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气死周瑜是一个谎言!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有的人在一起,注定水乳交融,因为他们志同道合。有的人在一起,早晚反目成仇,因为他们的理想与追求不同。领导与下属之间,志同道合者总是少数。

易中天先生说,孙权的朝堂像家庭,三根顶梁柱中周瑜是孙权的哥哥,张昭是孙权的老师,鲁肃是孙权的朋友。

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能在水乳交融和反目成仇之间寻找生存的空隙,因理想不同而与老板引发的战争也是无处不在,甚至比战场上的硝烟更加惊心动魄。

周瑜

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气死周瑜是一个谎言。彼时,周瑜雄姿英发、风头正劲,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而诸葛亮初出茅庐,虽然简历上可以写上赤壁大战副指挥长一职,但真实身份不过是向周瑜偷师学艺的实习生。

身份、地位、履历和威望如此不相称,周瑜犯不着为诸葛亮动气。周瑜若生气,必是因为他那个关系最铁的老板一孙权。

周瑜和孙策是拜把子兄弟,又和孙策分别娶了大乔、小乔妹俩也可以算做半个孙家人。孙策临死前,把年仅十八岁的幼弟孙权托付给了周瑜,“外事不决问周瑜”以遗嘱的形式被确定为孙吴集团的国策。

最初,周瑜和孙权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孙权少年老成,已具霸主潜质;周瑜有能力、有咸望,又忠诚,替孙权扛起了半边江山。二人理想相同,都是要为孙吴江山打拼,性格又互补,顺利度过了蜜月期。

但是赤壁之战后,二人的理想就分道扬镳了。孙权是战略家他更在意的是长远利益,所以他听鲁肃的话主张孙刘联盟。周瑜是个将军,他更想在战场上论英雄,一口吞掉刘备。事实上,这时候孙权与周瑜的战略目标还是相同的,只是他们的阶段性目标发生了分歧。

于是,二人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微妙了。按说,下属与老板的目标不同应该改变的是下属。但周瑜是个自信到有点自负的人,让他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还难,他一直选择的都是与老板对抗。

而孙权不管是出于感情因素还是出于工作需要,都没有理由一下拿掉周瑜。于是,二人的暗中较量就开始了。

孙权的第一步棋是培植自己的亲信,也就是寻找周瑜的替代者,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极具战略思维,与孙权总是不谋而合。

于是,悄然间“外事不决问周瑜”就变成了“外事不决问鲁肃”孙权的第二步棋其实是步险棋,为了把周瑜从与刘备剑拔弩张的前线拽回来,他亲自率兵征讨张辽。

遗憾的是,孙权作为老板以身犯险,作为下属的周瑜虽看造了孙权的心思,却因为与老板思路不一致而不肯引兵驰援。那一仗是孙权一生唯一的败仗,张辽却因此威震天下,孙权心中的愤慨可想而知

当孙权明白,江东将士只听周瑜的而不听他的,他终于走出了第三步棋,逼迫周瑜交出了兵权。虽然后来善于隐忍的孙权主动向周瑜道歉,并退还了兵权,但是,如果周瑜继续和孙权对抗到底,重新收回周瑜的兵权,让鲁肃快速上位,必然是孙权的选择。

所幸,周瑜英年早逝,才避免了和孙权彻底翻脸。所以我认为,当周瑜病逝的时候,孙权内心的解脱远大于心中的悲痛。不管你能力有多强,不管你威信有多高,不管你有多忠诚,如果你与老板理想不同而且选择了和老板对抗,必然是死路一条。

张昭

张昭是一个被世人严重低估的人。提起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赤壁大战前,曹操大兵压境时他的投降论调。如果说这是张昭一生无法抹灭的一个污点那么大多数时候张昭展现的却是高超的治国才能。

早在孙策时期,张昭就是秘书长,政务和军队的后勤都由他一个人打理在三国的三大集团中,孙吴集团是内政最为稳定的,这不能不说是张昭的功劳。另外,刘备攻克刘璋,劝黄权投降时,他曾说过一句,听说公衡治西蜀,犹如张昭治江东。

孙策临终托孤,在说“外事不决问周瑜之前,还先说了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招”张昭与孙权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孙权小时候,孙策就委托张昭担任孙权的老师,孙权的政治智慧很大一部分启蒙于张昭。

孙权继位时年方十八岁,就在孙权惊魂未定一筹莫展时,张昭犹如擎天大柱,为他撑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帮助他建立威望、稳定民心士气,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如果不是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的位置就坐不稳;

如果不是张昭里里外外张罗一切,孙权的事情就搞不据张昭天生是一个当丞相的料,事实上他也一直干着丞相的活。孙权也以善于用人著称,可他偏偏放着能力强、功劳大、最适合当丞相的张老师不用,而是连续让既不中看又不中用的孙绍和顾雍当丞相。

这恐怕还要从赤壁大战时张昭的投降论调说起。当时,主张投降的人不在少数,后来有很多授降派也都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为什么单单张昭备受冷落呢?那是因为虽然都是投降,理由却不同。别人是因为怕打不赢,张昭是认为不该打。

怕打不赢担心的是孙权的死活,认为不该打担心的则是生灵涂炭。用现代眼光看,张昭的这种观点有点泛人权主义。这种重民胜于重君的观点本与忠诚和道义无关,但与老板的理想南辕北辙,在老板看来就是危险人物了。这才是张昭从政治核心沦为边缘人物的关键所在。

对于老板来说,他的理想永远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于员工来说,因为产业不是自己的,很可能去考虑社会效益,就像张昭。很难说这种理想是对是错,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观念上的冲突与周瑜和孙权的冲突不一样,因此后果也肯定比周瑜更严重。

周瑜无论如何,他的理想还是从孙权的利益出发的只是阶段性目标不同。张昭与孙权之间,理想本身就不同,至少在孙权看来是不同的,冲突是根本性的、无法调和的。

作为一个下属,当你的理想与老板不同又暂时无法实现时,最好还是藏起来。不然,即使你遇到一个孙权这样的好老板,也要备受冷落;遇到一个坏老板,结局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鲁肃

一般人看来,鲁肃是一个近乎迁腐的人。事实上,鲁肃是一个极具政治头脑的人。正因为鲁肃极具政治头脑,在孙吴集团的三根顶梁柱中,虽然鲁肃投奔孙权的时间较短,但周瑜和张昭不时与孙权发生冲突,而鲁肃自始至终与孙权关系融洽。

那么鲁肃与孙权的思路和目标一直没有冲突吗?也不尽然。至少在荆州问题上,鲁肃的思路一直在变。刘表在世时,鲁肃对孙权说要吞并荆州,还为此发动了三次战役。

刘表死亡,曹操大兵压境,鲁肃又劝说孙权联刘抗曹:曹操大败而归,周瑜与刘备剑拔弩张,鲁肃又低三下四去求和;刘备吞下益州,实力超过孙权N倍,鲁肃却在此时劝说孙权安排吕蒙准备偷袭荆州。

如此眼花缭乱的思路调整,恐怕连聪明的孙权也未必跟得上节奏。但重要的是,鲁肃总能说服孙权。孙权之所以对鲁肃言听计从就在于鲁肃在诸葛亮之前就为孙权提出过东吴版的“隆中对”,帮助孙权制定了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孙权应该成就帝王之业。

也就是,对于老板的前途,下属和老板之间不谋而合了。这个共同的理想和思路正是二人相互信任的基础。于是,孙权相信,不管鲁肃去干什么,都是在为自己成就帝王之业而努力。这就减少了两人思路摩擦的可能,更避免了两人的正面冲突。

所以,对于鲁肃那眼花缭乱的思路调整,孙权仍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下属的理想和老板一致时,下属才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当然,鲁肃与孙权的思路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还是那个荆州问题,孙权虽然对鲁肃言听计从,但对荆州依然是垂诞三尺,鲁肃自然也看在眼里。当刘备吞下益州,孙权再也坐不住了。这时鲁肃明白再劝说孙权维系孙刘联盟已经徒劳无益,即使闹得君臣不和也阻挡不了老板出兵,不如替老板说出他想说的话。

所以,鲁肃没有像周瑜那样和孙权对抗到底,而是和老板保持一致,临终前为孙权定下最后一计安排吕蒙偷袭了荆州。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和思路的下属,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战略理想和老板一致。

在阶段性目标不一致的时候,也不要寄希望于改变老板,而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上老板的节奏。这并不是明哲保身之策,而是维护集团利益的前提。

孙吴集团三根顶梁柱截然不同的命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下属,别和老板谈理想,还是安心工作,努力干活为上。如果你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要和老板的理想保持一致。如果和老板的理想不一致,也别试图改变老板,要改变的是自己。不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张作耀.孙权传.人民出版社.

方南生译注.周瑜·鲁肃·吕蒙.中华书局.

窦克林.周瑜传奇.中国社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益州   赤壁   荆州   孙吴   丞相   外事   下属   谎言   思路   老板   理想   诸葛亮   周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