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32000名科学家正式移籍,任正非也深感无奈

“关注”一下,我们一起探讨更多内容。

在“脱钩断链”到来之前,我们很难相信中国面临的高科技卡脖子问题居然会这么严重。就拿华为来说,在被老美列入实体清单之前,华为凭借先进的5G技术设计出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麒麟芯片,甚至连苹果的A系列芯片都被麒麟芯片夺走了风头。

但是在“脱钩断链”到来,华为却只能被迫用起了高通提供的4G库存芯片。面对5G王者只能用4G芯片的尴尬现实,任正非表示他也很无奈,因为我国的高端人才都跑到了美国效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是美国科技的大本营。在硅谷工作的科技人才中,占比最高的是印度裔,其次就是华裔或者中国移民,黄头发、黑眼睛的硅谷技术精英规模超过了20万。

相比普通人才的流失问题来说,更严重的是高级科学家的“背叛”。1978年至今,我国已经有大约3.2万名科学家入籍美国,尽管美国的确出现了“排华潮”的现象,但是这依然不能阻止中国科技人才“润美”的热情。

你完全可以指责这些人不爱国,但是如果看了下面这个例子,恐怕你就能理解这些流失人才的难处了。

刘明侦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学二代”。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出生的刘明侦如今已经成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副院长,很多人都觉得刘明侦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果,完全有能力担任副院长的职位。

但是让人产生怀疑的是,刘明侦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长起来的学术大牛,并且她的爷爷还在该校担任过校长。更让人吐槽的是,刘明侦根本就没有参加过高考,她在高中毕业之后就被父母送到了英国留学,直到取得博士学位之后,才回到了电子科技大学任职。

相比“三代烟草人薪火相传”的故事,这种“三代科大人家风遗传”的事情恐怕更让人担忧。那3.2万名科学家或许也想找一个类似电子科技大学这样的985高校工作,但是他们的爷爷和父亲恐怕并没有那么光辉的履历,没办法帮他们打入“学阀”的圈子。

科研领域的“学阀”现象并不是只能靠血缘关系来传承,婚姻关系也能帮助一个人进入“学阀”的圈子。就拿现任中科院武汉所所长王延轶来说,凭借大提琴艺术生身份进入北大学习的她,在23岁的花季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舒红兵院士。

在院士丈夫的“精心培养”下,王延轶“弃艺从科”在2018年就当上了中科院武汉所的所长。令人感到费解的是,美国方面居然把“新冠病毒泄露”的脏水泼到了王所长领导的研究所,你说这公平吗?

从王延轶、刘明侦的例子中,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我国科研领域的确存在靠关系上位的现象。3.2万名科学家出走美国或许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最关键的是我们该怎么留下来那些没关系、没背景,但是却有技术的科研人才。

首先,必须坚决打击“学阀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早就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规则中,提出了有关“亲属回避”的原则,也就是说无论这个应聘的科研人才有多么优秀,他也不可以和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

但是从现实中的案例来看,不管是血缘关系的亲属,还是婚姻关系的家属,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同一个系统、同一个地方办公。由此可见,我们对违规用人的打击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建立第三方招聘机制。科学家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高看科学家的道德标准,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你可以让自己的女儿或者妻子端上金饭碗,你还会在乎别人的想法吗?

高校或者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不是某一个科学家的私人领地,它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政经费。所以在招聘科研工作者的时候,我们应该参考“国考”“省考”的选拔模式,通过第三方考核来完成科研单位的人才聘用工作。

结语

人才外流要比芯片卡脖子的问题更值得我们警惕,因为这种反常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任由“学阀”现象发展下去,我们迟早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那么,你觉得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呢?喜欢我们的文章,麻烦大家点个关注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学阀   科学家   麒麟   芯片   华为   硅谷   美国   科研   无奈   现象   正式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