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来湄潭,觅一壶茶

茶,被奉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之首,茶圣陆羽眼中的人类生存第一要义。

中国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被称为茶的故乡。

百姓日常生活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有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中,茶是作为“药茶”出现的,到了唐朝,人们认识到茶有提神明目、减肥、精神愉悦等作用,更称茶为“万病之药”。

古籍中有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去到云南的西双版纳,进入瘴气区,很多士兵都患了眼病。诸葛亮让军医拿茶叶给士兵熬水喝,并用茶水洗眼睛,很快士兵的眼病就好了,并取得很大的胜利。

茶界院士陈宗懋说:“饮茶一分钟,解渴;饮茶一小时,休闲;饮茶一个月,健康;饮茶一辈子,长寿。”

茶叶,曾帮助神农解“七十二毒”,曾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传递文化友谊和民族情怀。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山河碎的特殊年代里,茶叶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几千年来,中国人用一片片茶叶,述说着悠悠香茗婉转悠长的故事,从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起,这一片片叶子也开始在贵州湄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非凡的故事。

湄潭,拥有着适宜的地理纬度(北纬27°)、海拔高度、气候温度、空气湿度和土壤酸碱度等独特优势。

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物资,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从此,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

历史选择了湄潭,从此,湄潭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从此,湄潭儿女始终抓住茶叶不放,用勤劳的双手详释着关于中国现代茶业的那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故事、详释着与茶的渊与缘。

在唐朝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的种茶历史,并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的湄潭,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用于进贡。‍

湄潭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经历了无数风雨历程后,茶园面积从二十世纪末的不足五万亩,发展到现在的六十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六百多家,茶叶加工大户二百八十余家。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四百多家;茶叶经营户百余家,茶叶专卖店两百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十二类深加工产品。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三十万人。

湄潭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等好成绩。同时,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二十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湄潭以茶博会为纽带,人以茶会友、以茶论道、以茶扬文、以茶兴业,只种生态茶、有机茶;只做匠心茶、干净茶;只卖良心茶、放心茶。湄潭位居中国茶叶百强县榜首,这是必然。

茶届院士陈宗懋高度赞扬湄潭的林茶相间的生态茶园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能够集茶园生态风光、茶文化景观(天下第一壶)、茶叶加工、茶馆休闲业于一身,在全国只有湄潭做到了。

在湄潭,目之所及皆是生机盎然,微风轻拂茶香醉人心,不仅能感受万亩茶海翻碧浪的磅礴气势,还能享受枕着茶香入眠,听着鸟鸣醒来的幸福甜蜜;享受茶叶解渴、保健、养生的好处;尤其是享受着这份绿色红利的湄潭人,是多么幸运、多么幸福。

就如作家肖勤笔下的“一生只等一壶茶”,大街小巷的茶馆里,五十岁以上市井男人坐茶馆那份执著、那份悠闲,一边喝着茶一边谈天论地,总有摆不完的龙门阵,似乎专为等一壶茶而来。等一壶以色绿馥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誉满神州的湄潭翠芽,等一壶汤色鲜红、味甘气香、性温如玉的遵义红,等一壶金花姑娘、等一壶龙泉剑茗、等一壶贵州针、等一壶兰馨雀舌、等一壶古树茶......等一壶“有故事、有味道、有内涵、有文化”的好茶。

近年来,每年约有500万游客来到湄潭,多半也是为觅茶而来。

茶,就是一种有着深厚内涵的物品,孕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泡茶有学问,沏茶有要领,有好茶、好水、好茶具,还要掌握好的泡茶技术,才能真正得到一杯好茶。对于茶的认知,不仅仅是去了解它实物上的特性,还要去了解它几千年的文化,了解它最深处的东西。

儒家中庸之道植根于茶道之中,主张人在饮茶过程中进行思想沟通,从而创造出和谐的气氛,达到互爱、互敬、互助的友好境界。佛家禅宗以茶助禅,明心见性。僧人从苦涩的茶味中理解人生的苦难,得悟正道,实现了佛性与茶性的结合。道家思想崇尚清净无为,追求淳朴、自然、淡泊的人生。茶圣陆羽的《茶经》,无疑将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的理念推向极致。

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爱茶,就是爱上一种有品质的生活,品质人生,岂能无茶?

愿你寻寻觅觅、心心念念的那壶湄潭茶,能如你所愿!



▲粉丝投稿▲

作者:姜红霞,女,笔名伊人。

本期编辑舒 滢

一 审│任嘉欣

二 审│田 成

三 审│林 玲

主 办:遵义市文化旅游局

欢迎广大粉丝积极投稿!投稿类型:遵义市各县(市、区)旅游攻略、民俗文化、特产美食等。一经录用,可在“醉美遵义行”官方微信平台发布。

投稿邮箱:zuimeizunyixing@163.com

编辑部联系电话:0851-2791671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湄潭   遵义市   茶馆   来稿   贵州   茶园   中国   茶叶   茶文化   读者   加工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