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饲养动物的叫声、气味等问题,不少幼儿园都遭遇过周边居民的投诉,最后不得不移除甚至宰杀部分动物。一方面是幼儿园支持幼儿亲近自然、全面发展的教育诉求,另一方面是居民对居住环境保持卫生的生活诉求。客观地说,上述两种诉求都具有合理性。那么,作为幼儿园,怎样行动才能化解上述困局,满足双方的合理需要呢?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单纯是“幼儿园里可以养什么”的选择题,更是涉及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必要性与核心特质的思考题,建议幼儿园关注三个关键词:生命、生态、生活。
关注生命:幼儿园饲养活动具有难以被替代的生命教育价值。今天,现代人自出生起就处于高度人造化的环境中,对自然与生命的体悟较为肤浅,幼儿园饲养活动为幼儿感知生命现象、探索生命奥秘、体会生命意义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首先,饲养活动的对象是动物,它们大多数的生命活动外显且动态,这使得饲养活动所提供的生命教育契机更加明显、直观,更有助于幼儿建构相关的直接经验,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其次,幼儿天生对动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对其萌发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至关重要,教育必须珍视并借助这种自发的学习动机。最后,幼儿园饲养的动物往往对人类的依赖程度很高,这就为幼儿创造了更多接触动物、发现问题、行动思考的机会,使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产生更加全面、真切、鲜活的感受。
关注生态:幼儿园饲养活动应当追求并体现生态性。生态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关系。生态观强调以统一、和谐的关系思维看待世界,树立人类与动植物、地球环境关联影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生态理念应贯穿幼儿园饲养活动的始终,有助于幼儿生态观念萌发的饲养活动理应是生态式的。
一方面,饲养资源要与幼儿园条件相统一,幼儿园可从位置、场地、社区环境、人力资源、动物习性、课程传统等角度评估开展饲养活动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饲养环境。例如,叫声大、体味重的动物适合生活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位于居民区的幼儿园不宜饲养。又如,场地紧张的园所可以采用移动箱笼饲养,方便根据空间需要灵活调整饲养区域。另一方面,饲养环境要与动物真实生存环境接近,这样对于动物而言才是人道与尊重的,幼儿才有可能观察到动物真正的状态和习性,才有可能发现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才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真实的环境不等于机械地完全再现自然场景,而是指在布置动物居所时,注意设置与其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实现相应的生态功能。例如,可以将螺蛳饲养在户外水池中,可以为蜗牛饲养箱里铺垫沙土、树枝等。
关注生活:幼儿园饲养活动需要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归根结底,幼儿园的饲养活动属于教育手段,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所以,预设或生成任何饲养活动时,教师的着眼点首先应当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潜在发展,饲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观照班级幼儿真实、完整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养不养”“养什么”的具体问题中解放出来,从培养人的高度充分发挥饲养活动的教育价值,切实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建构。
一方面,我们要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幼儿园里的饲养活动。饲养活动是幼儿探究、观察、照料动物,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活动的总和。地里的蚂蚁、菜叶上的蜗牛、迁徙的候鸟……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已经提供了丰富的饲养资源。只要教师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关注幼儿对此产生的兴趣、疑问、思考等,与幼儿一起探索、解决,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便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角度选择饲养的动物。除了安全卫生、易于管理外,幼儿园更适合选择饲养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因为,此类动物幼儿往往相对熟悉,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这就更能引起他们的探索与思考,引发持续、深层的学习。
(作者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更新时间:2024-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