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组合规律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个小小的“关注”,方便您阅读其他优秀文章,也方便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偏头痛易患因素

年龄是偏头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高峰在35-45岁之间。本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10-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年龄分段分为7组,结果显示,偏头痛的患者主要分布在31-40岁组,其次是41-50岁组、21-30岁组,分别占比为34.2%、23.3%、13.3%,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一项涵盖6491人的流行性调查研究发现,男子从青年到中年偏头痛发生率由5.15%增加至23.1%,女子从青年到中年偏头痛发生率由17.9%增加至40.7%,证实了在一定年龄段,偏头痛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共病及家族史

本研究发现,共有58名患者存在共病,占总体病例的48.3%,其中以情绪障碍、睡眠障碍、高血压多见。情绪障碍与睡眠障碍是最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功能性或躯体性疾病,研究表明,二者分别占16.7%和15%。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偏头痛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5倍。偏头痛患者中约有41%-47%的人群伴有焦虑抑郁情绪,且病程缠绵难愈。此外,睡眠障碍是导致偏头痛的另一大诱因。Kelman教授提出睡眠质量越差,睡眠时间越短,偏头痛发作次数就越多,疼痛程度也更加严重。

研究发现,控制疼痛和睡眠的神经通路交叉于脑干、大脑基底部和下丘脑,而褪黑素可以通过改善睡眠来间接性地缓解偏头痛。另有研究表明,偏头痛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偏头痛可使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也影响着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这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在收集的120例偏头痛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共17例,占比14.2%,这也与偏头痛具遗传因素的观点一致。调查研究发现,约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且已明确基因GACNAIA、ATP1A2、SCNIA(Glml489Lys)分别是家族偏瘫型偏头痛FHM1、FHM2、FHM3的易感基因。

偏头痛的病位、病性证素及证型分布

本研究共采集到13种证素信息,包括5种病位证素和8种病性证素,由此考虑偏头痛的病位在肝、脾、肾、心神、心,其病性与气滞、血瘀、痰、湿、阴虚、阳亢、血虚、气虚相关。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的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证、肝郁脾湿证、脾虚湿盛证、痰瘀互结证、肾阴虚证、心气血虚证、心神失养证等。从病因和发病机制来看,偏头痛的发病是一个虚实夹杂的过程。

偏头痛的病位肝:明代王肯堂曾云“偏头风相火也”;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疼痛乃是肝郁经络,化热作痛,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现代医家霍学文认为偏头痛的病机为肝阳上亢、瘀阻脑络;魏璞认为偏头痛是肝经风火、上扰头窍所致。

肝主司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调节情绪及气机的升降。若肝失条达,肝气郁滞,日久化火,郁火循经上扰清窍,引发头痛;扰动心神,心神不宁,夜卧不寐。情志不畅、躁烦恼怒等精神因素,可导致肝失疏泄、异常升降而导致肝气郁滞。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头部,肝胆受邪必然导致偏头痛的发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逐渐增大,情绪抑郁,肝气郁结,尤其是现代独立女性,随着生理结构的改变,情绪波动,肝气郁结,出现偏头痛。因此在本次调研之中,肝居首。

脾:脾主司运化,是水谷生化的源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是谓脾具有升清之作用。若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津液无法正常的运行输布,则聚而为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犯清窍,发为头痛。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变化,高油、高脂、高盐的摄入逐渐增加,肥甘厚味,难以运化,脾胃失常,体内痰湿内聚,水谷精微无法上荣头目,而致头痛,因此偏头痛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

肾:肾乃先天之本,内藏精气。《类证治裁》所说:“头为天象,诸阳会焉,若六淫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灵枢·海论》有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懈怠安卧。”若因房室不节,肾阴精亏耗,肾水不能上奉,脑窍失于濡养;

或肝肾不足,阴精亏损,相火妄动,上扰神明,心肾不交而致偏头痛。杨赣军等应用大补元煎联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期发作的肾虚型偏头痛具有显著效果,且较西药的不良反应更少,提示了偏头痛的发生与肾相关。

心神:中医证素辨证体系中“心神”的概念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心主神明”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失常的证候类似。早有《素问》记载:“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神不仅主宰脏腑组织等生理活动,也主司人体精神情志等心理活动。而人之思维语言、灵机记性也为元神之府的脑所主,神明之心的实质就是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

”气血之精,补脑濡窍,先天禀赋不足而导致肾精亏虚或后天不知节制,房劳过度而导致阴精耗竭,均可使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因此偏头痛的发生也与心神有关,现代人长期熬夜,耗伤心神,日久心之精血亏虚,不能濡养头目,对偏头痛的影响日益增加。

心:证素辨证体系中的“心”是指心主血、主脉功能,与脑的功能贯通。《医学衷宗参西录》曰:“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心主血脉,五脏之血,六腑之气,皆聚于头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由心为脑供之。

近代谭嗣同《论全体学》也提到:“而脑之所以能思者…是心与脑交相为用也。”久病亏虚、年老体弱,致使心血衰少,失于濡养或因家庭变故,喜怒思忧等情志因素影响,伤及心脾,在偏头痛的同时还会出现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及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因此,偏头痛的发生与心亦相关。

本次研究中肝出现111次居首,其次为脾66例,再次为肾28例,次之为心神16例,最后为心8例。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所提证型中出现的肝、脾、肾病位相一致,结果提示心、心神也是偏头痛的病位证素。

诸血属心,血赖心气助运,若心气亏虚,则血缓瘀滞。心为阳脏,心神即心主神明的体现,若心阳不足,失于温煦,清阳不升,疼痛难愈;心阴亏耗,阴血不足,不荣则痛。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调心也是调畅情志的重要方面。

现代人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都易耗伤心之阴血,前者燥热之品煎熬津液,后者恐伤阴更甚,加之压力过大,情志失舒,心神失养,日久精血不足;或过度劳累,思虑繁杂,心之气血不足,无以上供脑窍。

因此,偏头痛的病位证素主要与肝相关,且与脾、肾、心神、心关系密切。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乘脾,痰湿内生,痰瘀交阻,内扰心神,心神失养或迁延日久,气血亏虚或郁而化热,火热耗伤阴血,肾阴不足,阴损及阳,阴阳俱损,脉络失养而为病。

偏头痛的病性气滞:气滞多为实邪致使气机升降失常、运行不畅或气虚无力推动所致。情志不畅,肝气失于疏泄,初以气机郁滞,继而郁而化火,火盛伤阴,阴虚生热,或因阴血不足,以致清窍不利而见头痛等症。

叶天士所著《临床指南医案》中“淋带篇”指出“女科病…女子以肝为先天也”,女子属阴,阴血为其根本,又因经带胎产数伤之于血,机体常处于“有余气,不足血”的状态。有余气则肝气易郁滞,表现为情志抑郁、易怒;不足血则肝血易亏耗,表现为女性的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症状,这与偏头痛在中青年女性中发病率高相吻合。

王珂教授认为肝火上炎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重要病机,于爽强调偏头痛为肝郁火旺、上扰清窍所致,都提示偏头痛的发生与气滞相关。痰、湿:湿停聚而成痰。二者同源异态,临床常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论述。痰湿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司或各种病理因素导致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脾主运化水湿,外感湿邪、忧思过度、饮食失宜或他脏功能失调均能致使脾的功能异常,水湿内聚为痰,痰饮可随气遍布全身,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上犯清窍,头重身蒙,经脉不利,进而导致偏头痛。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到“头痛多主于痰,痛甚则大多有呕吐者”。明代万密斋所著的《保命歌括》中记载:“偏正头风作宿疴,久而不已属痰多。”均提出痰饮致头痛的观点。林良以燥湿化痰原则组方二陈汤治疗偏头痛患者取得良效。王萍以燥湿化痰、通络止痛为原则自拟涤痰通络汤治疗痰湿阻络型小儿偏头痛,有效降低偏头痛的发作频次和疼痛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偏头痛   肝气   组合   神明   心神   头痛   患者   障碍   疼痛   规律   情绪   中医   因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