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成多国“流行病”!专家:成人患病比儿童更隐蔽

受访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主任 冯建华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丹妮

谈及多动症(医学上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但其实它并非儿童独有,并且患病率大有上升趋势。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玛格丽特·西布利,专门研究多动症患者,他近日指出,美国的多动症诊断率正在上升。美国纽约圣博纳文图尔大学注意力、学习和记忆中心联合主任亚当·布朗称,注意力不集中已达到“流行病”的程度。英国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大约一半的成年人感到注意力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日本昭和大学教授岩波晃也表示,多动症影响3%~4%的成年人,并且逐步增加。

儿童多动症一般要到学龄时期才能诊断,主要以“多动、冲动”(男孩为主)和“注意力不集中”(女孩为主)为特征,容易出现“无目的地行动”“情绪不稳定”“多言多语”等情况。多动症之所以被大家误认为“儿童病”,是因为儿童患者的表现比成人更突出。在以下9项表现中,如果儿童至少有6项,并持续6个月以上、对学业产生不利影响,即可诊断为多动症:

1.在学校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无法专注细节部分和出现粗心错误;2.活动期间难以保持注意力;3.别人说话时,似乎没在听;4.无法遵守规则和指示,无法完成学校作业或家事;5.很难组织规划活动;6.逃避、喜欢表达不愿意,或很难从事需要持续动脑的工作;7. 经常弄丢作业或活动必须的物品,比如作业、铅笔、书等;8.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9.日常生活中忘东西。此外,诸多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更可能出现“难以入睡”“睡不好”“睡过头”等症状。这些儿童患者常因“坏行为”而遭受责骂,进而变得自卑,引发抑郁、焦虑等继发性疾病,后果很严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主任冯建华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为改善儿童多动症,家长、医生和老师要共同应对,以改善家庭环境、行为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哌醋甲酯缓释片、盐酸托莫西汀和胍法辛缓释片)。改善家庭环境包括:1.家长不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2.让孩子感受父爱和母爱,即使离异或与孩子分居两地,也要想尽办法抽时间陪伴孩子。行为治疗方面,要不吝言辞赞扬孩子已改善的地方。日本岛根县立大学每年暑期都会举办为期 5 天的活动,为多动症儿童进行行为治疗,其最大特点就是“积分制”。如果孩子表现良好,则加分,并获得热烈的掌声;如果表现不佳,则减分。所有参加的儿童患者都因受到表扬而获得了自信,且行为都在变好。

儿时出现的多动症,成年后通常会消退,但四肢和内心的不安可能持续存在,而成人时期发生的多动症多为后天型。两项针对中国大学生中的调查发现,多动症症状检出率分别为7.2%和8.1%。相对于儿童来说,成人多动症难以识别、共病更多,比如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肥胖等,其中抑郁最多,为45.76%。

冯建华表示,这是因为成人多动症行为主要包括“脾气暴躁”“难以保持注意力”“容易粗心出错”“经常忘记事情”等,不仅干扰工作,让社交生活变得不顺利,还会导致患者自我否定意识加强,进而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此外,有研究指出,成人多动症患者容易出现家庭暴力、婚姻不和谐或婚姻破裂,影响后代的身心健康和早期发育。在个人安全方面,成人多动症不仅与危险驾驶、物质使用和滥用等冒险行为及事故/伤害有关,还可能增加自杀风险。冯建华指出,成人患者应对多动症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环境改善和行为治疗起辅助优化作用。

药物治疗。虽然成人多动症患者脑部发育已定型,药物治疗无法根治,但可改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改善环境。发现注意力不集中时,尽量选择宁静的地方工作学习。有研究指出,在一个安静、空旷的房间里完成一项任务,注意力会更集中;但在有人说话或播放音乐的房间里完成同样任务,表现会变差。此外,当手头有重要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时,最好把电子设备放在其他地方,而不只是将手机正面朝下。研究表明,不看手机,只是将其放在视线范围内,也会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平时也要学会“忽略”电子设备,即使它在身边,也要避免习惯性看手机,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更专注。

评估优先事项。不要将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分散到所有任务中,要先全力投入重要的事情。冯建华建议,患者在办公时,在便利贴上写下目标并将其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经常提醒自己,更好地专注于任务。

了解和支持。对成人多动症患者,同事、领导最好以书面形式给出指示,并提前设下任务截止日期,不要一次性要求太多事情。此外,患者和亲友做一件事时更容易完成,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得顺畅。需提醒,患者在亲子或夫妻关系中容易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彼此疲惫不堪,必要时应向正规医疗机构咨询,以免造成过度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浙江大学   成人   儿童   流行病   作业   环球时报   注意力   抑郁   患者   环境   孩子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