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胆益气法,治疗不寐胆气虚证的理论依据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个小小的“关注”,方便您阅读其他优秀文章,也方便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胆气的作用

胆气春升人体自身阴阳消长同自然界阴阳变化一样,可随太阳的东升西落进行昼夜规律,人体寤寐的本源便源于此。《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记载:“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

”胆属甲木,具有木的升发之性,木曰曲直,疏泄正常,则升降有序,阳气之升发,气机之升降均有赖于胆气春升作用。胆气升发,其他脏腑阳气方能调达,进而阳气旺始可寤,进行人体的正常寤寐。

少阳主枢——《周慎斋遗书》中记载:“阳之初生而始发则从胆,胆为转阴至阳之地,为少阳,是阳之枢。”张景岳指出:“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

”少阳为阳气枢机之要,转三阳之经气,同时也是阴阳相交之门户,使阳气出入表里,阴阳和合,从而使寤寐得以有序进行。

胆主决断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胆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参与情志活动,尤其使心主神明功能有所适从,并通过胆气进行判断调节。胆气不足,则胆怯内懦,惊恐内生,上扰心神,夜寐难安,胆气充沛,则果敢刚毅,且能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

此外,《医参》中提到“气以胆壮, 邪不可干”,胆气充足,则内、外邪气皆无从侵犯。胆气虚致不寐的机理梳理古代文献可发现,历代医家对胆气虚有较多论述,如《本草经疏》曰:“胆虚二证:易惊,属胆气虚,病后不得眠,属胆虚”,指出惊恐不安为胆虚的主要临床表现。

《辨证录》“不寐门”篇中描述“人有夜不能寐,恐鬼祟来侵,睡卧反侧,辗转不安……人以为心肾不交,而孰知乃胆气之怯也”,认为不寐的机理在于胆气虚,由胆气虚引发易惊、少寐等症状,“胆怯易惊”为胆气虚的主要临床表现。

胆气春升,若胆气亏虚则胆气春升功能障碍,《笔花医镜》言:“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若素体亏虚,气血不足,无以充养胆气,胆气亏虚,阳气升发、气机升降均受影响,进而导致脏腑之气无所遵从,阳气得不到正常的运行输布,阳不入阴,阴阳失交,易致不寐;

胆主少阳,其经居半表半里之间,少阳枢机功能正常,则阴阳二气交接有序,气机通畅,若胆气虚致枢机不利,阴阳出入升降失常,阴阳达不到动态平衡,故致不寐;

胆为中正之官,与情志密切相关,若胆气亏虚,中正失守,则胆主决断功能亦受影响,谋虑不决,魂神意魄志也受其影响,从而导致五脏不安,心神受扰,夜寐不宁。

补胆益气是治疗不寐胆气虚证的有效方法不寐胆气虚证的总体病性属虚,根据“虚则补之”的原则,治疗上应当取用补益之法,即补益胆气。《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胆病候》中记载:“胆气不足,其气上溢而口苦……是为胆气之虚,则宜补之”,认为胆气虚宜补,《普济本事方》中补胆防风汤,用以补益肝胆;

清代《辨证录》对于不寐的治疗,强调“宜补少阳之气”,故用肝胆两益汤,用于治疗胆气怯,夜不能寐,采用远志、枣仁、白芍共补胆气。

因此,补胆益气法是不寐胆气虚证的有效方法,若胆气充足,胆的生理功能便得以正常发挥,诸脏腑的机能也会正常的运行,保证神机出入有序,寤寐安宁。故自拟乌梅补胆汤,对临床中出现入睡困难,胆怯易惊,多梦易醒等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乌梅补胆汤方义分析

乌梅补胆汤是通过总结《太平圣惠方》及《圣济总录》中有关胆虚不寐的方药记载,并取其共用平和之品组合而成,具有补胆益气,强志安神之功。

胆气亏虚,胆失决断,惊恐难安,神魄受扰,治当以补胆益气,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胆气充足,神志安定,寐得安宁,用以乌梅补胆汤,奏补胆益气之功效。

(一)方药组成

乌梅30g 茯苓12g 太子参24g 炒酸枣仁15g——白术12g 地榆12g 清半夏9g 甘草6g——麦冬24g 萆薢15g

(二)方解

《笔花医镜》中指出:“补胆猛将乌梅”,故方中重用乌梅为君,炒枣仁为“补胆次将”,助乌梅补胆,增强补胆之效,清半夏性味辛温,功可开郁散结,且能引阳入里,共为臣药;

白术、太子参、茯苓健脾益气,麦冬入心经,可养心安神,地榆、萆薢味苦降下,因胆失决断,气血浮越于外,两药合用,可引胆气入里,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共奏补胆益气之功效。

君药:乌梅乌梅,古称“梅实”,清代以后统称“乌梅”,其药味酸、涩,性平。酸能收敛固涩胆主决断,胆气亏虚,则决断无权,神魂受扰,表现为终日遇事易惊惕、惶恐不安,夜寐难宁。

酸敛顺其性则为补,能收外散之气,补胆气,且乌梅入厥阴肝经,能补肝体而制肝用,肝胆相表里,补肝助胆,共补胆气以发挥胆之功效。

臣药:炒酸枣仁、清半夏酸枣仁,味酸甘性平,入心、肝、胆、脾四经。《长沙药解》云:“枣仁酸收之性,敛摄神魂,善安眠睡”,《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凡果核之有仁,犹心之有神也”,胆气亏虚,魂魄难安,枣仁味酸,能敛气安神,且能补心安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枣仁为“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皆足厥阴、少阳药也”,入肝胆经,补胆安神,酸枣炒用,增强安神之功效。清半夏:性味辛温,辛走气,功可开郁散结。

胆主少阳,居半表半里之间,能够条畅气机,少阳枢机不利,则气机升降失常,半夏可降逆散结,疏表里之气机;《礼记》中记载夏至分为三候,其中三候半夏生,故半夏生于阳气至盛而阴气始生之时,此处有引阳入阴之效;

此外,《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半夏汤治疗痰盛夜不得寐,对于病初起者,覆杯即卧,此处用之,兼有助眠之效。佐药:茯苓、麦冬、白术、太子参、地榆、萆薢茯苓:性平,味甘、淡,上入心经。

《神农本草经》中言:“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茯苓淡渗,能健脾益气,除惊恐不安以宁心安神。此外,茯苓可利水消痰,祛体内痰湿。麦冬:色白,气和,味甘性凉,入胃、肺、心经。

卢尚岭教授认为麦冬重用长于补气,尤补心肺之气,故用之上入心经,补益心气,益气安神;且味甘性凉,可清心除烦,亦能养阴,与茯苓配伍,益气养阴、养心安神;且入胃经,益胃生津,胃和卧自安。

白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苦,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白术归脾经、胃经,可健脾益气,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脾胃为后天之本,白术益脾气,继而充养全身之气,气血足则胆气盛。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饮片新参》中记载:“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主补脾肺之气,与白术、茯苓同用,增强健脾益气之功效。

地榆:《药品化义》记载:“苦能坚脆,能燥湿,能直行,能降下”、“阴则沉降”,“地榆属阴,体干而重,色赤,气和,味苦,性寒能沉”。因胆失决断,神魂受扰,迫使气血不安其位,浮越于外。取地榆苦寒沉降之性,可引胆气入里,使胆气沉降,神安则寐。

萆薢:《药品化义》云:“萆薢属阳中有微阴,色白,气和,味甘带苦,性凉,能降,力除湿。”同取其苦味降下之性,与地榆合用,使胆气安其位。使药:甘草。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等功效,能补,能和,能缓。

味甘具有缓和之功,一者能顺应脾气,与太子参、白术、茯苓合用,有四君子汤之义,补益和中,培补一身之气,气血足则胆气壮;二者调和脏腑,通贯四旁;三者能缓和方中寒凉之品,调和诸药,使之不争。

纵观全方,乌梅重用为君,补益胆气;炒枣仁、清半夏为臣,炒枣仁可助乌梅补胆气,又能敛气安神,清半夏开郁散结,一收一敛,条畅气机,且清半夏得阴而生,可引阳气入里,共为臣药;茯苓、麦冬上入心经,益气养心安神,地榆、萆薢味苦降下,一上一下,升降相因;

且因其阳不入阴故令不寐,地榆、萆薢合用助清半夏引阳气入里,阴阳和合,夜寐自安;白术、太子参同茯苓、甘草同用,补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补胆益气,强志安神之效,胆气充足则寐自安。

现代药理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中药的药物活性及主要成分不断得到医家的深入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梅含有机酸、糖类、脂质、糖类等成分,具有抗疲劳、抗病毒性肝炎、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

其中富含10多种有机酸,琥珀酸为其中一种,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的作用,有学者通过临床动物实验表明,乌梅水煎液可以提高小鼠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其采用高剂量组具有抗惊厥作用。

酸枣仁中含有的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皂苷类及生物碱类等,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皂苷类具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其药物作用包括抗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镇静催眠、抗惊厥、降压等。

任燕萍从酸枣仁中提取出黄酮类成分,并通过对小鼠进行翻反正射实验,证实了总黄酮可明显改善小鼠的睡眠时间,具有镇静催眠作用。半夏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无机元素、挥发油、有机酸等,具有镇咳祛痰、促进胃肠功能、抗心律失常等多种临床作用。

游秋云通过临床实验证明,生半夏和法半夏均能增高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导致的小鼠的入睡率,剂量越大,其入睡率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胆气   乌梅   胆虚   地榆   太子参   半夏   白术   阳气   茯苓   决断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