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游记:台湾大学印象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

台湾大学如今在台湾教育界可谓是一家独大,几无任何岛内院校可以匹敌。台湾几乎所有政界名人都是毕业于该校,从李登辉到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以及他们的副手、朝野各党派领袖都是出自该校,其它界别行业的名人更是如此。

台大校园位于市区南部,有捷运可以到达学校东边的主校门,交通十分便捷。

台湾大学的正门是一个很简朴的砖石建筑,中间是一座小平房做警卫室,旁边是两扇铁栅栏门,与如今国内任何一所有点儿名气的大学都无法相比。不过,这座校门却是一处保留古迹,建于日本统治时期的昭和6年(1931年)。

校门南侧是宽阔的绿地公园,林木间掩映着台大校长傅斯年的墓园。

进入校园是一条笔直的椰林大道,全长500余米,道两边种有200棵大王椰子树。国内南方的大学也有类似的景观大道,只是没有这样的规模,树种也很少采用椰子树。

椰林大道的最西端是绿地和台大图书馆,看起来非常开阔。

我步入校园的时候,刚好遇到学校正在举行年度马拉松比赛,不仅有年轻的学生也有中老年教职员工参与其中,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台湾大学的前身是日本政府于1928年成立的台北帝国大学(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由日本殖民地政府所属的医学校、农林学校、商业学校等合并而成,为大日本帝国设立的第六所帝国大学。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并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将原来的“学部”改为“学院”,依照中华民国大学制度改制。

台大初期的转型异常艰难,教育部指派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的中研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罗宗洛率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中央大学教授陆志鸿等人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与台北帝国大学总长安藤一雄办理交接手续。罗主张先把学校全盘接收下来,稳定秩序,再逐渐将日本式的台北帝国大学变成中国化的台湾大学,但他的务实想法与国民政府任命的台湾行政长官陈仪直接发生了冲突。

陈仪坚持政治站位,要求尽快将台大从严重的日本化转到中国化来,强调“在教育上须一扫奴化主义,使台湾同胞恢复其固有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凡日籍教授除学术有特殊研究可留用者外,其余教职员一律遣送回国”,激化起高昂的民族情绪。

此时的台大师资流失严重,罗宗洛大量提拔台湾省籍教师仍然难以为继,只得续聘日籍教师,此举遭致陈仪反对,行政长官公署便一再拖延对台大的拨款,使得学校入不敷出。1946年5月罗以向南京教育部催讨经费为由离开台湾径直回到了中研院植物所不归,教育部随后只得指定已经在那里办理接收的陆志鸿接替。

陆志鸿上任后无法阻挡行政长官公署直接插手校内事务,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安插了大量毫无资质的亲友和社会关系占据教职,致使台大教学及教务状况每况愈下,学生和教师普遍不满。1947年各界的不满积聚起来,市民开始罢市、罢课、罢工,台湾形势非常混乱直接引发了“二二八事件”,陈仪被撤职替换。

1948年初陆志鸿提出辞职,教育部选派泉州出生、讲闽南话的中研院化学所所长庄长恭出任新校长以加强与本地师生沟通。6月1日庄到任后仍然无法稳定住局面,他虽讲闽南话但却不懂日语这门台大通用的学术语言,加上此时国民党败局已定,他仅做了几个月就辞职跑回了大陆。

最终来到台大稳定局面的是傅斯年。1949年1月20日,傅斯年在风雨飘摇之际来台湾上任,台大中文系教授黄得时请他写几个字,他信笔写下“归骨于田横之岛”的短幅相赠,其中弥满了凄怆之感,更想不到这竟一语成谶,他最终埋骨于台大校园。

傅就任未几“四六”学运爆发,他一方面阻止军警随便入校抓人,一边尽最大努力保护学术自由,同时整顿校务,裁撤甬员,调整院系和课程设置,直接到阳明山找蒋介石讨要经费,很快使台大面貌焕然一新,充分展现了一个领导者的强有力行政组织能力。

台大校园椰林大道行政大楼前的草坪上有一只高悬的大钟,此钟铸造于傅斯年去世后的第二年,被命名为“傅钟”。在大钟揭幕那天曾鸣响55下,以向享年55岁、为台大的建设鞠躬尽瘁的老校长致敬。

台大在帝大时期就非常注重对农林的研究,位于椰林大道南边的温室旁有两个米粒造型的展牌,扼要介绍了早年在台湾稻种改良以及对本地野生红须稻的保护研究上,帝大学者们取得的成就。

帝大改制后农业研究依然是台大的基础强项,顺着花房旁的小路前行就是台大生物资源暨农学院的农业综合馆,李登辉就是这里的毕业生,他后来赴康奈尔大学取得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台大另一个出名的专业就是法律系,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吕秀莲、苏贞昌、谢长廷都是该系毕业生。台大毕业生中从政者甚多,连战、郝龙斌、柯文哲、吴敦义、赖清德等都是台大毕业生,反映出这所学校在台湾政坛的强大影响力。

台大经费充足但奇怪的是校园内新造的建筑并不多,除了原来帝大时期日本人留下的老房子,台大以后建造的房舍也都不够醒目,与北京的北大、清华不可比,即使与许多地方院校现代化的大楼也无法相比。

尽管是其貌不扬,台大聘用的教授中却有6位获得过诺贝尔奖,13位获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4位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的强大的师资力量恐怕国内高校少见,我们的大学仍然在“大师”与“大楼”之间纠结着。

台大南部角落里有一座小庙,名曰伯公亭,亭内供奉着类似土地爷的神衹,门楣上书“竹仔林福德正神”。

从碑亭旁边的标示牌上看,这是台大为感怀当地原住民“让地兴学”之举,为纪念地方风俗信仰、人文事迹,保留一份历史珍贵记忆而修建的一处纪念碑亭。

对于国内的大学来说,极难见到这样的感恩纪念碑亭,土地是国家的、人也是国家的,没有“让”与“取”的关系,何来感恩和如此沉重的精神负担?

台大校园给我的印象就是保留着的纪念物很多,比如占地很广的校长傅斯年的墓园。

不肯拆卸的日本帝国大学时代修建的校门,甚至还被列为历史保护文物。

台大校园外的罗斯福路是一条木棉花之路,在“二二八”事件、“四六”事件爆发时,就在这个路段上曾经有无数的学生泣血倒下,但一代又一代人继续走上街头薪火相传,最终使台湾解除了戒严,终结了威权统治。

地上噗、噗跌落的木棉花,似是一个个曾经的生命,虽然已经逝去但仍然在奋力绽放着鲜艳的色彩,校园内每个烈士、无辜者倒下的地方都有不同形式的纪念碑。走在这座校园里,总会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未完再续.......

#记录我的202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台湾大学   台湾   碑亭   中研院   教育部   椰林   帝国   日本   游记   印象   学校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