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该换一种登录方式了!

近期,苹果、微软、GitHub等公司都对密码登录做了优化升级,如苹果宣布自 iOS 17、iPadOS 17和macOS Sonoma开始,Apple ID用户将自动使用Passkey方式登录。人们普遍认为,与密码相比,密钥更易于使用且更安全,因为它们允许用户以使用指纹、面部扫描或屏幕锁定PIN等解锁设备的方式登录应用和网站。

登录账号,往往是开启互联网冲浪的第一步。从密码到密钥,你了解这其中的故事吗?

图源:pixabay

太简单易被盗,太复杂记不住

20 世纪 60 年代,“口令”(Password)这一概念伴随初代互联网诞生,最初的理念是通过用户定制化的密码设计,让使用者本身,成为这个安全系统中一道重要防线。

进入 21 世纪,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终端平台层出不穷,“账号密码”这种传统的登录方式也在一直沿用。然而,隐患依旧存在。

比如,复杂了容易忘记。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挖空心思,好不容易创建了一个“安全”的密码,终于满足了“不少于8个字符、包括大写和小写字母、特殊符号”等一系列要求,却在下一次登录时,陷入了“忘记密码 - 重置密码 - 忘记密码”的循环......

比如,简单了容易被盗。

2023年,世界知名密码管理服务公司NordPass在评估了超过3TB的数据之后发布最新报告,确认了30个国家和地区最常用的200个密码。

报告中指出:“尽管网络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但旧习惯很难改掉。研究表明,人们仍然使用弱密码来保护他们的账户”。在前十榜单中,8个密码可以在不到1秒内完成破解。最常用的密码是“password”。

图源:IT之家

再比如,泄露账户的用主信息。

倘若一个平台的账号密码已经泄漏,黑客便可以按图索骥,拼凑出你在其他平台的账号密码信息。而这种操作已经完全可以通过自动化操作(俗称“撞库”)来完成。

此外,不法分子会利用现有的泄漏信息,通过网络钓鱼,直接向真人骗取更多信息,最常见的是山寨登录网站以及诈骗电话。即使你设置了由各种随机数字、字母、符号组成的超高强度密码,但在几乎1:1复刻官方登录页面的诈骗网站面前,也十分危险。

比尔·盖茨早在2004年便表示:“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密码的依赖将越来越少。在不同的系统中,人们使用相同的密码并将其记录下来。事实上,它并不能保护任何你想保密的东西。”

现在,互联网平台在传统密码以外增添了其他验证方式,如短信、图片识别、OTP时间码等等。而传统密码也终于有了技术突破,形成了一套替代方案:密钥登陆。

图源:pixabay

告别记密码!“上手”“刷脸”轻松验证

通行密钥(Passkey)由万维网联合会(W3C)和 FIDO 联盟推广,是一种数字凭证。通过密钥,我们大脑无需再记录明文密码,而是替换为使用别的特征,比如指纹、人脸识别等,来用作网站或应用程序的身份验证方法。

与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相比,Passkey更加便捷,还可以抵御网络钓鱼等在线攻击,从设计上避免了机密的共享。这项基础设施,还能让互联网用户更容易、更安全地访问加密货币、DeFi、GameFi 和 NFT。

2022年,谷歌宣布为安卓和Chrome浏览器带来初步的 Passkey 通行密钥支持。2023年5月,它向所有用户推出了无密码登录服务。随着这一服务的推出,谷歌的用户现在可以直接使用 Passkey 而不是密码,用户所使用的生物识别数据也不会与谷歌或任何其他第三方共享,密钥只存在于用户设备上。这被认为标志着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个重大转变。

图源:澎湃新闻

苹果在2023年6月同样宣布,自iOS 17、iPadOS 17和macOS Sonoma 开始,Apple ID 用户将自动使用Passkey方式登录。用户访问icloud.com、appleid.apple.com等网站之后,苹果将同样允许用户在其登录页面上使用Face ID或者Touch ID来替代密码。

图源:苹果官网

有机构调查了78款中国热门APP得出结果:在目前用户常用的APP中,大多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多用于刷脸登录、身份认证;某些社交类APP在刷脸认证时,还能判断该使用者是否具有直播从业资格;而金融类APP则进一步提供刷脸支付、刷脸转账等功能。

图源:新京报

现在,Passkey已经成为了一个行业标准,各大科技企业都对其进行了投入,致力于构建无密码未来。如Windows设备、iPhone、OPPO和华为手机等均支持这种验证方案。PayPal、Shopify、CVS Health、Kayak和Hyatt等服务商也已经开始尝试密钥登录。

图源:微软官网

尽管Passkey非常省事,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如个人的人脸信息,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滥用。

面对这类情况,各国也在积极行动应对相关的风险。如中国国家网信办近期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作出限制性规定,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筑起安全防线。

对于数据安全治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表示,应该在坚持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防护理念的基础上,紧扣国际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充分借鉴国际的先进成果。加强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紧密结合产业和应用实际,自主掌控关键核心技术,给产品推出切实可行的安全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为保障数据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审核:张宁策划:李政葳撰文:穆子叶编辑:李飞光明网出品

综合|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澎湃新闻、IT之家、果壳、Twitter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光明网数字化频道

来源: 世界互联网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方式   密钥   账号   苹果   密码   数据   用户   平台   技术   网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