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宦官与外戚的干政,皇族权利的流失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班超作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留下太多值得后人称道的事迹。他恰如其分地将军事与外交有机结合,以军事推动外交,以外交辅助军事,在东汉的西部边陲建立了不世功勋。东汉王朝以最小的代价维持了西域的稳定,消除匈奴在西域地区的影响,这一切某种程度上均归功于班超一人。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建武八年(32年)生,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均为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名的《汉书》正是在这三位史家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完成。班超出生于如此家庭,自幼对史书多有涉猎,后迁居洛阳,因家境贫困,依靠替人抄书补贴家用。“投笔从戎”的故事正是表明了他人生目标的重大转变。

公元73年,汉明帝遣大将军窦固率大军反击匈奴,班超兄弟二人随军,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击败匈奴,重新开通西域交通以及整顿西域各城邦成为这时的要务。在这一背景下,班超受命率36人出使西域各城邦,欲通过外交方式说服他们与汉王朝联合,共同抗击匈奴。从此班超步入了他数十年经营西域的艰辛历程,也成就了他名垂青史的赫赫战功。

他第一站到达鄯善,然而鄯善却一直虚与委蛇,在他停留在鄯善时,得知鄯善王因为接见匈奴使者而冷遇他们,于是果断率领部下36人击杀匈奴使团100余人,断绝了鄯善王与匈奴联系的最后希望,坚定鄯善王归汉决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正出于此。汉明帝得知此事,即授其军司马之职,并授以汉使节以便其在西域各国的活动。这时的班超方才获得汉朝使者的正式身份,而此前他一直是窦固派往西域的军中小头目而已。

随后他继续西进,降服于阗,进而率部进入疏勒,驻扎于盘橐城,瓦解了龟兹在匈奴的辅助下进攻疏勒的企图。此后他以此地为基础,经过长期艰苦斗争,使西域50余国全部弃匈奴而归汉,重新打通了与西方交通的道路。这期间西域各国仍屡有叛乱,尤其是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西域境内局势陡然恶化,焉耆国攻杀东汉西域都护陈睦,班超在西域唯一的后援失去了,完全处于孤立状态,而龟兹、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

班超与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坚守在盘橐城。虽然势单力孤,但仍拒守了一年有余。汉章帝即位,因西域都护已死,班超在西域已很难开展活动,无奈之下决定放弃西域,召班超回朝。恰在此时龟兹国突然发兵进攻疏勒,疏勒王战死,龟兹另立疏勒王,并挟持其反汉投靠匈奴。这种情况下班超认识到他一旦离开西域,西域各国将在龟兹的武力攻击和威慑下全部背叛汉朝,自己多年以来的努力即将付诸东流。

于是当机立断,决定继续留在西域,并上书汉章帝分析西域的重要性,提出“以夷制夷”的主张。班超的上书感动了汉章帝,使其改变了最初想法,并派遣徐干率1000人入西域支援班超。徐干部队抵达西域后,班超重振武力,并借此平定疏勒,招抚乌孙。次年,汉王朝再次派遣800人的军队进入西域,班超武力得到增强后,瓦解了大月氏的大兵压境,攻破焉耆,最终降服了一直依靠匈奴在西域为乱的龟兹,从此西域局势得到了稳定控制,匈奴势力再也无法涉足这一区域。

班超回朝,英雄迟暮

公元91年,班超升任西域都护,四年后,汉章帝为表彰其经略西域之功,加封其为定远侯,食邑千户。东汉和帝时,班超已经在西域衔命奔波达30余年,其兄班固蒙冤死于狱中。班昭早年丧夫,加之班固的冤死,对身处绝域的哥哥班超极为思念,于是上书汉和帝,请求允许班超回京安度晚年,希望与少壮离家、鬓发已衰的哥哥死前能够重逢。汉和帝鉴于班超数十年在西域奔波,为汉朝在西域的经营立下不世功勋,欣然应允。

班超于公元102年回到洛阳,终因英雄迟暮,年老体弱,加之一路旅途劳顿,回家仅一个月有余便与世长辞,结束了戎马倥偬的一生。班超的业绩在当时就得到极高评价,东汉以后诸多史家,更是对其赞誉不绝。班超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执着的献身精神,重新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将大汉国威扬于西域乃至更远,亲力亲为地维护了东西方交流的唯一通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作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他运用以战养战的方式,利用36骑的兵力,控制西域局势,创有史以来的战争史的奇迹,最早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灵活运用外交联合西域各国出兵打击反汉邦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果。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在西域建立了不可动摇的盟主地位,为以后其子班勇继承其遗志,继续在西域立功创造了条件。班超乃是身体力行地打通了西域道路,是中国主动地在西域宣扬国威的先行者。

东汉中期宦官专政与外戚干政

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中央官僚体制的运转相对西汉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状况。西汉时期的中朝官——尚书,这时扩建为尚书台机构,权势日益增大,从而逐渐蚕食丞相职权。然而尚书官职位卑微,权力向更高的皇帝集中。高度集权的专制体制虽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但权力的过度集中也为宦官和外戚干预朝政提供了条件,至东汉中期以后,政治上遂出现了宦官与外戚轮流干政的状况。

外戚群体以其家族优势,一般可以轻易地升迁至侍中、大将军、录尚书事等官职。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多在年幼,这就为太后干预朝廷事务提供了条件,于是外戚以其特殊的身份,轻易通过太后控制皇帝,实现干预朝政。与此同时,东汉的宫廷内官均由宦官充任,皇帝在活动空间严重受限的情况下,宦官成为其唯一可以信赖的群体。随着皇帝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不满于受外戚控制,利用宦官削夺乃至颠覆外戚的专权成为东汉时期的常态。

外戚的执政是以皇帝的幼弱为前提,往往以皇帝的年幼无知而以孩童视之,轻视乃至忽视皇帝是东汉外戚执政的共性。这一共性也成为他们最终覆灭的决定因素。随着皇帝年龄的渐长,不甘于受外戚挟制,双方的矛盾逐步增大。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皇帝只有依靠自己唯一可以信赖的同样被外戚忽视的另一群体——宦官,随着矛盾的进一步的激化,最终演变为兵戎相见。

皇帝亲政后,助其夺权的宦官作为皇帝最信赖的力量自然成为炙手可热的群体,于是又迎来了宦官专权的时期。然而皇帝死后,宦官因身份卑微,没有资格进入辅政群体,随着新帝登基,另一个外戚家族随即掌控朝政。可以看出,外戚与宦官围绕权势的争夺,均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皇帝的幼弱及其逐渐成年。这种围绕权力的争夺衍生出的外戚、宦官的交替执政,遂成为东汉中后期政治运作的一个特点。

东汉第一个干政的外戚是窦氏家族。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窦宪以大将军加官侍中,成为太后最得力的助手,出入宫廷,掌管机密,出宣诰命。随后开始按照自己意志任免朝廷官吏,组织自己的政治团体,如窦宪以老臣邓彪为太傅录尚书事,一旦羽毛丰满,朝廷的日常行政便摆脱了皇帝和太后。

从而围绕窦宪为核心,窦太后退居幕后。随着汉和帝年龄稍长,对窦氏专权日益不满,但因身在深宫与内外官僚隔绝,且在行动上受到窦氏的很大限制。永元四年(92年),他利用中常侍宦官郑众掌控的禁军,将太后身边窦氏家族的党羽全部诛杀。又削除窦宪的一切权力,将其赐死,与窦氏家族过从甚密的官僚全部免官,从此掌控朝局。宦官郑众作为此次政变的核心人物,从此参与政事。

外戚、宦官专政时期,东汉政治日益腐朽。双方在政权上不断地角逐,最初体现为皇帝与外戚在权力上的争夺,直至宦官掌控军队并掌控皇帝后,遂在与外戚的斗争中掌握了主动权。这时活跃在社会上的士大夫群体则相对孤立,他们崇尚气节,一般不参与外戚与宦官的权势争夺。但从士大夫在朝中的参政经历看,对宦官这些刑余之人他们还是排斥的,当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他们无法回避时,还是较多地倾向于外戚的。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10。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14。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1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西域   外戚   宦官   东汉   鄯善   疏勒   皇族   汉朝   匈奴   太后   皇帝   权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