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背媳妇过河,引得众人皆笑,毛主席知道后发怒:出了事怎么办


前言

陈赓,中国杰出将领,战场传奇,参与土地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次战役,英勇立下赫赫战功。这位铁血英雄内心也蕴藏着柔情的一面,与第三任伴侣傅涯的爱情经历,堪称传奇佳话。

陈赓的情感经历坎坷多端,最初的婚姻被束缚于封建包办。他坚决要求将第一任妻子送回娘家,毅然踏上从军之路。第二次婚姻与投身革命的王根英,可惜她壮烈牺牲于战场。

在第二任妻子牺牲后,陈赓陷入长时间的情感低谷。直至傅涯走入他的生命,他才重新看到光明。傅涯的出现让他从阴影中解脱,再度重获家庭的温暖。陈赓与傅涯的爱情延续至生命最后一刻。

01

陈赓,原名陈庶康,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他的祖父是个抗击洪水的英雄,这些家族故事在他小时候就被讲述得栩栩如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勇气。

年仅13岁,个子还不到一把枪高的陈赓便在祖父的影响下,投笔从戎,加入了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2营。他虽然年幼,却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毅和勇气,很快在部队中崭露头角。

经过四年的东征西讨,陈赓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这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他对军阀混战的厌恶和愤怒不断积累,决定脱离湘军,追求更有意义的道路。

1921年,陈赓成为粤汉铁路湘局的一名职员,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他投身于补习学校和业余中学,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浓厚兴趣。他也积极参与当时的反帝活动,加入了“青年救国会”等组织,为抵制外来侵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1922年,陈赓听闻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毅然决定加入。这是一个培养有志青年的平台,也是他逐渐与共产主义接触的开始。在这里,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人,并于不久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最终转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3年,他担任“湖南外交后援会”的执行委员,积极投身反日斗争。在这场抗日斗争中,他不幸负伤,但坚定的意志和为民族解放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同年底,陈赓成功考入了程潜筹备的湘军陆军讲武堂,他很快发现这里的教育模式和氛围并不如他所愿。他深感讲武堂的不合理,教育方式的保守,以及对革命活动的限制,于是下定决心要追求更高的教育和更广阔的舞台。

1924年初,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陈赓看到了一个实现他理想的机会。他决定报考黄埔一期,这举动引起了讲武堂方面的反对。他被开除学籍,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的决心。

陈赓积极争取讲武堂与黄埔军校的合并,他与程潜、李明灏、廖仲恺等人多次商议,甚至亲自找到校长蒋介石陈情。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促成了两校的合并,使讲武堂的学员们有机会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讲武堂方面仍对陈赓心存芥蒂,他们向蒋介石表示不满,认为陈赓目无上级,不宜受到优待。蒋介石虽然表面上表示理解,但背地里还是将陈赓编入了黄埔一期二队,因为他认为陈赓的勇气和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是一个军人所需的品质。

在黄埔军校,陈赓凭借他四年的从军经验和丰富的实战知识,很快成为了同学们仰慕的对象。教官们经常让他示范各种军事技能,尤其是在战术训练中,陈赓的表现总是让人眼前一亮。

陈赓也因此成了一些人的嫉妒对象,特别是关麟征。他常常找机会刁难陈赓,试图将其置于尴尬境地。陈赓对此感到愤怒,但他并未轻易屈服,反而决定以智慧和勇气回击。

02

在那次操练中,陈赓趁着教官转身去指挥其他事情,突然抓住机会,毫不犹豫地朝关麟征扮了个鬼脸。关麟征被这出乎意料的举动逗笑,他的笑声在训练场上显得格外醒目。就在这时,教官突然转过头来,陈赓早已站得笔挺,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而关麟征却仍在傻笑之中。教官的严肃目光落在关麟征身上,怒吼一声:“关麟征,出列!”他的一声怒喝,让关麟征感受到了严重的压力。

黄埔军校初创阶段,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党代表廖仲恺为了支持学校的发展,不辞辛苦四处求援。他努力争取来了30支粤造步枪,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是宝贵的资源。这些步枪成了学生们操练的工具,象征着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好准备的决心。

王之宇遇到了保养枪支的难题。枪支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他无法顺利拆卸。陈赓见状,毫不犹豫地前来帮助。在二人合力拆卸的过程中,弹簧突然跳出,伴随着撞针、枪机,溜进了珠江的怀抱。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找回那些零件。在面对这一情况时,陈赓毫不推卸责任,勇敢地站出来承认:“是我拆的,要罚就罚我。”这种坦诚的态度,让蒋介石看到了他的责任感和勇气,也让事情得到了相对缓解。蒋介石决定不过分追究,只给了陈赓禁闭一天的处罚。

黄埔军校一期的时光中,陈赓在党的工作、组织发展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蒋先云、贺衷寒一同被誉为“黄埔三杰”,他们一起推动着党的组织壮大,创立了“青军会”等重要组织。毕业后,蒋介石看中了陈赓的能力,坚持留他在黄埔教导团,希望他能继续为军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1925年5月下旬,黄埔军回师广州,蒋介石需要了解叛乱的实际情况。蒋介石决定派陈赓前往侦察,因为他知道陈赓是一个善于应变的人。陈赓在侦察任务中表现出色,他不仅安全返回,还带回了详尽的情报。这些情报为蒋介石平息叛乱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赓的表现引起了蒋介石的更多注意。在惠州战役后,蒋介石将陈赓的7连调整为自己的卫队,这显示出他对陈赓的信任。不久之后,黄埔教导3师在轻敌冒进中受挫,遭到了林虎的伏击。这场惨败导致蒋介石的司令部陷入危机,溃兵四散。在这个危急时刻,蒋介石情绪崩溃,准备自尽。但陈赓挺身而出,迅速夺下他手中的枪支,从而挽救了蒋介石的生命。

在安顿好蒋介石后,陈赓独自行走160里,奔赴海丰寻求援军。他的疲惫和毅力都让人深感敬佩。蒋介石因陈赓的帮助成功化险为夷,从此对他充满感激,频频赞叹:“陈赓就是黄埔精神的典范!”

03

1925年10月,蒋介石亲率东征军深入陈炯明的根据地——惠州城,这一战役成为抗击军阀的关键战斗之一。在这场激战中,陈赓挑起攻城的重任,他毅然挺身而上,率领部队冲上城头。在敌人的猛烈抵抗中,陈赓的英勇举动赢得了部下的无比尊敬。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脚,但他丝毫未动摇,坚定地继续领导进攻。这种顽强的领导力激励着士兵们,最终他们成功夺取了惠州城,为东征军取得了重要胜利。

随后,蒋介石决定继续向东江腹地推进,东征军分成三路,展现出强大的攻势。城池被一座座攻占,东征军的声势不可阻挡。陈炯明的残部被逼至华阳地区,陷入绝境。面对东征军的强大压力,他不得不决定发动一场决战,为自己的势力寻求最后一搏。

10月26日,蒋介石率领总指挥部与第一总队第3师抵达紫金县龙窝圩,计划向五华县的华阳圩发起进攻。情报传来敌方已经筑起坚固的防线,据守上万兵力。尽管情况危急,蒋介石却因之前的胜利而过于自信,他认为敌军不可能抵挡住东征军的攻势。于是,他执意冒进,希望能够迅速击溃敌军,继续东进。

东征军陷入了艰苦的战斗,遭遇全线溃败,蒋介石的总指挥部也四散逃离。面对这场失利,蒋介石颜面扫地,陷入困境,不愿意直面失败的现实。

在这关键时刻,陈赓展现出了冷静的判断和深远的洞察力。他坚定地劝说蒋介石,告诉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思是即使撤退,只要保留实力,就有机会东山再起。这番话给了蒋介石一个重新评估局势的机会,让他明白执意冒进是不明智的。蒋介石开始考虑撤退,放弃过去的固执想法。

撤退途中,蒋介石因为疲劳或恐惧,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动弹不得。陈赓见状,毫不犹豫地把蒋介石背在了肩膀上,急速撤离战场的危险。

成功脱险后,蒋介石表达了与第1师保持联系的意愿,但由于匆忙撤退,没有携带电台设备,只能派人传递信件。在无人愿意承担这个任务时,陈赓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表示愿意去传递信息。

04

陈赓曾是蒋介石身边的侍从参谋,他亲历了从合作到决裂的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认识到蒋介石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与共产党的冲突不可避免。

陈赓与蒋介石最初是在黄埔军校相识的。在这个革命烽火燃烧的时代,他们共同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陈赓曾视蒋介石为导师,尊重他的领导和决策。

随着蒋介石权力的增大,他开始表现出与共产党合作的倾向的变化。陈赓敏锐地察觉到,蒋介石强调加强对共产党的控制和监督,这与之前的合作姿态不同。这让陈赓开始怀疑蒋介石的真实意图,认识到合作的前景变得渺茫。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陈赓认识蒋介石本质的关键时刻。政变爆发后,蒋介石的决断和手段让陈赓感到震惊和失望。他看到自己曾经尊敬的人竟然在政变中采取如此冷酷的行动,对共产党的打压和迫害愈发显露出来。

陈赓对政变中被害的中共师生感到深深的痛心。这些人曾是他的兄弟、朋友,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纽带。在政变的阴影下,这些情感被无情地撕裂,师生们成了敌对阵营中的牺牲品。

为了维护受害者的尊严,陈赓和蒋先云策划了一个“讨蒋大会”,旨在揭示蒋介石的背叛行为。蒋介石并不容忍这种揭露,派遣了说客前来劝说陈赓等人回归。陈赓的坚定立场和对共产党的忠诚使他拒绝了这种劝说,他不再被蒋介石的影响所左右。

蒋介石的行动导致黄埔学生阵营的分裂。曾经情同手足的同窗们在政治风暴中分道扬镳,陷入了相互敌对的战斗中。陈赓曾多次参加这些战斗,他内心痛苦于与昔日朋友的交火,但在战乱之中,他的选择已经变得无奈。

05

1933年,阴云笼罩了上海的天空,正如陈赓将军的命运在此时变得扑朔迷离。背叛者的告密成为了他命运的转折点,将他交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手中。

陈赓将军的坚定革命信仰在困境面前闪耀着坚不可摧的光芒。尽管敌人采用酷刑企图摧垮他的意志,又用高官厚禄的诱惑试图动摇他的信仰,但陈赓将军像坚岩一般屹立不倒。他的心灵深处,是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承诺,让他毫不动摇地拒绝了国民党的诱惑。

通常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派对于坚守革命信仰的人毫不犹豫地会下达死刑判决。然而,这一次却发生了意外的转机。蒋介石得知陈赓被捕后,内心的复杂情感涌现。他不仅感受到了陈赓曾的救命之恩,更考虑到陈赓将军的革命价值。因此,他发出了坚定的命令,要求上海当局绝不伤害陈赓的性命。

陈赓将军在被捕后仍然经历了严酷的折磨。这些折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健康和后来的命运。尽管他坚强地经受着,但这些折磨对他的身体和心灵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在蒋介石的内心深处,陈赓的折磨引发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蒋介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他意识到关押或处决陈赓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转变部分得益于宋庆龄女士和其他黄埔同学的劝说,以及他对国家和革命事业的深切关怀。

在南昌,蒋介石亲自前往劝降陈赓将军。这一场面让人感叹领袖之间的交锋,以及陈赓将军不屈不挠的信仰。蒋介石关切地询问陈赓的状况,而陈赓的回答道出了他的理想和追求。他不计个人的消瘦,愿意以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国家的富饶,这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陈赓将军还用他的言语挑战了蒋介石的领导责任。他问道,作为国家和党的领袖,为何蒋介石的身体瘦弱反而代表了国家的贫穷?这个问题让蒋介石陷入了无法回答的尴尬境地,他无法否认国家的困境,也无法解释自己的瘦弱。

经过我党同志和陈赓的旧友宋希濂的暗中助力,陈赓将军最终逃脱了囚禁。蒋介石虽然感到愤怒,但也放过了宋希濂,这是对陈赓救命之恩的一种还报。多年后,当宋希濂被我军俘虏后,陈赓将军以同样的仁慈和劝导,成功地说服了他弃暗投明。

06

1957年12月19日,寒冷的冬日,陈赓将军突然感到胸闷、气短,疼痛如针刺般袭来。在家中倒下的他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陷入了一场与死神的角力。整整一天的抢救过程中,医生们不断施行心肺复苏,终于在深夜将他从生死边缘拉回。

陈赓的意志却似乎比医生的抢救更坚韧。他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通过医学康复和家人的呵护,逐渐恢复了体力。虽然身体逐渐康复,他对事业的热情却没有丝毫减退。妻子傅涯多次劝阻他减少工作强度,但他总是坚定地表示,工作是他坚守的信仰,不可动摇。

尽管傅涯多次劝告他遵医嘱,不再全力投入工作,但陈赓将军是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他的忙碌让他置妻子的关心和建议于一旁,他坚信,只有将使命完成得更好,他才能安心地面对一切。1959年,当他的心肌梗塞再次发作时,上级领导决定减轻他的工作压力,安排他从事相对轻松的工作。陈赓将军并不甘心,他对妻子说:“傅涯,上级让我退居二线,你说这不是在取笑我吗?”

1961年,春节的钟声即将响起,陈赓将军的心情有些特别。他早早地起床,整理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妻子傅涯要去上班时,突然拦住她,温和地说:“傅涯,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能多陪陪我吗?”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傅涯感到吃惊,因为陈赓平日里总是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妻子。

陈赓将军的这个举动背后,是他对生命的珍视和深切的情感。他深知时间的宝贵,更加珍惜和妻子在一起的每一刻。他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希望能与傅涯共度一段难得的时光,以此来弥补他因工作繁忙而忽略的时光。

在不久后的3月15日,命运再次无情地降临。陈赓将军的心肌梗塞第三次发作,他的身体无法再次抵御死神的威胁。医院的紧急通知让傅涯连忙赶来,但当她赶到丈夫的病床前时,他已经离世。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陈赓的脸上,安详而宁静,傅涯却再也听不到丈夫的呼唤。

傅涯的心如同被割开一般,剧烈的痛苦让她难以承受。她坐在床边,紧握着丈夫的手,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但再也听不到回应。悲痛和失落像潮水一般涌来,让她几乎无法呼吸。她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痛哭不已,试图排解内心的深切悲伤。

尽管丈夫已经离世,陈赓将军的精神与回忆在傅涯心中永远长存。她以坚强的意志,承担起抚养五个孩子和家庭的责任,将丈夫的爱和教诲传承下去。在晚年时,傅涯将陈赓将军年代久远的日记和遗稿整理出版,以此纪念丈夫,也让更多人了解陈赓。

总结

陈赓,不仅是善战的杰出将领,更是一位柔情蜜意的贤厚丈夫。通过他曾经的三段婚姻历程来看,可见他的情感真诚且丰盈,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开阔的胸怀。无论是为国家的利益还是家庭的幸福,他始终展现出坦率豁达、真心坦诚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黄埔军校   惠州   湘军   教官   引得   蒋介石   共产党   毫不犹豫   媳妇   将军   坚定   勇气   丈夫   妻子   情感   国家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