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差最大的古人肖像: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地包天”?

本 文 约 5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分 钟


大概没有哪个中国帝王的肖像画如明太祖朱元璋这般特殊。他的画像至少占了三个“之最”:清代南薰殿藏诸帝画像,以朱元璋像的数量最多;所有帝王像中,以朱元璋面貌的反差最大——一为眉目慈祥,面部饱满,神情沉稳的正像;一为满脸黑痣、脸型怪异,好似猪腰子的异像;明清帝王的容貌问题,最富有话题和争议的一位非朱元璋莫属。


南薰殿里的正像与异像,哪个才是明太祖真容?


明太祖坐像(异像),纸本设色,南薰殿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薰殿里的多面朱元璋


欲破解这个谜团,先得找到这些画像的源头。现今存世的明代诸帝画像,大多是明清皇宫紫禁城旧藏。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改位世庙正殿为“景神殿”,寝殿为“永孝殿”,“奉藏祖宗帝后御容于其中”。明清易代后,这些画像被移至内库保存,至乾隆十四年(1749)重新装潢完毕,移藏于南薰殿。


现存南薰殿旧藏的朱元璋肖像画共计13幅。这个数据与嘉庆年间的记载相符,在胡敬《南薰殿图像考》成书的嘉庆二十一年(1816),明太祖画像轴已有12幅、册页1张,为明清诸帝画像最多者。胡敬还将这12幅立轴的情况逐一介绍,从他的描述来看,殿藏异像多达11幅,正像仅1幅,连胡敬都专门写下“与前像迥异”的文字注解。其实朱元璋肖像画远不止故宫殿藏的这13幅,在南京明孝陵、凤阳龙兴寺等地都有朱元璋像,且基本为异像、丑像,数量远高于正像,难道那丑得骇人的“鞋拔子脸”才更接近真实的朱元璋?


生活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古玩收藏家赵汝珍在《古董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以常理推之,当以目深长颊者为真,盖此像迹近侮辱,含有朱猪之意,若非真像,在专制时代无人敢为之,况其子孙又奉祀之,其必为真像,盖可知也。”看来赵汝珍也认为朱元璋的异像奇丑,但他认定此像更接近朱元璋容貌的理由却存在疑点,首先,专制时代是否真的没有人敢丑化皇帝?其次,赵汝珍在明孝陵见到供奉的明太祖异像时,已是清末,距明亡已200多年,如何能证明朱明子孙一直“奉祀”的是异像?


看来要探寻明太祖真容,我们先要破解的第一个谜团——明王朝统治时期,紫禁城里供奉的朱元璋肖像究竟是哪一张?生活在明代前中期的官员陆容在史料笔记《菽园杂记》里记载了一则宫廷画师为朱元璋绘制肖像之事:


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据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洪武时期,朱元璋的确召集了许多画工为他绘制肖像,但很多画得都不满意。其二,有一位画工除绘出朱元璋面貌外,又“加穆穆之容”,按今天的理解,就有点类似经过后期修饰的艺术照,朱元璋看后很满意并采纳了这个画师的版本。后来明代宫中供奉的太祖肖像,应该就包括这一张。有观点据此认为“鞋拔子脸”是明太祖真容,而正像是画师美化后的结果,实际上过于武断。陆容记载只说画师为太祖画像时,做了一些美化,并没有提到肖像的具体面貌,但美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而正像和异像反差过大,完全是两幅面孔,而且朱元璋的异像数量多,用现在的审美看,虽然都很丑,但丑得千奇百怪,有的仅是脸型怪异,有的不仅“鞋拔子脸”而且满脸麻子,有的有胡须,有的则无须,显然是不同时期、不同的画师所绘。其实在明代不乏见过官方供奉的太祖画像并留下记录者,这些笔记大多集中在嘉靖至万历时期。


明中晚期文学家徐渭所作《高皇帝像赞》一诗中有“上之岩也,天高以覆耶。下之丰也,地载以厚耶”的描述,显然与正像的面容特征更为接近。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官员张瀚在个人笔记《松窗梦语》里也记载了他进宫见到太祖画像之事: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之像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像,未可知也。


这则记载信息量更大。首先,张瀚自述在武英殿看到的朱元璋像“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其描述与朱元璋两张正像高度符合。其次,至少在他生活的明中晚期,明太祖的异像已在市井广泛传播,而异像与宫中正像反差极大。第三,张瀚引出一则明太祖绘制肖像画时“杀数人”的传闻,这个故事的源头,可能是根据陆容所记载的“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而来,但杀人和侥幸幸存的画师,让故事变得刺激且更富戏剧性,流传甚广,可见在当时民间已经诞生了与此异像相关的故事传说。


另一位留下明确记载的人是明代官员、学者张萱,他的年龄比张瀚小40余岁,但大抵也算生活在同时代。万历年间,张萱的父亲在云南做官,曾于黔国公府中临摹过明太祖的肖像,其面貌“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这个描述,基本可以与那些满脸麻子的异像、丑像对上号,而且张萱也提到黔国公府上的御像和市井上流传的相同,可知晚明时绝大多数人所能见到的朱元璋画像,基本都是些丑得不似人形的异像。后来张萱在京做官,在紫禁城见到明代皇家官方认证的太祖御像,他在《疑耀·高皇帝像》里写道:“始得内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张萱所见者,应该就是存世正像中那张老年朱元璋半身肖像画。或许鉴于此前认知的明太祖容貌都如异像绘制的那般怪异,所以在进宫见到“标准照”后,巨大的反差还是给张萱带来不小的震撼,让他发出“美丈夫”之叹。根据徐渭、张瀚、张萱这几位晚明人留下的记载,基本可以肯定,至少在明朝时,紫禁城里供奉的朱元璋肖像画就是今天能看到的两张正像。那么,南薰殿旧藏的那11张“鞋拔子脸”肖像,又是什么时候进入紫禁城的呢?


明太祖坐像(正像),明代,绢本设色,为南薰殿旧藏的两张明太祖正像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真伪不难判断


异像流入宫中的时间关系及其可信度,是我们需要破解的第二个谜团。明朝灭亡后,刚入主中原的清廷对宫中藏的帝后画像进行过一次清点,顺治元年(1644)七月,根据前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启报,“明朝太庙内帝后御容三百九十一轴,册叶、手卷等共计四十三椟合,令择取吉期送至晋藩之寓,又御容每位量留一二轴尊藏本库以备大内览阅”。这就是说整理出的画像多达391轴,另有册页、手卷等共计43椟。顺治元年也是明崇祯十七年,故而也可视为明朝崇祯年间殿藏帝后图的数据。


明太祖半身像(正像),南薰殿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档案的批红为“礼不宜黩,明朝太庙既经祭告,帝后御容即当遵旨虔送晋邸,不必择吉再祭。每位仍量留一二轴与历代明君哲后遗像同藏通集库中以备观览。礼部知道”。这里的“晋邸”应是指明朝晋王在北京的寓所,现已不存。关键信息是,清廷对前明诸帝画像采取的办法是“留一二轴”,此时,并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朱元璋画像在数量上与其他诸帝有所不同。到乾隆九年(1744)三月,内务库再次对宫中收藏的画像进行调查,而《内务库奏销档》明确记载,明太祖像为“大小像两轴”。综合晚明至清初的信息记录来看,乾隆九年记载的这两幅肖像画,应该就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两张明太祖正像。基本可以确定,直到乾隆九年,朱元璋的异像还没有进入紫禁城。


清廷下旨对这批肖像进行装裱的时间是乾隆十二年,当时清宫造办处统计,帝后像为77轴;根据《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记载,到乾隆十四年装裱完毕,移藏南薰殿时,帝后图像有轴68幅、册7张,说明乾隆皇帝并非照单全收,而是淘汰一部分画像。从数量有所减少来看,此时应该也不包括那11张异像。但到嘉庆年间胡敬著《南薰殿图像考》时,帝后像增加不少,数据为轴98幅、册16张。此后,南薰殿所藏帝后像数目呈增长趋势。嘉庆七年(1802),侍讲学士法式善著《陶庐杂录》,记载明太祖画像为12轴,这个数据与嘉庆二十一年胡敬撰《南薰殿图像考》中的记载相同,即朱元璋异像入宫时间在乾隆十四年以后,嘉庆七年之前,即1749年至1802年这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这11幅朱元璋异像流入南薰殿的具体原因不详,应该都来自于民间收藏。


既然异像、丑像入宫时间在清中期,其可信度自然也大打折扣。接下来我们需要破解第三个谜团,即明太祖的正像和异像绘制的时间。这个问题反而最好解决,直接从画中人的服饰就能判断。明太祖的两张正像皆是身穿黄色衮服,头戴乌纱折上巾(翼善冠)。全身坐像还能看到腰系红色革带,脚穿黑色皂靴,风格与其他明代诸帝像一致。但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岁月里,帝王的服饰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明初衮服总体偏素雅,纹样为暗纹,到明英宗时衮服才出现明纹。而随着时间推移,袍服也朝着越来越宽大的趋势发展,对比明诸帝像的袖子变化就能看出其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此外,他们头上戴的翼善冠高度、饰品也在发生变化,早期的翼善冠皆为纯素色,后山较矮,中后期后山有所增高,帽翅尾部也经历了由尖到圆的变化,明穆宗时期,首服上出现镶金边和双龙戏珠等金饰。


从服饰特点来看,两张朱元璋正像完全符合明初服饰风格。相反,现存世的众多异像里,无论是南薰殿旧藏,还是其他地方供奉的异像,清一色服饰混乱。首先是搭配混乱,没有一张异像符合明初帝王着装的风格。其次是时代混乱,例如南薰殿藏的一幅明太祖半身异像里,他竟然穿着明纹衮服,头上的翼善冠也出现类似双龙戏珠的装饰,但又不完全标准,显然是明中后期才出现的产物。还有一张坐像,服饰纹样则类似明后期的坐蟒,翼善冠的金饰也充满戏曲感,与晚明市井上流传的小说插画里出现的各种帝王服饰类似,更像是明清时期民间画师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绘制出的“帝王之服”。另有一幅没有收入南薰殿,但流传甚广的“明太祖真像”,画中人身穿红色圆领袍,头戴翼善冠,但冠前竟然出现了清代首服上常见的帽正。总而言之,明太祖异像数量虽多,但没有一张把衣服穿对。从服饰特征来判断,现存异像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明嘉靖时期之后,有的可能出自晚明民间画师之手,有的则是入清后才绘制的。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确定三条关键信息:第一,根据服饰特点,正像绘制的时间与朱元璋同时代,而异像是在朱元璋去世多年后才出现。第二,根据明代官员、士人的笔记记载,晚明时期,朱元璋丑像已在市井广泛传播,但在紫禁城里供奉的标准像则是正像。第三,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清朝前期明太祖像只有两幅,应该就是两张正像,大量异像是清中期才流入宫中的。


除了这三点,从画中人物本身的面貌以及遗传角度看,正像中的朱元璋无论是中年时期的坐像,还是晚年时期的半身肖像,皆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留有短须,双目有神的样貌,虽然须发一黑一白,但明显能看出是同一人的不同年龄阶段。再看朱元璋的子孙,如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等人的肖像画,他们都拥有和朱元璋相似的脸型,一看就是一家人。假设如传言所说,异像为真容,正像为伪,那意味着后来的这些帝王肖像全部都得作伪,否则遗传学上无法自圆其说。相反,异像在容貌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异像除了“鞋拔子脸”这个共同点外,其他面部特征各式各样,五官也不相同,有的满脸黑痣,有的留着“龙须”,有的则没有胡须,可谓丑得千奇百怪。所以严格来看,说明太祖拥有两张面孔并不准确,他应是拥有多张面孔——两幅正像的确系同一张面孔,但各式各样的异像绝不能粗暴地把它们归为一张面孔,分明都长得不一样,正如我们不能把所有长着马脸的人都归为同一人一样。


综上可知,绘制于明初的明太祖正像更为接近朱元璋真实容貌,而异像多是出自后世民间画师之手,可断定为伪像。


明太祖半身像(异像),纸本设色,南薰殿旧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丑像为何大行其道


尽管异像为伪,依然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异像绝不是仅仅在民间流传这么简单,根据张萱的记载,早在万历时期,云南黔国公府所供奉的太祖像就是异像;到了清代,无论是明孝陵,还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供奉的也清一色是异像。直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率部拜谒明孝陵,祭告恢复中华,当天的合影照片里能清楚看到所用的朱元璋肖像画也是“鞋拔子脸”异像。至少能够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明太祖异像传播力、影响力都远远高于正像,甚至包括像赵汝珍这样的古董收藏家,都坚信异像才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实容貌,这又是何原因?


明太祖半身像(异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世之所以会对朱元璋容貌起疑,首先来自正史记载。根据清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发迹,正是因郭子兴“奇太祖状貌”而起,又据此写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也就是说朱元璋容貌不同于常人,对比正像与异像,似乎“鞋拔子脸”更引人瞩目,也更符合人们对“奇”的理解。然而,关于朱元璋因容貌引起郭子兴注意之事,是到永乐时期才出现,而根据洪武时期的记载以及朱元璋本人叙述,都没有提及因貌发迹的信息。最早极力渲染朱元璋容貌异于常人的主导者,就是他的儿子朱棣——无论是重修的《明太祖实录》,还是永乐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圣德碑,都极力刻画出一个有着非凡相貌的朱元璋,只是此时的“龙颜”还不至于像后世异像那般奇丑无比。也正是永乐皇帝朱棣对父亲朱元璋容貌的种种渲染,为日后明太祖异像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太祖容貌虽然越来越“奇”,但审美上却越来越丑,有的画像甚至望之不似人类。


异像大规模传播的时间大致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万历时期达到一个高峰,也就是中晚明这个时间段。此时正逢商品经济兴起,市民文化繁荣时期。综合时代背景推断,明太祖异像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并大规模传播,大致有三个原因:


其一,相术的影响。明代民间绘制肖像画讲究相术,关于朱元璋相貌之奇,永乐以来就被极力渲染,生活在明初的袁忠彻编写相术专著《古今识鉴》里记载朱元璋“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从字面上理解,这“天地相朝”的面相是指额头和下巴凸出,类“鞋拔子脸”,这与后世出现的异像特征颇为相似。永乐以来官方极力宣传的太祖“奇貌”与相术学里的特点像结合,是导致异像产生的源头。


其二,社会风气的变化。晚明时期,思想较为活跃,社会风气也与明初的高压、肃杀的气氛大为不同。建文帝话题的“解禁”很能反映这种风气变化。自朱棣篡位之后,建文帝问题一直是明王朝的禁区,但从嘉靖中期起,士林中关于建文帝的探讨越来越多,立场几乎都对建文君臣抱以同情,对朱棣之举表示愤慨,包括许多反映朱棣残暴的小故事也出现于此时,真假难辨。这个时期,朱元璋也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关于他功过的探讨在士林和民间展开。这一过程中,朱元璋的形象两极分化:一面是时人鉴于当时朝政腐败,追忆缅怀洪武时代反腐惩贪旧事,将其塑造为圣明之君;另一面是文人群体对洪武一朝政治高压,杀人如麻的反感,因而在晚明的笔记、野史中,也有大量反映朱元璋残暴、无知、滥杀的小故事,活脱脱一个暴君形象。例如为其绘制肖像的画师接二连三被杀的故事,大抵就产生于此时。这至少能说明,在晚明社会,连编造朱元璋残暴嗜血的段子都能广泛传播,那么把他容貌画得奇丑无比也合情合理,并非像赵汝珍所言的专制时代没人敢这么干。


其三,明人的猎奇心与“恶趣味”。虽然朱元璋异像的出现最大的可能是画师结合相术学与“奇貌”所绘,但后来画像越来越丑、越来越怪,并且传播得越来越广,则不能排除民众的猎奇心所致。晚明社会,有很多条例明令禁止之事都发生了,例如民众僭越穿蟒纹、飞鱼纹的赐服、书商大量盗版官方书籍等等,在这种环境下,把太祖皇帝绘制得又丑又怪算不得什么大事。人们见到长得如此清奇的明太祖,不仅印象深刻,也更愿意去主动传播。这与人们对明太祖的评价无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明太祖的丑像非常有“爆点”,这么多皇帝画像,只有朱元璋丑像最具有话题性,它不火谁火?


何况当时像张瀚、张萱这类极少数当过京官,能进紫禁城一睹御像的人很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机会见到供奉在紫禁城里的正像。而异像在民间迅速传播,数量也越来越多,就连黔国公府这类有官方背景的地方也信以为真,供奉异像,这无疑反过来为异像的传播助攻,生生不息。自晚明始,“鞋拔子脸”就成为朱元璋挥之不去的印记。直到今日,许多影视文艺作品依然会以此为噱头,丑怪之象大行其道,当然也是数百年来市井百姓喜闻乐见的结果。


明太祖坐像(异像),现藏南京明孝陵博物馆


END

作者 | 周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嘉庆   紫禁城   鞋拔子   肖像画   画师   太祖   正像   肖像   画像   反差   容貌   古人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