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之上》:一件骨质工具,改变农耕历史

⇧点上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加“星标”⇧具体操作方法见文尾


7000年前,是谁手持耒耜,拓垦出一片片田园?是谁匠心独运,将稻禾之美镌刻铭记?又是谁在前辈的田园之上构筑起早期城邑?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三集《稻田之上》,带您领略先民于稻田之上创造的奇迹。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众多文物展现了长江下游及周边地区高度发展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浙江余姚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令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尤为难忘的,是出土后依然呈现金黄色的大量稻谷。经碳-14测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距今约7000年。


△稻谷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古籍《周易》中,曾记载了神农氏最早创制的农具——耒耜。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上百件由牛肩胛骨制成的工具,它们是否可以归类为耜?



1977年,一件新出土的文物给出了答案。这件工具正上端保存有一段木柄,横穿小孔部位则以十多圈藤条紧缚着木柄的末端。完整的耒耜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出现了。从此,耜耕农业揭开人类利用工具改造土地的漫长篇章,为先民拓垦出最初的田园。




在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出土了一座独木桥。独木桥连接的,是先民经常往返的两处。这座独木桥的彼岸,是不是先民耕作的田园?




△独木桥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

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木构建筑遗迹,但只有构件不见全貌。那么,先民的房屋到底是什么样子?


2003年,在距离余姚不远的海盐县仙坛庙遗址,出土了一件黑皮陶器盖,它内壁上的建筑刻画纹样,印证了在史前时期就已经有了干栏式建筑形式。


△陶器盖 浙江海盐仙坛庙遗址出土


这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陶盉,器身上雕刻着动物图案以及某种看起来很像米粒形状的纹样,而这种纹样,又多见于各种出土的器物之上。它们代表着什么?何以如此频繁地出现?



直到今天,与先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河姆渡艺术,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已成为文明基底的水稻,也在艺术与精神的家园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陶片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

湖南澧阳平原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炭化稻,其中有些异常壮硕,甚至大小超过了今天的稻米。这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格外注意,他们推断,城头山先民很可能已经开始进行水稻育种。



△城头山遗址发掘历史照片


△考古工作者研究炭化稻


1996年的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城头山遗址外围的地层下发现了大量特殊的土质。继续发掘,更多的稻田特征依次显现出来:两条田埂、长方形田块、人工挖掘的储水坑和水沟,一个相对完整的稻田系统呼之欲出。


在城头山古稻田出土的地方,还陆续发现了大量建造遗迹。残垣断壁上叠压的堆积层,隐藏着一部跨越千年的造城“编年史”和一座“稻田里长出来的城”。


△城墙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

距今约7000~5000年间,从浙江宁绍平原到湖南澧阳平原,远古先民栽培水稻、拓垦田园、营造家园。他们在稻田里的足迹清晰可辨,于田野上的垒建蔚为大观。




△制陶区域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


8月16日,CCTV-1 22:30档,《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三集《稻田之上》,文明的胚芽在稻田上成长。


第一时间接收“央视一套”推送消息
速速点亮“ 星 标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稻田   耒耜   余姚   城头   田螺   先民   农耕   稻谷   独木桥   骨质   浙江   遗址   工具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