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张郃却不知儁乂,马丁琳专治魏延,三国中竟有这么多隐藏知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正如《三国演义》片尾曲唱的那样,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武将、谋士,各个鲜活生动,他们的名字也被后人一代代传颂。

但是,名字名字,有“名”也有“字”,这是古人起名的习惯,“字”也被称为“表字”,意思就是与本名含义相近,可以表示德行的字。

古人在20岁之后,出于礼仪要求,就开始互相称呼对方的“字”,比如大家熟悉的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曹孟德等等。

但是除了这几位名满天下的兄弟,三国中还有那么多的人物,他们的字也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与知识。

儁乂

很多人看到这两个字,可能念都念不出来,那就先来揭晓读音——儁乂(jùn yì),这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张郃的表字。

张郃的大名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惜,取了个如此难念的字,使得很多读者都自动将它“屏蔽”掉了。

但是这两个字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完美形容出了张郃作为一代名将的风采。

张郃早年间参加征讨黄巾军的队伍,后来又投靠韩馥袁绍,在袁绍手下因为多次建立军功,一直被升任到了宁国中郎将。

这时的张郃,已经开始展露头脚,有了将帅风范。官渡之战中,曹操率领轻骑偷袭袁绍粮草大营乌巢,张郃听到消息后,赶忙找到袁绍,请求带兵前去支援,他说:

“淳于琼经常贪酒误事,如今面对曹操精锐突然进攻,肯定难以招架,倘若乌巢有失,将军您的大业就会有大危险了,请赶快派兵援救。”

这时,一旁的谋士郭图站了出来,轻飘飘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其去救乌巢,不如趁机偷袭曹操大营,曹操知道后必会撤军,乌巢之围自然化解。”

“曹操生性谨慎,大营不会不做准备,倘若我们没有取得战果,乌巢又先被攻下,到那时,我们岂不是要腹背受敌?”张郃据理力争。

最终,优柔寡断的袁绍再一次避开了正确选项,他让张郃、高览带领重兵前去攻打曹军大营,结果,果然大败。

郭图见到自己计策不行后,反而说起了张郃的坏话:“张郃知道我军失败,大发牢骚,出言不逊。”

张郃、高览知道自己的主子是个小心眼,早就看不行了袁绍,于是两人一合计,果断投降了曹操。

曹老板听说了,疯狂嘲笑袁绍,说他白送自己两员大将,见到张郃后,曹操开心地说:“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

后来,张郃被拜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随曹操平乌桓、退马超、收汉中,颇受重用,直到刘备夺取汉中后,张郃还被安排屯兵重镇陈仓,掩护魏军撤退。

曹操死后,曹丕、曹睿两代帝王照旧重用张郃,诸葛亮第北伐,张郃取得街亭大捷,一举粉碎了蜀汉光复汉室的梦想。

太和五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带领张郃、郭淮等人前去据敌,司马懿不与蜀军交战,却又不断前进跟随蜀军。

张郃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进军却不战,有损士气,会丧失民心,但是司马懿不听,之后诸葛亮粮草不济退回祁山,司马懿下令追击。

张郃又提出质疑:“诸葛亮有序撤军,不会没有防备,这时候去追击,怎能不败?”司马懿依旧不听,张郃无奈,只能听令,结果在木门谷遭到蜀军埋伏,一代名将中箭身亡。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经这样评价张郃:“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意思是说,张郃用兵很会变通,擅长经营和排兵布阵,擅与料敌于前,诸葛亮面对张郃也非常忌惮他,这就可以看出,张郃不论是武功,还是兵法谋略,丝毫不缺,跟他的字完美匹配。

首先是“儁”,这个字如今是“俊”的繁体形式,意思是指才智超群的人,后来还引申为光彩夺目。

“乂”不是“义”,没有上面那个点,这个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开始就是一种类似镰刀的样子,本意也是指割草或者收货农作物,后来被用做善于治理、安定地方的意思。

智慧超人,能征善战,平定四方的大将,儁乂,字如其人!

马岱真的字丁琳?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网络上流传出了一个段子,说的大概意思是:诸葛亮让马岱斩杀魏延,是因为马岱字丁琳,而马丁琳(吗丁啉,一种药)专治魏延(胃炎)。

以此想要证明历史的巧合和有趣,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接受并继续传播这个“知识”的人,真的自己去查过资料吗?

真相就是——马岱字丁琳完全的一个捏造的谣言。关于马岱的字,历史并没有一个公论,所以这也是谣言会出现在他身上的原因。

现在流传较广的三种说法分别是:德山、仲华、伯瞻。

“德山”出自于《北堂书钞》中引用的《后汉书》中的记载,但这其实是作者抄错了,他将“冯岱字德山”抄成了“马岱字德山”

“仲华”则是源自民国时期周大荒所做的小说——《反三国演义》,在这其中,作者给马岱的字起为“仲华”,但是并没有说明原因于参考。

上面这两种说法要么是错误,要么是后人杜撰,基本不可信,于是就只剩下了最后一种——伯瞻。

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因为“伯瞻”这个说法是日本研究三国的学者发现并提出的,他们在陕西省扶风县的地方志中,发现了一句:

“马岱字伯瞻腾之从子蜀汉拜平北将军封陈仓侯谥曰武侯”。

再结合马岱的名来分析,“岱”是山岳的意思,后来指泰山,“伯瞻”的“伯”,就是排行老大。

史书中没有对马岱一家做出过详细介绍,只知道他的父亲叫马翼,还有一个弟弟叫马抗,没有记载显示他有哥哥,所以“伯”字的使用可能是合理的。

接下来是“瞻”,大家都知道高瞻远瞩,“瞻”的意思就是向远处望或者向高处看,与“岱”好像产生了联系。

所以,马岱字“伯瞻”,应该更有说服力,但即使是这样,它依旧有很大的可能不是正确答案。

因为根据学者的继续调查,他们发现在《江都县志》和《甘泉县志》中都有“马岱字伯瞻成化丙戌进士。”的字样,“成化”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

这两部县志的成书时间又比《扶风乡土志》要早,所以也不排除扶风当地人民,误将明朝马岱当做了三国马岱。

所以,以后千万不要在拿马岱字丁琳去调侃了,不仅不好笑,还会让自己变成笑话,显得无知。

除了上面两位,三国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字,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出戏,但放到当年,说不定也是好听无比。

白兔

这个标题是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也是三国时期一个人的字,他就是眭(suī)固

眭固是在黄巾起义后,慢慢有了一方势力的山大王,他和杨凤、于毒、李大目、白绕等人结为兄弟,手下的军队被称为“黑山军”

后来随从越来越多,竟然有了十多万人马,眭固等人开始攻城略地,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们先打东郡,结果被曹老板打退,之后又打武阳,结果曹老板直接去打他们大本营。

眭固听说后赶紧撤军去救,途中正碰上曹操大军,无奈战败逃跑,可怜的他又投靠了大司马张杨,成为了其下的部将。

在曹操围困吕布的时候,张杨内部出现内讧,眭固再次上位,此时的他想要去与袁绍结盟,结果又在黄河边的犬城遇到了曹仁等人的军队,终于被杀。

眭固的一生,算是和曹老板杠上了,让人还不由得有点同情。关于他的字,白兔二字,也有一段典故,在《典略》的裴松之注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眭固屯兵犬城之后,曾经有一个算卦的找了过来,对他说:“你的名字里有个兔‘字’,如今身在犬城,兔子见到狗,本该受到惊吓逃跑,你如果长期留在此地,恐怕小命不保啊。”

然后眭固听后不以为然,觉得封建迷信,表示就要在犬城,看看自己能有什么结果,结果真就被曹仁打死了。

结语

从上面这么多分析就能感受到,人的名字,虽然仅仅只有几个字,其中包含的文化和引人探索的东西竟然有这么多。

除了这三个人,还有丁廙字敬礼,恐怕不是因为他敬礼敬的好;袁术字公路,难道是他会修公路?孙郎字早安,如果在今天,晚上对别人喊早安,也太奇怪了。

这还只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段史书,它承载这每个人的人生记忆,你有没有想过给自己取一个“字”呢,也来感受一下古人的风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蜀汉   扶风   汉中   马丁   表字   成化   县志   谋士   专治   古人   老板   名字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