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去世于1984年,讣告中有一句其他将军中从未出现过的一句话

1984年2月,十王之首粟裕在北京病逝,享年77岁。回顾他的一生,从1907年到1984年,这几乎是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全部历史。

忆往昔,粟裕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跟随朱德来到井冈山,实现了朱毛的联盟。

五次反围剿,他身先士卒,与比他血腥数倍的敌人作战。



长征期间,他留守打游击队,并在蒋介石家乡建立了根据地。它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出现的。他先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任第六师师长。

他的成功与陈毅的洞察力是分不开的。当时,在陈毅的器重下,粟裕有幸从华中军成为司令员,这让他有机会开始了传奇的人生。

此后的岁月里,粟裕征战诸神诸佛,从苏中之战到孟良之战、淮海之战、渡江之战、上海之战,粟裕所向无敌。

而他每次都以几倍于自己的小团队击败敌人,被称为“诸神之战”的高手。

可惜这位一生征战的名将却惹上了大麻烦,最终没有在朝鲜踢球。后来世界基本太平了,这位老兵再也不敢动了,终于在1984年离开了我们。

我们党和人民对这位著名退伍军人的逝世感到悲痛。因此,党对他制定了极高的标准,甚至在他的讣告中留下了一句独特的话——尤其是在将军指挥方面。军团战。



这句话的含金量相当高,表达了对粟裕军事指挥能力的高度认可。这句话有多罕见?他不但没有出现在其他开国将军的讣告中,就连整个党和国家的历史上也没有出现。

我们都同意粟裕能打仗,但说到“善于率大军出战”,粟裕真的是世间罕见吗?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大军团战”。大军团的战斗规模比较大,歼灭敌人的数量也比较多。

能达到这种程度,在历史上确实是比较少见的。



比较知名的重大军团战役中,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双方在这些战斗中投入了超过100万士兵。这是一场真正的大军团战斗,每回合都有数十万人。

然而,我们为自由斗争了几年,达到三大战役水平的人很少。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战斗的框架内进行,过程远没有大军团的战斗那么精彩。那么问题来了,粟裕曾经带过大军打仗吗?这个问题不需要太多思考,我们就可以直接给出肯定的答案——淮海之战。

怀哈之战,粟裕率领16纵队,加上二野的7纵队,二十三、四纵队的总兵力达到了六十万。对抗国民党八十万大军,六十万对抗八十万,这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斗。

其水平甚至超过了古代著名的长平之战、淝水之战。



而粟裕则展现了大军统帅的超强计算能力。他不仅预见到了敌人的机会,还将小淮海扩大为大淮海,直接将黄百涛包围起来。随后,他们包围现场进行求援,依靠中原军的配合,困住了黄维,甚至对杜聿明的主力发起了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粟裕的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对手,而杜聿明、黄百涛、邱清泉都是真正的军事家,但他总是能够将自己的军事实力发挥到极致。

尤其是在碾庄围城期间,国民党其实是知情的,但相处不来,所以功德林决战后,国民党将领们感叹:关心前线就会成为寡妇,关心前线就会成为寡妇。左边,你将成为寡妇,处处有准备,但处处缺乏。

人人都渴望粟裕行动,却无计可施。就连前期与粟裕打过交道的杜聿明,也不得不仓皇出逃,最后被俘虏,后来甘愿跪拜。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粟裕作为大军统帅的判断力也很糟糕。



当时杜聿明正要撤退,我党内部情报传来消息,表明了杜聿明逃跑的方向,党中央明确要求粟裕堵住这条路。

但粟裕对军委的决定提出质疑,对从我党得到的准确情报表示怀疑,认为国民党不应该抛弃重装,走向江河网遍地的地方,而应该选择不同的道路。

因此,在压力之下,他主要集中在另一边,将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其中。

结果,杜聿明果然走了粟裕所期望的道路。粟裕再次追上了敌人,成功歼灭了百万中原国民党大军。

正是因为这场战斗,粟裕扭转了整个解放战争的格局。原来“北攻南守”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战争。



看看粟裕的作战,指挥这支大兵团的能力,别说和林帅比,就是和他这样的杜聿明比起来,粟裕根本就不怎么样。

那么问题来了,粟裕生来就是群殴的吗?当然不是。

粟裕作为后起之秀,经历了相当长的训练。首先,苏联七战七胜。当时他首先反对毛主席的建议,要求他们留下来打游击队,并发布了军令状。结果他以小兵力对抗敌人的12万人马,迷迷糊糊地全歼了敌人的王牌部队,取得了胜利。

这应该是强队第一次交锋。这场战斗展现了粟裕的勇气和意志,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的战略高度和大局。



此后又发生了苏贝之战、鲁南之战、莱芜之战。论战术,粟裕几乎打得很好。如果你不来,就直接完成既定的战斗目标。

结果,很多参战的国民党将领都胆怯了,蒋介石的脸只让他们疲惫不堪。结果,他们浪费了时间,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队友死去。

在孟良崮之战中,粟裕的战斗水平不断提高。当时我军遭到敌人主力数十万的围攻。最可怕的是,敌人的一支队伍会纠缠在一起,然后被敌人包围。

但粟裕却有相反的能力。这一战,他将自己的适应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他用一半兵力围攻张灵甫,然后又用一半兵力攻击敌人的援军。

由于此前害怕受到粟裕的攻击,敌人显得十分谨慎。每当他遇到猛烈的攻击时,他就害怕粟裕来净化他。最后,参加这次战斗的国民党援军全部喊话迎接主力,请求增援。张灵甫最终拼命抵抗,被枪杀。



孟良崮之战后,粟裕发动了著名的豫东之战。虽然我军在这次战斗中伤亡不少,但我军与国民党大兵团真正的正面交锋还是第一次。

国民党这次几乎没有失误,所以粟裕甚至压制了预备队。

在这紧张的时刻,粟裕将军队的算计和调动发挥到了极致,抓住了时间差,先杀掉了被围困的欧寿年军团,然后以微弱的兵力攻击了黄百涛,让对方失去了冷静。他遭到殴打,狼狈逃走。

军团被打残后,他本人被迫驾驶坦克,担任军团长冲锋。



据党史记载,此战之后,国民党军队再也不敢单独作战。此后,他们只能大群行动,国民党失去了机动和发起战斗的权利。

至此,粟裕大兵团的战斗能力已基本成熟,此后将是淮海战役的“终端工程”。

综合以上内容,粟裕的战术诡计莫测,对敌之计灵活多变,有毅力、勇气和驾驭全局的远见。

再加上他部署兵力得当,总能发现细微的错误,这种大军团的战斗能力甚至可能比不上林帅。

所以,党中央的讣告并没有夸大其辞,粟裕受之无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讣告   解放战争   党中央   大兵团   纵队   作战   我军   寡妇   兵力   军中   国民党   大军   极致   军团   敌人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