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众怒!男演员道歉了

近日,资深男演员朱宏奇因拍摄金融广告劝农民工借网贷、并假扮专家,被网友“骂惨了”。



8月4日,该男演员在入驻抖音后连发8条视频:自己因拍摄网贷广告被网暴,网友不该找他,应该去找广告公司和甲方,他只是按照甲方要求演戏



在开直播被网友批评后,朱宏奇在8月8日深夜和8月9日凌晨连续发布了道歉视频,称以后再不拍不良广告



“网贷大哥”被网暴



据资料显示,朱宏奇,艺名洪旗,吉林长春人,参演多部影视剧,拍摄多部广告。代表作品有《现场铁证》《永不磨灭的番号》《侠隐记》《路在脚下》等。


朱宏奇被网友诟病最多的是他为某金融平台拍摄的系列短视频广告,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网贷大哥”,四处教人到该平台借15万元的备用金,以下是他表演的各种场景。


场景一:农民工带妈妈坐飞机,妈妈不舒服想吐,空姐告知升舱会好一点,但费用需要1290元。农民工正愁没钱时,朱宏奇用农民工的手机在某金融平台借了15万,还强调“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瓶水贵呢”,旁边人纷纷询问怎么借。


场景二:依旧是那个农民工,自称带妈妈去大城市看病,结果买不起36元的套餐。朱宏奇再次出手,帮忙借出15万元备用金,这次宣称:“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个卤蛋贵呢。”


场景三:带妈妈去大城市看病的农民工去酒店开房,最便宜的房间要700元。在农民工犹豫不决时,朱宏奇又一次出手帮忙借出了15万元备用金,并称:“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瓶饮料贵呢。”


朱宏奇在广告中劝“农民工”去办理网络贷款。图源:上游新闻


场景四:农民工给爸爸过生日,朱宏奇扮演了送餐上门的外卖员,一条鱼收费160元,农民工给不起,爸爸露出了鄙视的神情。朱宏奇再次出手帮农民工借了15万元备用金,还是强调:“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瓶水贵呢。”


场景五:农民工请朱宏奇吃饭,外卖员送上门三个菜,收费200元,农民工给不起。朱宏奇同样用农民工的手机借了15万元备用金,并宣传:“万元日息1.9元,还没一瓶水贵呢。”


朱宏奇拍摄的这一系列网贷广告,被网友戏称为“5分钟忽悠欠款75万”,当时就遭到了多家权威媒体批评。


《北京青年报》评论


《北京青年报》评论指出,农民工借贷15万元支付飞机开舱费属于虚构,靠假故事当噱头的“表演式借贷广告”符合虚假广告的特征,欺骗、误导了消费者。同时,借贷广告诱导人们负债消费、过度消费也涉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这些有争议的系列借贷广告,最终导致相关金融平台官方微博道歉,并将相关视频下架。



道歉,再也不拍了



据上游新闻,除了网贷广告外,记者发现,朱宏奇曾扮演过各种专家:在一个前列腺治疗仪的广告中,朱宏奇扮演了该治疗仪生产厂家的技术开发顾问。对他的介绍是“多年累积走访客户2029人”,被称为“健康使者”,而他也侃侃而谈,对该产品各种介绍。


朱宏奇扮演“医疗器械技术开发顾问”。


在另一个眼贴广告中,朱宏奇又成了眼贴专家,并发出豪言:“我不评价别人的眼贴,但是做眼贴我还真没服过谁。”


朱宏奇扮演“眼贴专家” 。


本人回应:演员是弱势群体


他本人在8月4日曾发视频回应:“广告是给广告公司拍的,广告公司接的甲方的活儿,甲方有可能是借贷公司,有可能是金融公司,有可能是教育部门、教育机构等等。什么产品都会做广告,所以你网暴一个演员没有任何意义。演员是弱势群体,演员只负责去演,你好像是网暴错对象了,所以我奉劝大家要认清对象,不要胡乱去网暴谁。”


随后几天,朱宏奇在直播中遭到网友围攻,在8月8日深夜发视频表示:“我尽量以后不去接这些不良广告了,我决定认怂道歉了。以后啊,接片子过程中一定要严于律己,一些不良的一定要不去接了。”


8月9日凌晨,他又在新视频中表态:“反省了一下,确实接过很多不良广告,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挨骂也是应该的。那就道歉,给广大网友道歉,以后再也不接这样的不良广告了,多些正能量的广告、正能量的影视剧作品。”


朱宏奇发出道歉视频


网友热议:明显是欺诈消费者



律师:演员涉嫌违反《广告法》


重庆执业律师聂炜昌认为,这位朱姓演员虚构身份,在广告中先冒充技术顾问,又冒充眼贴专家,肯定是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另外,这位演员参与的网贷系列广告,虚构农民工贷款升舱、住酒店、吃饭等场景,明显脱离实际,会误导消费者


如果有消费者看了朱宏奇的广告,并因此上当受骗,应该怎么办?


聂炜昌律师建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如果有消费者在看到朱姓演员的广告后,受到误导,购买使用相关产品受到损害,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



理性借贷,避免陷入还贷“雪球”困境



此前,网贷肆虐、利率高企的市场环境下,一大批过度借贷的消费者目前仍在艰苦偿还高额利息,甚至饱受催收之苦。


早在2013-2017 年间,市场上一时流行着面向低收入、月光族的超短期现金贷产品,如“2345贷款王”、“现金巴士”等,其年化利率普遍为100%-300%之间,借款人因此背负着巨大的资金成本,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网贷、P2P盛行的时期,不少借款者出于资金获取的便利性,加上对借贷的认知不足,在多个平台频繁借款,甚至借新还旧,导致本金和利息缺口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张文(化名)是一位28岁的广东人,之前在工厂打工,每月工资在2千到5千。“第一次接触网贷是在2017年前后,当时互联网金融贷款有很多,我身边的朋友大多也都用网贷。我第一个接触的平台是支付宝的花呗,授权芝麻信用之后又被推荐了好几个其他借款平台。”


他告诉记者,如果有平台的欠款还不上,他就会去找其他平台继续借款。比如花呗的分期付款还不了,还有招联金融等平台可以贷款。借贷‘雪球’就这样越滚越大。


张文表示,目前他还有3个互联网平台的贷款未还清,还剩下2万左右的利息,虽然不多,但由于收入不稳定,很难还上,自己已经还完本金,也不愿意再还款。


郭勇(化名)的经历类似。他在2017年底到2018年期间因急用钱借了高利贷。据其介绍,总共借了三次,全部通过P2P平台的线下门店,三次分别从不同的平台进行借贷。第一次在宜信普惠贷了6万;第二笔在中腾信贷了7万元,第三笔在友信普惠贷了10万元。这些贷款分三年共36期进行偿还。


郭勇甚至自己都不清楚这些贷款的具体利率和利息,“本金加上利息后几乎翻了一倍。”他表示。记者根据郭勇提供的数据资料,大概估算这些贷款的利率在36%—76%不等。与张文一样,郭勇也已经已还清了本金,不愿意继续支付高额利息。


张文和郭勇现在都常常收到催收电话和短信,个人信息遭遇泄露,家人、亲戚朋友也会常常收到催款电话。


据张文表示,现在每天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自称“催收公司”的人给他打电话,还会给村委会、亲戚朋友甚至是老板打电话。他还因此丢过工作。更有甚者,曾经有一位“催收者”要求他支付一笔“诚意金”以保证还钱,但这笔钱并不算在需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内。


“后面催债的都是第三方,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拿到我的信息的。之前借款的时候门槛很低,当时只填了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就获得贷款。”张文称。


郭勇的情形与此类似,他后来想起一个细节,“他们还把我们的手机拿了过去,把手机里面通讯录人员信息都抽走了,这个是我后来才知道,当时在场的时候没有察觉。”


张文和郭勇现在也意识到,这一切的开始都是由于此前的过度借贷。


尽管当前贷款利率很低,手续也方便,但消费者仍需要量入为出,充分从自身收入和支出的角度出发合理借贷,管理好个人能承受的风险和债务状况,才不致于陷入还贷“雪球”的困境中。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吴霜,实习生杨蕾;编辑:方海平)、南方日报、上游新闻、北京青年报、公开资料

SFC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赵凤铃

知名COSER被造谣 网暴者败诉道歉:“抹黑他人不如努力学习”


网暴黑产调查:起底明星粉丝群的运营套路


“两高一部”就依法惩治网暴征求意见 组织“水军”、编造“涉性”话题等应从重处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北京青年报   备用金   众怒   雪球   甲方   农民工   利息   贷款   场景   演员   消费者   金融   网友   广告   平台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