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敏眼中的马一浮:马一浮的“往”与“不往”



马一浮


马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学者。

大概是1917年,马一浮的同乡、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电邀马氏到北京大学任教,担任文科学长。马一浮的回电很简洁,只有八个字:“古闻来学,未闻往教”,明确拒绝了蔡先生的好意。

1936年春夏之交,蒋介石(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行政院院长)邀请马一浮到南京一行。这次马一浮没有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相答,而是“往教”去了。在南京期间,马一浮颇受蒋介石的礼遇。蒋介石向马一浮请教行己、为政之道,马一浮举“诚”字为先,谓“不诚则无物”、“诚乃内圣外王之始基”;蒋介石又请教修身、治国之方,马一浮盛称张载的《西铭》,觐见后并且恭书《西铭》以进。

马先生说,“古闻来学,未闻往教”,显然对新式的学校教育很有看法,颇不以为然。马先生的说法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中国书院教育的传统是:学生来书院就老师授业,而不是老师上门教授学生。不过,晚清以后传入中国的新式学堂教育却是:设立学校,教师去学校上门送学。当然,马一浮之所以拒绝蔡元培,可能还因为他对蔡氏“反孔废经”的作法极端不赞成。1912年,蔡、马两人曾经在教育部短期共事。蔡氏反对尊孔,主张废除六经,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实行自己的这一主张;马氏则极端尊崇儒学传统,认为经不可废。“道不同不相与谋”,马一浮很快就辞职离开了教育部。这段不愉快的经历显然对马先生1917年的决定很有影响。

说起“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其实在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知识者面对权势者时的高贵与尊严。至少在我,看到这句话时总会想起另一句话:“只有王见士、没有士见王”,也就是说,权势者想要向有知识的人求教,得登门“来学”才行,而不是知识者主动向权势者送学。最典型的是刘备与诸葛亮。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的很清楚:“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也就是说,孔明先生奉行的原则,正是“古闻来学,未闻往教”。刘备三次登门向诸葛亮求教,最后一次诸葛亮才见他,为他指点迷津。这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的故事。诸葛亮绝不可能主动找上门去,给刘备上一堂“当前的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或者“国际商贸法律制度及关贸总协定”的课。那样做有失知识者的尊严。诸葛亮代表了中国知识人的高贵传统。

回到马一浮先生。面对青年学子,在新式教育已经在中国普及的情况下,马先生坚持“古闻来学,未闻往教”,似乎并无必要;反倒是在权势者面前,坚持“古闻来学,未闻往教”的传统,维护知识者的尊严与高贵也许更为重要吧。


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个真实的马一浮——各界人士眼中的国学大师(11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关贸总协定   北京大学   教育部   权势   蒋介石   中国   尊严   高贵   眼中   传统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