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钱学森侄子-钱永健:我不是中国人,我是美国科学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喵喵酱

编辑✎一只侦查喵

“我不是中国人,我是美国科学家”

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钱永健直言自己不是中国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值得国人津津乐道,他同时也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侄子。

钱学森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泰斗,在祖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哪怕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回国效力,让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的研制成功至少提前了二十年。

可如今还有多少钱学森呢?即便是钱学森的侄子,血脉相同,但钱永健却甘愿为美国人效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钱永健忘了自己的祖国,选择为美国的利益而战呢?

“我不是中国人”

2008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又迎来了一个东方面孔,他就是56岁的美籍华人钱永健,他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钱家两代人,诞生了三位院士,他们的辉煌成就让整个家族成为了科学界的巨星。

得知这个消息,国内一片欢呼,一位来自中国的记者采访了他,称他是中国的骄傲,并询问他是否会像堂叔钱学森一样回国效力。

然而钱永健的一番话,让许多中国人的心凉了一截。

钱永健看了记者一眼,反问道:“我在美国土生土长,我不太会说中文,我是美国科学家,这一点很确定,因为血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为什么要回中国呢?”

语毕,会场犹如乌鸦飞过的尴尬,国内的记者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来,钱永健应邀去世界各地演讲,他在演讲中反复提及自己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的科学家,并且以身为美国人为傲,毕竟自己是作为一名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事实上,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跟钱学森是堂兄弟,两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一起在浙江出生,又一起赴美深造。

钱学榘

只不过后来,钱学森毅然回国效力,而钱学榘选择留在美国,作为美国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在波音公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钱学榘和兄长钱学森都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希望将自己的所学完全回报给祖国。

然而,尽管钱学森在1949年向他提出回国的邀请,但钱学榘再三考虑还是留在了美国。

其实在抗战时期,钱学榘就曾回国,在担任贵州的飞机发动机厂担任总工程师,还被授予上校军衔。

然而,他很快发现拨给用于飞机制造的款项被上级贪污,他的报国之心屡遭打击,他感到失望至极,于是最终决定踏上去往纽约的飞机,再也没有回来。

天才降临

就这样,钱永健也在1952年在美国出生,成为美国公民。

不过事实上,钱学森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个侄子,钱永健是家中的幼子,曾经其父钱学榘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回过一次中国,但只带了钱永健的哥哥和妈妈。

从小接受美国教育的钱永健,自然对中国没有什么归属感。

但不可否认,钱永健从小就是个天才。钱永健从小就有哮喘,但又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钱永健的儿童时代几乎都是在自家的实验室中度过的。

从那时起,钱永健就天天呆在实验室做实验,甚至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他和哥哥一次实验不慎引爆了自制的火药,结果导致家中的乒乓球桌被烧焦,两人也差点被炸伤。

如今现在,钱永健在8岁时记录下来的实验笔记本,被收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博物馆里。

到了16岁,中国的孩子还在奋战高考的年纪,钱永健便获得素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奖”第一名。

20岁时,钱永健已经拿到了c的物理和化学学士“双学士”毕业证。

都说学无止境,钱永健也没有停下学习的步伐,从哈佛毕业的他,继续前往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77年获得了生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年仅43岁的钱永健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三年后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钱永健的天才之路,正如在诺奖颁奖时他说的话一样:“每人都会从父母身上继承一点东西,我可能就是继承了这种科学家的‘基因’,注定了继承家族的血统,从事这样的工作。”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凭借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钱永健获得了该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钱永健不是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但却完成了其开发历程的“最后一步”。

钱永健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这种绿色荧光蛋白做了改造,让它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而且更稳定,为同时追踪多种生物细胞变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荧光蛋白的帮助下,外科医生甚至可以精确移除肿瘤。

这种蛋白的发现,对生物与医学实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它散发出的荧光就像一盏指引明灯,成为了当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钱学森得知钱永健得奖后,兴奋地说道:“永健虽然是美国人,但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所以,这一次的得奖,对中国和钱家来说,都是一种荣耀。”

从这番话可以看出,钱老从未对自己的侄子的国籍感到一丝一毫的不满,反而对于钱永健的成就,以及对科学界做出的贡献,感到十分荣耀。

所以我们作为陌生人,更要给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点尊重。科学家虽然有国界,但科学却无国界,钱永健的科研成果,最终收益的还是全人类。

天才陨落

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后,他怀着一颗奋斗攻克癌症的心愿,希望能利用荧光蛋白来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因为他的父亲正是因癌症而去世。

然而,也许是天妒天才,钱永健未能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愿望。

2016年,意外发生了,科学家钱永健独自骑自行车出门后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妻子立即报警,警察到达时发现他已经倒在自行车道上去世。

这个悲剧使得钱永健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64岁,据目前推测,钱永健的去世原因可能是中风。

一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一位绝顶聪明的探索者,就这样离开了。

人才流失,更加刺痛国人神经

与其说在美国土生土长的钱永健“忘本”,那么国内这项数据更加刺痛国人的神经。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单是留在硅谷、拒绝回国的清华毕业生,就多达2万人。

也就是说,我国最高学府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辛苦培养了四五年,结果却是在给别国做嫁衣。

也怪不得有人戏称:清华毕业生80%都出了国,为别国效力。

就连郑强教授都打趣的说:“我真的不知道该不该教你们,我怕等会把你们教会了,你们一个个全跑到了美国,去了美国发展,或许哪一天,我的头上飞来的一颗炮弹,就是你们造出来的!”

可悲的是,为外国效力的学子却不在少数,物理天才尹希就是其中一个。

尹希从小就天赋异禀,12岁就以572分的高分考入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年仅17岁的他又去了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深造。

启程前,尹希向导师表达了自己学成归国的决心。他希望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是谁也没想到,尹希最终还是敌不过美国的各种诱惑,放弃了中国国籍,留在美国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2016年,尹希荣获物理学领域的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

在面对媒体提问为何不回到中国发展时,他毫不避讳地回答说:“虽然我是在祖国受到培养,但无论现今美国有多乱,我没有回到中国的计划。我更喜欢国外的研究环境!”

据统计,目前有大约3.2万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而中国目前拥有的顶尖物理学者不足世界的1%。

他们之所以选择留在美国,原因主要是美国的科研环境和机遇更好,但不可否认,争名夺利的也不在少数。

中国曾努力培养这样的人才,如今却在美国大放异彩,这让许多中国人感到无比不满和遗憾。

事实上,读清华北大只代表智商高,并不代表品德高,更不代表爱国情怀更深厚。

这些人出了国可能还对中国有点感情,但在外国繁育的下一代,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外国人了。

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我国人才流失也是中国教育的痛点,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刻不容缓。

任正非也曾说过:“在芯片领域,我们缺的不是设备,而是人才!缺的是数理化方面的精英,华为有1400多名工程师,但是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不是华为不想招国内的人才,而是国内的数理化的人才太少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留住人才,让这些尖端人才知道“反哺之恩”。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高见,如果觉得本期的内容不错,请长按点赞,点个关注,下期内容更精彩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侄子   美国   诺贝尔奖   科学家   诺贝尔   中国人   科学界   院士   荧光   中国   效力   蛋白   天才   人才   国内   钱学森   钱永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