帝”。这标志着元朝正式取代了蒙古汗国,踏上了中原王朝的道路。

忽必烈本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却最早抛弃游牧生活,接受了汉族文化。他政治手段驾轻就熟,心计过人,被视为元朝真正的缔造者和奠基人。

次年,忽必烈便轰轰烈烈地宣布,要把元朝的首都迁移至燕京,并正式更名“大都”。此举立即在朝野上下引发了轩然大波。

燕京地处漠北平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九州爽气天下第一州”之称。但在当时,此地尚属偏远之地,迁都之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守旧派的神经。

“大汗”忽必烈却不为所动,他精明地看出,燕京正处中原要冲,南通长江淮河,北可控制草原,东西两侧均可依山 HOLD 住,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何况,忽必烈还怀揣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燕京与他的故乡有着某种奇特的羁绊。

忽必烈生于元太宗八年(1236年),英宗斡儿朵的第四子,生母是成吉思汗的曾孙女察必。他一出生便被封为“皇帝提要”,可见身世显赫。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宫廷内斗,忽必烈的父亲英宗斡儿朵很快便遭到毒杀。为了躲避残酷的宫廷争斗,小忽必烈只能随母亲返回故乡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活。

涿州位于燕京以西百余里,是金朝时期的畿辅重地,素以繁荣闻名。在这里,忽必烈度过了少年时光,并且和祖父成吉思汗的弟弟速不台建立了深厚的关系。

速不台看中了这个聪慧儒雅的外孙,给予了忽必烈许多汉文化教育,这对忽必烈日后登上大宝之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1260年,忽必烈在速不台等人的拥戴下,在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正式登基为大汗,年仅24岁。他选址开平非常慎重,旨在向蒙古贵族表示自己将恢复成吉思汗汗国的雄风。

四年后,忽必烈称帝建元,率军攻占了蒙古本土,统一了分裂的蒙古草原。从此,他再无后顾之忧,开始着手下中原大业。

1267年,忽必烈调动重兵南下,仅用一年时间便灭掉了唐突的西夏,接着又围攻宋朝的襄阳。双方在长达四年的淘血攻守战后,宋军终究不敌,127北京2年,忽必烈军团直逼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

一统沐浴着鲜血的江山后,忽必烈便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根——蒙古高原,进而完成了对元朝的全面统治。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忽必烈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迁都燕京。虽然表面上是出于战略考量,但仅仅4年后便迁都,恐怕也有他的私心。

忽必烈出生于涿州,起兵于开平,可谓一生两次“东归”,对这片土地自有一番眷恋。现在终于完成了对南方的征战,他便急不可耐地想要回到故乡建造新家园。

燕京正好连接着涿州和开平,既可依托故土之力,又可统领全国。正是知己知彼,所以忽必烈迁都之举毫不迟疑。

二、规划紫禁之都

1272年冬,忽必烈正式迁都燕京,并亲自为新城池取名“汗bala鲁”,意为“汗之城”。不久即改称“大都”,以彰显这座城池的雄伟气势。

来到燕京后,忽必烈对这座春秋战国以来便栉比鳞次的古城十分倾倒。他决定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不同凡响的华丽都城,以示他强大的权力与地位。

为此,忽必烈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民工,日以继夜地进行城池的修建工作。

忽必烈本人则是这场“建筑大会战”的总指挥兼设计师。他亲自乘坐御车,带领工匠们对城池布局、规划进行细致勘测,几乎所有细节都要过目不漏。

在规划城池中心时,忽必烈兴奋地发现,燕京正中央有一条直线,几乎与南北子午线重合!

这无疑是上天的眷顾与指引。忽必烈立刻决定,要以这条中轴线作为规划城池的依据。所有重要建筑一律沿这条线对称布局,以示天人合一之兆。

为防止日后混乱,忽必烈还亲自登上高台,用烽火与旗帜向工匠们标识这条中轴线的方位。这条线就如同城池的脊梁,承载起大都的整体布局。

如此这般,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外城在几年时间内就基本竣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堪称前所未有。

大都城池南面立有正阳门,北至腾蛟门,两门之间都是沿中轴线布局的宫殿楼阁。这条线贯穿南北,将整座城池统一起来,匠心独运。

然而,就在竣工之际,忽必烈却神秘地嘱咐工匠:“要在中轴线上稍做偏移,向东偏二度。”

工匠们对此无法理解,纷纷请示皇帝的用意。忽必烈见势,只得含糊其辞:“朕早有预感,二度偏移后方为吉利。你们只管去做就是了。”

直到忽必烈驾崩后,这条被故意偏移了两度的中轴线之谜仍然无人可解。直到数百年后,一些历史学家仔细研究元大都的规划时,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条中轴线的延长线,正好指向忽必烈的故乡涿州以及他建国之地开平府!

忽必烈此举,不仅显示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也寄托了自己对大元帝国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只要中轴线永远指向起点,大都就是永不朽的根基所在。

三、明建紫禁重现旧梦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大都,元朝覆灭。次年,他定都南京,但很快便意识到,要真正控制这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北方辽阔的大都不可或缺。

13年后,他的孙子朱棣乘北虏入侵之机,发动靖难之变,夺得帝位。随后,他果断地宣布迁都北京,此举不仅巩固了明朝的统治,也令北京再现鼎盛。

《四库全书》里收录了《燕京杂家宝:卷之一》,它记载了一些明朝初年北京的逸闻趣事,其中就提到了紫禁城的奠基典礼。

1406年冬,明成祖朱棣亲临城基,设立了一座小阁楼。在阁楼前方立有一块巨石,上书“奠基紫禁城”八个大字,墨迹浑厚有力。

朱棣还亲手持钧瓶,向基址敬献了汤和酒,然后跪拜祈祷,表达自己对这座皇城的崇高期许。

据史书记载,奠基典礼之时正值仲冬,天寒地冻。然而朱棣却毫无怨言,虔诚祈祷了两个时辰之久,导致双膝冻出了紫红的血印子,可见其志趣高远。

紫禁城选择依托元大都的遗址而建,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选址与规划的困难。明人只需基于现有布局进行修缮与扩建,便可顺利完成这座世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然而,当工匠们严格按照元大都中轴线的方位来测绘修建时,却发现紫禁城的正门与南方偏离了两度角!

这可把明人整懵了。他们再三检测,仍无法找出偏差的原因。最后,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元人的谬误所致,为保险起见,还是沿用这条偏离的中轴线吧。

于是,明成祖只得无奈地在这条元大都遗留下来的“歪中轴线”上继续规划建造。结果就是——这位皇帝也“坐歪”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处偏差虽小,却丝毫不影响紫禁城鳞次栉比、气势恢宏的布局效果。它成为了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小谜团,直到后世才被人察觉并解开。

也许,这正隐含了历史的神秘力量。元明两朝鼎盛时期的都城,因一条隐秘的连心线而联系,这是多么奇妙的际遇

结语

紫禁城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的布局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其中的 2 度偏差更添了一份人文韵味。

元世祖忽必烈故意设置“偏轴线”,既显示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也表达了对大元帝国长治久安的美好祝愿。

明人传承而沿用这条中轴线,使两朝皇城隔空相连,灵犀相通。

虽然后人不得不在这条线上“坐歪”,但历史的红尘已矢志不渝,蕴藉文化的力量铸就中华民族 “不朽”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紫禁城   涿州   朝南   燕京   成吉思汗   开平   蒙古   坐北朝南   元朝   工匠   城池   明清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