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民挖到“铜蚕”,拒绝文物贩子巨款收购,上交后成一级文物

1984年冬闲的一天,谭福全带领3个子女,在池河岸边淘取沙金。挖到2.5米左右时,突然挖出一个细长的硬东西,淘洗干净后,好像是一个长锈的铁棍,便随手丢在一边。谁知,现在竟成了一级文物。


谭福全是陕西安康石泉县农民,平常种地养蚕,闲暇时到池河岸边掏取沙金补贴家用。


池河位于汉江月河流域,沙金蕴藏量排全国首位,春秋时期这里就吸引了第一批淘金客,唐朝时,官员把它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12月的一天,谭福全带上工具,领着3个子女,一起来到池河岸边淘金。


谭福全在岸边精心挑选了一块地,拿起铁锨开始挖沙,3个孩子负责筛沙。可是,坑挖了两米多深,眼看到了中午,却没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开始没了耐心,纷纷说累了饿了。虽然以前也经常挖不倒什么东西,可是谭福全说道:“再坚持会,再挖几筛子我们就回家吃饭。”


孩子们虽不情愿,也无可奈何,他们知道,爸爸也是为了补贴家用,给他们改善一下生活。


谁知,突然听到咚的一声响,铁锨挖到了硬东西。父子四人吃惊的瞪大了双眼,难道挖出了金子?


谭福全忙蹲下去,用手一扒拉,是一个长条形的硬东西,拿到水中一清洗,看着是一个有些铁锈的长棍,黄金梦破灭了,便随手把它放在一边,小儿子觉得好玩,拿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谭福全又在四周找了一下,发现几枚铜钱,他觉得这铜钱说不定还能换些钱,便装在了兜里,领着孩子们回家了。


谁知,儿子拿回家又仔细清洗了一下铁棍,突然大喊道:“爹、娘,快来看,这像不像我们家养的蚕?”


谭福全夫妇一看,确实挺像,而且经过再次清洗,发现这蚕颜色也有些金黄,对了,像是鎏金的物品磨掉了一些颜色。


谭福全又想到它跟前发现的铜钱,难道这是古代的东西,是文物?


夫妻二人商量,明天拿去文物商店问问,说不定能卖些钱改善一下生活!


谁知,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员一看,说道:“这是红铜铸造的鎏金物品,不值钱,拿回去放着吧!”


夫妻无奈的拿着往回走,答应给孩子买的饼干,也泡汤了。


回到家,谭福全把它扔在桌子上,小儿子看到就又拿着去玩了。


这天,他家里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进门就问道:“听说你家里有个金属蚕,我可以看看吗?”


看到谭福全质疑的看着他,他解释到,我喜欢收藏,让我看看,如果有收藏价值,我可以多给你点钱!”


媳妇推了一下谭福全,二人忙喊来儿子,把金属蚕递给了那个人。


只见那个人仔细端详了一会,兴奋的说道:“我喜欢,给你3000块钱,卖给我吧!”


夫妻二人愣住了,3000块钱,那可是他们家几年的收入。


可是他又转念一想,既然他出那么多钱买,那就说明这个东西不简单,要真是文物,那就应该交给国家保管,不能私自买卖。


可是,家里也需要用钱,媳妇身体不好,三个孩子要上学,马上过年了,可年货还没钱买,怎么办?卖还是不卖?


思虑再三,他把那个人打发走了。可是,后来几天,不断有人来买,8000,10000,甚至最高的给到了20000。


谭福全没有动摇,他借来50块钱路费,决定带上金属蚕,去省城陕西博物馆找专家看看。


工作人员发现,这是一只鎏金铜蚕,所谓鎏金,就是把金剪成碎片儿,然后用1:7的比例用汞去融化了金,再用金泥涂在要镀的器物的表面。


结合他一起挖出的几枚铜钱,可以推算出,这枚鎏金铜蚕是汉代的文物。


鎏金铜蚕造型逼真,全身9个腹节,胸足、腹足、尾足都雕刻的惟妙惟肖,蚕头翘起,呈现吐丝状态。


这说明当事人们已经非常熟悉蚕的生理结构,并且对养蚕、丝绸业非常重视。


近代史书《邺中记》中记录,永嘉末年齐桓公的墓中发现金蚕数十箔,但是没有实物流传于世。


所以这枚鎏金铜蚕是史书中记载鎏金铜蚕的实物佐证,填补了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


谭福全听到这里,没等专家劝他,主动提出上交文物,专家激动的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专家掏出70块钱,塞到谭福全手里,谭福全开心的说:“我本来不该要国家的钱,但是,快过年了,我就拿着回去把借的50块钱路费还上!”


专家听完,几个人又凑了30块钱,塞给了谭福全。


回到村里有人说谭福全太傻了,两万不卖。就只挣了个来回路费。谭福全听后,微微一笑。


后来,专家经过考证知道了这枚金蚕丝出土在石泉县的原因。


张骞出使西域,把我国特色的丝制品带到了西方各国,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去剧院看戏,引起贵族轰动。


他以前也来过这个剧院几次,为什么今天大家这么反常呢?原来他当天穿了一件丝绸制作的长袍。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轻薄鲜艳的衣物,贵族门纷纷效仿。当时的丝绸达到了12两黄金一磅丝绸的高价,国库1/4的花费用来购买丝绸。


张骞回来后,汉武帝特许他回家省亲。省亲途中他发现,石泉县家家户户养蚕,制造纺织品。


回去他把见闻上报给了汉武帝,汉武帝下令铸造鎏金铜蚕,奖励给农户。而这枚鎏金铜蚕不知什么原因被主人埋在了地下!


谭福全大公无私,不为眼前小利所迷惑,把鎏金铜蚕主动上交国家,为文物保护和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但是,2000年,谭福全得了绝症,却没钱看病而去世。亲戚也劝他向国家寻求帮助,可是他没有那么做。


后来,博物馆听说了这事,主动做了一只金蚕,送到他儿女手中。


谭福全理智的做出了选择,让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东西没有落入他人之手。这才是我们国人应该有的远见和高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素材来自《国宝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文物   石泉县   沙金   鎏金   养蚕   铜钱   巨款   陕西   贩子   块钱   丝绸   农民   东西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