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江头洲村 “四代翰林”“五代知县”是真是假?


记不得去过多少次灵川江头洲村,每次都心怀虔诚,将《爱莲说》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长记在心。


1、江头洲村


江头洲村周氏家族承袭祖先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崇尚儒学,热衷科举,设私塾、办义学,教导周家子弟。周家出仕为官者个个勤政爱民,清廉秉正。据周氏祠堂展室文字介绍,从清嘉庆年起的100年间,周氏一族共有儒生秀才312人,举人 31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168人,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8人、五品官18人、六品官14人、七品官36人。此外还有获得朝廷皇恩诰封的数十人,村中很多人家至今仍保存有诰封匾、诰封碑。

江头洲村声名远扬,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魅力景区”等盛誉。其实,江头洲村还有一块最重要的招牌是“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这是有关机构精心策划,依托江头洲村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从历史文化入手,整理出30多名有代表性的清官廉政勤政典型,以古鉴今,彰显江头洲村出仕为官群体始终保持着“爱莲文化”初心。通过江头洲村清官们廉洁自律、正直坦荡、爱民惠民、执法如山的史实教育今人。

走进江头洲村,首先见到的是周氏“爱莲家祠”。整座家祠的梁柱为黑色,代表淤泥;壁板则为红色,代表莲花,诠释“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散发出质朴高洁的爱莲文化内涵。爱莲家祠第三进是文渊楼,上层是教育后代的“私塾”,下层是祭祀祖先的“爱莲堂”,爱莲堂悬挂着治家报国的《周氏家训》,以及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

江头洲村里卵石铺就的老街古巷干净整洁。秀才巷、举人巷、进士街、太史第等古迹显示这幽静古朴的村庄曾是辉煌百年的官宦村。全村180余座房舍全是清一色的明清古民居。在村里走动,一栋栋老屋青砖灰瓦,杉木结构,屋檐层叠,雕龙镂花,古色古香,无不显示着官宦人家的富足。

江头洲村人杰地灵,造就了“江头才子村”、“百年官宦村”的奇迹。人说官宦家族的基因代代相传,引人注目的“四代翰林”、“五代知县”匾额高悬在官宦人家门庭上,以匾为证不虚妄。

门内过往,门外沧桑,这门庭里的官宦故事世代绵长,古代官宦人家克己复礼,真有四代翰林、五代知县也不愿悬匾张狂。再细看那“四代翰林”、“五代知县”的匾额不似原装文物,应当是旅游文管工作者后来制作的牌匾,连文物赝品都算不上。这显然是宣传官宦人家讲故事,以吸引游客为目的而臆造的文物。贾雨村言,心里有数,一笑看过不声张。


2、爱莲文化


江头洲官宦村有故事,宣传官宦成为时尚。2012年,以江头洲村爱莲文化为主题的桂林七星区古莲文化街建成,这一景观通过石碑、雕塑、浮雕、石刻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形式,重现了桂林古代名人贤士勤学进取的故事。古莲文化街有专门宣传江头洲村官宦文化的雕塑群,其中有“百年清官村江头洲简介”、“爱莲说”、“爱莲书院”、“父子进士”、“四代翰林”、“五代知县”等。古莲文化街是“广西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桂林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为传承桂林官宦历史、弘扬清官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莲文化街宣传教育树典型理所当然。看江头洲村“四代翰林”“五代知县”组雕,一众大清官员们个个正派,形象生动,英气逼人,富有感染力。与江头洲村编故事,促旅游不同,古莲文化街甄选江头村清官典型应经过文史专家考证,既要政治正确,又要于史有据,毕竟历史不可虚无,更不可牵强附会。

记不得多少次去过古莲文化街学习先贤事迹,去的多了,总感觉哪里有点不对劲:

一是“四代翰林”在全国范围屈指可数,比如赵朴初的安庆赵家就是“四代翰林”,再加上翁同龢的常熟翁氏,以及桐城张氏、静海励氏、商丘陈氏,辉耀天下的“四代翰林”海内仅此五家而已。如今江头洲村的“四代翰林”横空出世,那岂不是史学界惊天大发现。

二是“五代知县”更了不得,不仅在广西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看古莲文化街的“五代知县”碑刻文字介绍,“五代知县”的前三代居然还同在浙江常山县县衙当县令,每天鸣锣升堂,大堂案台后齐齐端坐着周家三县令,那三块惊堂木一起拍下去,不惊天也动地。

3、四代翰林

既有疑惑,自当考证,考证不难,有《灵川县志》,有周氏子弟科举朱砂卷足矣。

先从“四代翰林”查起。据古莲文化街的“四代翰林”浮雕碑刻文字介绍,周绍昌一家四代,曾祖周履恒、祖父周启烈、父亲周冠、儿子周绍昌,个个都是大清翰林院翰林,为官清正,有口皆碑。

“四代翰林”之翰林院编修周冠

查《灵川县志》记载,江头洲村周氏清代入选翰林院者有数人。其中周冠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考试合格,授翰林院编修;周绍昌为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 “散馆”考试不合格,没能入翰林,改授大理院推丞。

周冠与周绍昌为父子,都进过翰林院,然而,真正的翰林是父亲翰林院编修周冠,而儿子周绍昌作为庶吉士,只是在翰林院进修三年,没有被选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是真正的翰林。周绍昌不是翰林,但毕竟踏进过翰林院的大门,勉强算是半个翰林。

“四代翰林”之翰林院庶吉士周绍昌

周绍昌家的前两代翰林为曾祖周履恒、祖父周启烈,这两位翰林县志不载,再查省志、郡志也同样查不到周家这两位翰林。史志查不到,何来翰林?那就查他曾孙子周绍昌自己的朱砂卷。朱砂卷是周绍昌自印,分送同族亲朋好友,所列祖宗十八代必须核对无误,稍有出入同族父老兄弟不答应。相比而言,朱砂卷所记家族履历比县志、族谱更准确全面。

周绍昌的朱砂卷履历部分记载其祖宗十五代谱系,其曾祖周履恒、祖父周启烈都不是翰林。其“曾祖”周履恒在朱砂卷中记为“邑廪生”,即秀才学历;另有朝廷“貤赠”的“奉政大夫同知衔、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知县”。还有“诰赠”的“朝议大夫、翰林院庶吉士、“覃恩晋赠”的“通奉大夫三品衔、以及河南汝宁府知府”等官衔荣誉。

周履恒的灵川县学“邑廪生”学历离举人、进士差了好大一截,离那翰林院更是天长地远。至于那一大把“貤赠”、“诰赠” 、“晋赠”的虚衔是孙子辈光宗耀祖挣来的荣誉,“诰赠”的“翰林院庶吉士”不是门票,曾祖周履恒老人家真的进不了翰林院。

“四代翰林”之邑廪生周履恒

周绍昌江的朱砂卷还有“四代翰林”之一、其祖“四代翰林”之邑廪生周履恒父周启烈的履历。朱卷显示,周启烈是“岁进士”学历,还是“乙酉科堂备候选训导”;另有“敇授文林郎、诰赠朝仪大夫、翰林院庶吉士、覃恩晋赠通奉大夫三品衔、河南汝宁府知府”等官衔荣誉。

除去 “ 诰赠”、“晋赠”的虚职名义,周启烈本人的学历只是“岁进士”而已。 “岁进士”并不是真进士,而是还没考上举人、进士的“贡生”,只可以“候选训导”,根本进不了翰林院。至于诰赠的“翰林院庶吉士”,那是儿子有出息,周启烈靠“诰赠”得到的只是一个准翰林的虚名,当不得真。

“四代翰林”之岁进士周启烈

翰林不是官,但翰林院是内阁官员的摇篮。清代翰林从庶吉士中选拔,要有真才实学,一旦成了翰林就有机会辅佐皇上,故称翰林院为“储相”之地。有清一代,一家出一个翰林已经是天大的喜事,哪可能他周家有“四代翰林”!故此,周绍昌一家“四代翰林”有真有假,仅为一代翰林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不了翰林也有出息,《灵川县志》有岁贡生周启烈的传记:“周启烈,岁贡生,六都江头村人。绩学精医,著有慎用行文口诀二卷,续方书撮要六卷,方脉秘传二卷,子冠另有传。”秀才周启烈没有中举、中进士,同样有成就,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医学上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虽然周履恒、周启烈不是翰林,却培养出周冠翰林院编修、周绍昌翰林院庶吉士,获得朝廷封赠也是光宗耀祖,祖坟升烟。

江头洲村“四代翰林”周启烈诰封碑

4、五代知县

再说江头洲村的“五代知县”。在古莲文化街头的“五代知县”门庭前,江头洲村周永一家“五代知县”全身立体雕塑一字排开,知县们个个目光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一色的七品鸂鶒补服,素金顶冠,五蟒四爪蟒袍,在古莲街头颇为引人注目。

门庭旁的墙壁上镶嵌着“五代知县”的碑刻文字介绍,称“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在清代连出五代知县,被传为佳话”。这五代知县是高祖周培正、曾祖周凤仪、祖父周履泰、父亲周启运、儿子周永。值得注意的是前三代周培正、周凤仪、周履泰均任“浙江衡州府常山县知县”。这里所称“衡州府”实为“衢州府”,地名写错了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这一家五代五知县是不是都是真知县。

周永一家五代都有史可查,先查出有三代真知县:

周永的祖父周履泰,乾隆已亥恩科举人,选授山西潞城知县,又调任浙江常山知县,在出任浙江常山知县时爱民育士、恤狱慎刑,举办义学,发动群众绿化荒山,种植果树,政绩卓然。他告老还乡时,士民莫不挥泪相送。

“三代知县”之常山知县周履泰

周永的父亲周启运道光丙戌科进士,先后任河南淇县、商丘、祥符等县知县。任淇县知县任上,见“淇东南多水患,亲往勘视”,组织民众疏河筑渠,“由是淇无汎滥之虞”。任时河南巡抚的林则俆对周启运极为赞赏, “抚豫行,至淇叹为循良第一”。

“四代知县”之淇县知县周启运

周永本人是同治癸酉科举人,庚辰大挑一等,历任河南原武、山东即墨知县,任上针对时弊敢于直言。在离家赴任前,热心乡族教育事业,他变卖家产,兴办通致、中正、蒙正三学堂,惠及族中子弟。

“五代知县”之原武知县周永

查《灵川县志》。没有发现周永的高祖周培正、曾祖周凤仪学历记载,更没有任何为官当知县的记录,只有这二位前辈获朝廷“封赠”的记载。县志不记没关系,好在有江头洲村进士周绍昌的会试朱砂卷,周绍昌与周永同宗,故载有周永一家五代的履历。

周绍昌的朱砂卷上,其“太高祖”周培正只是“岁贡生,候选训导”,学历是秀才,没有资格当县令,可是沾了子孙的光,朝廷“貤赠”给他“通奉大夫、直隶按察司按察使”荣誉虚衔,但皇上并没下旨给他当什么衡州府常山知县。

“一代知县”之太高祖周培正候选训导

周绍昌的的朱砂卷显示。其“高祖”周凤仪也只是灵川“邑廪生”同样是秀才出身,也是靠子孙争气,朝廷“诰赠”給他“通奉大夫、直隶按察司按察使”等荣誉虚衔。皇上开恩颁发的“诰赠”虚衔在官场上不一定管用,大清国有吏部把关,当然不可能选得上衡州府常山知县。

“二代知县”之高祖周凤仪邑廪生

明清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晋授指已得过封典的官员,遇朝廷庆典,还可再次请封,本人称授赠,尚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称封赠,已死的称赠,也称"晋授”。江头洲村获得朝廷封赠的老前辈多得很,远不止周永一家,不足为奇。

周永祖上的那些靠“诰赠”、”封赠”、“貤赠”得来的官职都是虚衔,不是真的都当过官。考而言之,周永一家五代只有祖父周履泰、父亲周启运、儿子周永当过知县,周永一家改称“三代知县”倒是可以,只是不会那么举国闻名。

5、清风传世

综上所考,江头洲村“四代翰林”中有一代是货真价实的翰林,有一代只是庶吉士,还有两代没有进过翰林院的门;“五代知县”中有三代是真知县,有两代“知县”则从来没有登过县衙门的堂。至于悬挂在江头洲村老宅门庭上的“四代翰林” 、“五代知县”牌匾,那是文管专家制作的臆造文物,也没有明说谁是翰林,谁是知县,模模糊糊,真真假假,哄哄游客,一笑而已。而古莲文化街上的“四代翰林” 、“五代知县”则不同, 官宦们的雕像、浮雕都有名有姓有学历有官职有事迹,看起来言之凿凿,有根有据。实则其中有假翰林,有假知县、假作真时真亦假,结果四代清官、五代清官都难以成立。

江头洲村周氏列祖列宗先贤提倡做人要“真实无妄”,哗众取宠,自欺欺人,得不偿失。今人宣传先贤同样也要有依有据,实事求是才是根本。

古莲文化街的 “四代翰林”、“五代知县”雕塑和故事展示的是桂林科举官宦历史,显示的是当代桂林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模范典型人物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但不管是真官还是是假官,只要能教育群众就是好官,可以演绎成流芳百世的桂林故事。四代五代清官故事不仅有趣,而且树立起的大清清廉官宦群体形象代表时代的正能量,清风传世、教育官员,鼓舞民心,其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无论真假,江头洲村和古莲文化街的“四代翰林”、“五代知县”故事在桂林、广西以致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了效果就要继续发扬,愿古莲文化街翰林知县清官们雕像永存,世代相传,那是桂林一道不可多得的美丽风景。

桂林学院学生“四代翰林”刻纸作品

安庆赵氏四代翰林

安庆赵氏四代翰林

“周启昌是翰林院庶吉士,不是翰林。

周履恒、周启烈是秀才,不是翰林。

周培正、周凤仪是秀才,不是知县

《灵川县志》周培正、周凤仪诰赠

《灵川县志》周启烈事迹

江头洲村“四代翰林”故居

桂林古莲文化街“五代知县”门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知县   翰林   翰林院   灵川   曾祖   县志   官宦   清官   朱砂   进士   桂林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