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奥迪的“锅”,甩不掉!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奔驰、宝马、奥迪是公认的豪华品牌第一阵营。这三家车企不论是优异的品质、齐备的产品还是前瞻的科技,都一直引领着国内豪华车市场的发展,并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这种领先的优势也在逐步扩大。

可是,奥迪正逐渐被奔驰和宝马甩开。自2019年丢掉中国豪华车市场第一之后,奥迪的市场份额逐年下跌。在奔驰和宝马稳定增长的同时,奥迪的处境更像是处于泥沼中苦苦挣扎却无法脱困。

从车企对外发布的上半年财报不难看出,三家车企间的差距正越拉越大。在营收上,奔驰、宝马、奥迪分别为757.6亿欧元、740.7亿欧元、341.7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6.0%、12.4%、14.4%。在利润上,奔驰、宝马、奥迪净利润分别为104.9亿欧元、66.2亿欧元、34.7亿欧元,其中奔驰同比增长7.0%,宝马和奥迪分别同比下滑50.0%、30.7%。

从账面数据不难看出,奔驰在营收和利润方面均实现增长,且都高于宝马,更是远远的把奥迪甩在了身后。而对于奥迪而言,其在全球市场的营收还不到奔驰、宝马的一半,净利润仅为奔驰的33.08%,宝马的52.42%,同时净利润也大跌30.7%。

虽然宝马的利润跌的比奥迪还多,但是其利润腰斩的主要原因,与收购华晨宝马25%的股权相关,属重大收购导致投资收益急剧上升后的正常回落。如果在2023 年能够保持稳定的经营状态,理论上不会再出现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

从销量来看,宝马集团上半年全球销量为121.49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5.29万辆,同比增长101.5%;奔驰位列第二,上半年全球销量为101.92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纯电动车型销量为10.26万辆,同比增幅121%;奥迪垫底,销量为90.71万辆,同比增长15.5%,纯电动车型交付量为7.56万辆,同比增长51.2%。

再来看国内市场的上半年销量,宝马集团包含BMW 和MINI两个品牌在内,共交付新车39.26万辆,同比增长3.7%;梅赛德斯-奔驰同时间累计交付新车超过37.72万辆,同比增长6%。相比较而言,奥迪上半年交付不足34万辆,同比增长2%。这其中一汽奥迪销量为31.7万辆,同比增长仅为0.03%,几乎与之前持平。

结合近几年在国内的年销量来看,从2020年到2022年连续三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72.32万辆、70.13万辆、63.55万辆,处于连年下跌的状态。同时期奔驰的数据为77.43万辆、75.88万辆和75.39万辆,宝马同期成绩为77.7万辆、84.62万辆和79.2万辆。虽然奔驰和宝马的销量也有起落,但均能保持年均75万辆以上的成绩,奥迪与这两家在销量方面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近半年国内的纯电车销量来看,奥迪共售出12849辆,其中Q4 e-tron为8982辆,Q5 e-tron为2119辆,A6L插电为1421辆,e-tron为229辆,Q2 e-tron为98辆;同时期,宝马共售出46910辆,其中i3售出21544辆,iX3售出21137辆,5系插电售出4215辆,X1插电售出14台;奔驰这边包含smart品牌的总销量为42249辆,smart精灵#1售出22593辆,smart精灵#3售出947辆,奔驰E级插电售出8297辆,奔驰EQE售出5540辆,奔驰EQB售出1884辆,奔驰C级插电售出1447辆,奔驰EQA售出1285辆,奔驰EQC售出256辆。

综合以上数据,在与奔驰和宝马的竞争中,奥迪已连续多年处于劣势,甚至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奥迪将不再具备与奔驰和宝马竞争的资格。无论是车型销量还是盈利能力,或者是在新能源领域,奥迪都处于垫底的状态。结合全球市场和国内车市来看,担当国内销售重任的一汽奥迪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考虑到国内在2022年上半年经历的特殊情况,在社会逐渐恢复正常的2023年拿出了这样“原地踏步”的业绩,一汽奥迪难辞其咎。

奥迪是国内第一家拥有两家合资公司的豪华品牌,立意也非常明显,奥迪希望通过南北奥迪的合力,用更多的车型及产品覆盖更多受众,进而巩固其自身引领者的地位。然而事与愿违,虽然奥迪中国曾多次表态,南北奥迪是互补关系,不会产生内部竞争,但就目前来看,南北合力完全是奥迪的一厢情愿。

这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就传出了奥迪要与上汽成立上汽奥迪的消息,还没等这件事做实,就遭到了一汽奥迪的强烈反对,最终一汽奥迪经销商联合会竟拒绝销售产品,通过这一极端的方式倒逼奥迪打消与上汽成立全新合资公司的念头。可是“大房”怎么闹是“大房”的事,该纳的“妾”咱还得纳,就差最后一哆嗦了,无非就是两边安抚一下,“阖家欢乐”才是终极目标。

为了安抚一汽奥迪的情绪,在2017年5月,奥迪公司与奥迪经销商联会、中国一汽、一汽-大众共同达成一致:保证奥迪未来只有一个销售公司并由一汽奥迪主理,上汽奥迪经销商只能从一汽奥迪投资人中选;第三方不早于2022年1月在中国销售;当一汽奥迪年销量到90万辆之后,一汽奥迪将不反对奥迪在中国新建销售网络。

这一“共识”基本就把上汽奥迪在未来的发展之路彻底的堵死了,且不说这5年是中国车市飞速发展的5年,而且没有自己独立的经销商网络,也意味着在短时间之内上汽奥迪完全没有与一汽奥迪“互补”的能力。除了以上“共识”之外,奥迪为了安抚一汽奥迪,也曾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但是这一次次安抚过后,也为上汽奥迪的发展之路埋下了隐患。不难看出奥迪对上汽的用情之深,只是无奈一汽奥迪过于强势,让奥迪曾经畅想的“南北合力”成为泡影。

上汽奥迪的微弱至少还能归咎于出生时的“营养不良”,但一汽奥迪在国内豪华车市场中份额的不断萎缩,才是目前奥迪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的罪魁祸首。

一汽奥迪在国内市场份额的萎缩可以看作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奔驰和宝马强大的品牌号召力面前,奥迪的品牌溢价能力稍弱;另一方面,缓慢的电动化转型之路,让奥迪失去了“科技”标签。

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海外市场,从品牌的层面来看,奔驰宝马奥迪三家的品牌力是逐级递减的,这也就是大家在比较两个品牌时,时常会提起的“高半级”或“低半级”。事实上,在这三家品牌的博弈中,大家经常会看到奔驰和宝马之间的“打情骂俏”,而奥迪永远都是那个局外人,也许亦敌亦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对手。

当国内汽车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奥迪也就日渐显露出疲态。虽然近几年奥迪为了拔高品牌形象也曾做出了不少努力,不仅是将Audi Sport运动车型、allroad、avant、A8L霍希版全数引入,还推出了英杰大师班IP,携手刘德华打造主题线上短片,引发年轻群体广泛共鸣与热议。可是从帮助销量提振的实际作用来看,这么做的效果微乎其微。

同时,终端价格的过分降幅也进一步重伤了品牌,网络和现实中不乏有20万落地A4L、30万提A6L的声音。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二手车的保值率,相比于宝马和奔驰,奥迪车型的3年保值率更低。上一个因为过分降价而让品牌受损的是凯迪拉克,在此后多年的竞争中都难以重现曾经的光芒。豪华品牌打价格战,短期内或许能够促进销量,但从“长期主义”的角度来看,对品牌的伤害似乎难以避免。

从电动化的转型来看,短时间一汽奥迪也没有特别能打的选手。目前还算有竞争力的也仅有Q4 e-tron一款,最近几个月刚刚实现了月销破2000台,与宝马iX3+宝马i3,以及奔驰的EQ系列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

虽然最近全新奥迪e-tron GT正式上市,但较高的售价显然不是走量的车型。被奥迪寄予厚望的PPE平台,预计投产的一汽长春工厂预计到2024年底才能完工,所以短时间内还无法进行生产作业,另外官方也没有公布后续的新能源产品计划。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汽奥迪在未来至少一年半中,只能依靠Q4 e-tron这一款,来与奔驰和宝马进行较量。

也许是因为奥迪对一汽奥迪目前市场的表现失望,也可能是上汽奥迪的机会来了,奥迪目前已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希望通过大大缩短“磨合期”,用已有的成熟平台,提升奥迪在市场的表现力,挽救目前奥迪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颓势。

无论这一方法是否奏效,一汽奥迪在这一轮博弈中可谓输的彻底。燃油车的市场没有守住,新能源的市场开拓不利,曾经过度的“安抚”也许会让奥迪重新审视这一亲密关系。

从曾经的领跑者到现如今的追赶者,一汽奥迪在国内市场的号召力正逐年减退。也许是曾经的辉煌限制了改革的步调,也有可能是一时的彷徨打乱了发展的节奏。总之,改变打法迎来新的增长点是一汽奥迪目前的首要工作,如果不能战胜当前的困难,那么国内“BBA”的未来恐怕只剩BB而没有A。

文 | 蒋韬

编辑 | 王歆

出品 | 有驾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奥迪   宝马   销量   新能源   净利润   欧元   中国   上半年   车型   利润   豪华   经销商   品牌   国内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