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落泪,车企大佬遭遇了什么?

8月9日,在自家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发布会现场,比亚迪老板王传福回顾过往经历时,数度哽咽落泪,引发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一个见多识广的车企头部大佬,到底遭遇了什么,居然现场失态到这样?人前只见风光,风光背后却总有辛酸,我们来看看王传福的故事。


一、


2003年,富士康400多名干部,先后跳槽到比亚迪,大量机密文件,吊诡地出现在王传福的案头。

郭台铭怒从心中起,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比亚迪告上法庭。

历经2年拉锯战,结局神奇地出现“共赢”,郭台铭赢了官司,王传福毫发无损。

这个结果,当然不是郭台铭想要的,因为它难消心头之恨。

但不管郭台铭承不承认,王传福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全靠三个字:快、准、狠。

1966年,王传福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幼年不幸,13岁丧父,16岁丧母。

父亲留下的唯一财产,是破旧的三间瓦房,却在一次暴风雨中坍塌……

王传福的高中,是靠做小生意的哥哥和嫂子,每周接济10元读完的。

双亲走得太急,对王传福影响很大,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在邻居眼中,他就是个“哑巴子”。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给王传福的只有难言的伤感,还有必须要出人头地的决心。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读研期间,王传福更加刻苦,全部精力都放在电池研究上。5年后,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

第二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又被委任为总经理,到深圳履新时,经济特区的“大场面”,让王传福拓宽了视野。

当时,手机还是新鲜事物,一部大哥大能卖两三万元,王传福忽然意识到,日后手机普及必然是时代趋势,而手机充电池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正好撞到自己专业的“枪口”上。

当时中国还未出现拥有二次充电电池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国外的废旧电池,在国内都是香饽饽。

王传福一咬牙,辞掉“铁饭碗”,投身到浩浩荡荡的下海大潮中。


二、


1995年,29岁的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借了250万元,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开始创业生涯。

在当时,一条镍电池产线的投入,都要一两亿美金,王传福的250万,塞牙缝都不够。

资金不够,就用人力和技术来凑。

没有生产电池极片的分割机,王传福设计出夹片。

没有真空无尘的生产车间,王传福设计出真空无尘的密封箱,操作工把手伸进去就可以生产。

利用这种方式,王传福将生产线,逐步分解成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仅花费100多万元,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电池的生产线。

这让比亚迪电池的生产成本,比日本竞争对手低了40%。

此外,王传福还从上游材料供应商下手,利用技术研发优势,又把原材料成本降低40%。

1995年下半年,靠着成本优势,比亚迪迅速取代日本三洋,成为台湾省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

到了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到40%,大牌电池厂商哀鸿遍野。

比亚迪却因成本优势,强势逆袭,镍电池销量达到1.5亿块,飙升至世界第四位。紧接着,比亚迪又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配件。

创业3年,王传福的比亚迪,成长为年销售近亿元的中型企业,他也成为风光无限的“电池大王”

有人将比亚迪的成功模式,称之为“小米加步枪”,利用“人海战术”,打败了设备自动化。

但其实,这只是王传福整个布局里的一步棋而已。


三、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主板上市,第二年,毫无从事汽车生产经验的王传福,居然要进军汽车领域。

电池做得这么好,为何要尝试产业链更长、技术难度更大的汽车?

不光是比亚迪员工不理解,连媒体、股东和基金都惊掉了下巴。

很多基金经理打电话,规劝王传福放弃收购计划,甚至有人威胁他:

“如果你坚持收购,我们就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到抛死为止。”

但外界的阻力并没有劝退王传福,这一年,比亚迪以2.69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权,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消息传出后,比亚迪股价连跌3天,由18港元跌至12港元。

当外界的质疑纷至沓来时,王传福想的早已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怎么干的问题。他看好汽车领域,就铁了心要干。

王传福的自信,源自于电池领域的成功。他希望能将这个成功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并利用自己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和汽车结合起来。

王传福说:“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也是这一年,王传福到台湾省拜访郭台铭,希望鸿海能帮他做电池壳。

郭台铭盛情款待,邀他参观富士康工厂。

彼时,富士康已是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航母,王传福与之相比,不过是一家手机电池的小企业。

但此行之后,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仅用几年时间,王传福迅速“克隆”出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并成为富士康的一名劲敌。

郭台铭为当时的热情深感后悔,认为正是这次机会,让王传福起了“非分之想”。

2008年3月14日,据公安机关调查取证发现,该案可能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富士康撤销对比亚迪的民事诉讼,转为刑事诉讼,随后,比亚迪有工作人员被拘。

但接下来案件的走向,却是郭台铭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四、


仅仅4天后,被拘的人因证据不足被释放。两位原富士康主管,先后被判处1年到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比亚迪迅速发布公告称,获刑员工在定罪前,已和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属于个人犯罪,和比亚迪无关。

经此一事,比亚迪全身而退,富士康没讨到便宜,开始将富士康大量内迁,催生了富士康郑州工厂、成都工厂等。

至今,业界仍流传着一个津津乐道的段子:

“据说王传福买了好几辆宝马,让手下技术人员拆。大家都不敢,王传福抡起锤子先砸了上去。然后说,好了,你们可以开始了。”

每年,比亚迪都花费数千万元,购买世界各地上市的最新车型,用来拆解和学习。

在比亚迪的深圳坪山基地,经常能看到挂着“试”字车牌的高级轿车,其中包括:奔驰、宝马、雷克萨斯、本田、丰田……

毫无争议的是,模仿和学习,是熟悉这一领域最快的捷径。

王传福说:“我已经解剖了大量的汽车,结论是汽车不应该这么高的价格。”

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别人做到的,他也照样可以做到。

他照例用“小米加步枪”的模式,“山寨”出生产设备。

曾有业内资深人士,参观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吃惊地发现,实验设备只有一两台是进口的,其余全部是根据进口设备仿制的。

比亚迪F3上市那年,奇瑞曾买了一辆样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F3不过是对丰田花冠的模仿,无论是外形、工艺和配套,都不是奇瑞的对手。

然而几年后,奇瑞幡然醒悟,原来那个瞧不上的比亚迪,已经成长为一位可怕的对手了。

本土民营车企,以模仿起步的不少,但很多都因知识产权和市场压力,败下阵来,比亚迪是如何突破这一困局的呢?


五、


一位资深人士分析说,比亚迪模仿有三大特点:

第一,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拳头产品上;第二,选择市场爆款车型“模仿”;第三,成本和质量控制严格,学习能力强。

最关键的是,比亚迪专门成立了一个百余人的知识产权团队,专门用来规避知识产权。

比亚迪汽车产业群总工程师廉玉波,更是直言不讳:

“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有专利就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百分之百不会让对手赢。”

可想而知,比亚迪能打赢三洋、索尼和富士康的官司,这个团队一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比亚迪也绝非是单纯模仿,光是2006年,比亚迪就申报了1200个专利,在全国专利排名第七。

2008年,比亚迪电子在香港主板上市,展望未来,王传福信心百倍,他说:

“我的骨子里觉得中国人就是能干,只要给中国人机会,绝对是全球一流的公司,什么都能做成一流的。”

王传福这份底气,源自于手底下1万名工程师,10万名员工。

比亚迪的工程师,集多功能于一身,不仅要设计车身,还要设计引擎、空调、灯具、安全带、安全气囊以及电子产品等等。

而10万名员工的薪资,仅相当于内地富士康4000名台湾省高管的薪资。

王传福认为,中国企业家十分幸运,享有得天独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这让他喊出豪情万丈的口号:

“2015年,在乘用领域比亚迪要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要做到世界第一。”

这一年,巴菲特派助手参观深圳比亚迪电池车间,吃惊地发现,一排排工人坐在操作台前,如同18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仅靠简单的机器和双手,就包装出成千上万的电池。

当然,吸引巴菲特投资的,不仅仅是因为比亚迪公司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王传福的个人魅力。

为了证明自己公司电池的环保性,王传福曾当着巴菲特继任者的热门人选之一、中美能源公司董事长戴维·索科尔的面,喝下自己公司制造的电解液。

索科尔对巴菲特说:“这家伙(王传福)很有魅力,你一定很想见他。”

还是2008年,巴菲特不顾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打破了自己对高科技产业退避三舍的投资准则,买入比亚迪10%的股份。

头顶“股神”巴菲特光环的比亚迪,也很给力,2009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增98%,其中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大增133%。

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领域,比亚迪分别斩获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排名。

受业绩影响,比亚迪股票大涨,巴菲特不到一年,豪赚90亿港元。

但王传福的财富增长速度更快。


六、


2009年,43岁的王传福,身价如火箭般猛蹿102位,成为胡润百富榜的“新科首富”。

虽然贵为首富,但王传福生活依然节俭。

他出行不坐头等舱,和妻子孩子一直住在比亚迪宿舍里。王传福也说过和马首富类似的话,“我对财富没有什么兴趣。”

首富和巴菲特这两个光环,给经销商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初,在一类城市大家不愿意代理比亚迪,而现在很多人争着做。”

但商场如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比亚迪也概莫能外,接连负面缠身。

还是2009年,因充电器插入插座,存在触电风险,诺基亚全球共召回1400万个问题充电器,作为诺基亚头号代工的比亚迪,将承担此次问题的全部损失。

受此影响,比亚迪电子股价连续数日大跌,累计跌幅超过12%。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新车也不允许同行试驾。

发布电动车F3DM时,吉利集团的李书福,很想知道“冤家”的产品好在哪里,想团购F3DM,但被王传福拒绝。

比亚迪在全国15个城市,开放试驾活动,但名单上绝不会出现同行的名字。

对此,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称,这是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

这个说法,遭到众多业内人士质疑:“国际上恐怕只有比亚迪电动车不让同行试驾。”

不管外界如何评说、猜测比亚迪,王传福依然行事低调,闭口不言。但如果谈及自己的梦想,话匣子立马就打开了:

“开始我只是为了生存,公司不垮掉就行。后来就有一些社会责任感,思考如何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减少对油的依赖,不就减少了战争吗?这就是BYD,这是我们要成就的梦想,我们有能力成就这个梦想。”

梦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意义非凡。

但王传福一定没想到,比亚迪之前飞速发展时,埋下的暗雷,忽然引爆了。


七、


2011年,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开始大幅裁员,比例高达70%。

约400名销售员工因不满被优化岗位、没有得到合理赔偿,开始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在网上爆料。

一场始于裁员,延伸至销售政策,上升至战略规划错误的负面消息开始蔓延。

比亚迪裁员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从2005年到2009年,比亚迪汽车飞速发展,汽车销量神话,忽然在2010年戛然而止。

过去开会,99%的时间都在谈产能,会议结束时,才会花2分钟时间谈一谈品质问题。

由于比亚迪在汽车细分领域,全线出击,最后只有F0和F3两款车型杀出重围,其余均沦为一堆“烂尾楼”,导致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90%左右。

为了降低资本开支,过去庞大的经销商网点、营销团队,由销售利器,变成尾大不掉的包袱。

一位曾在比亚迪干了4年的销售经理感叹,那几年,经历就跟过山车一样:

“比亚迪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时,销售经理基本就2个任务,一是拼命开拓渠道,二是加大经销商库存量。


后来,经销商团队越来越大,新的经销商为了后来者居上,开始打起价格战,你降价,他也降价,疯狂内卷之后,“只有赔钱卖车,卖车价还没进价高。”

因为经销商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比亚迪的返点。

这一次,王传福坦承比亚迪在销售战略上犯了错:

“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买单。当时的销售战略是重经销商数量,忽视了经销商质量,埋下了错误的种子”。

但比亚迪的麻烦,还远远不止于此。


八、


2011年,有消息传出,上头出台限行法规,车市将和楼市看齐,“金九银十”销售遇冷,导致汽车股集体下挫,比亚迪跌破18元发行价,王传福身价缩水100多亿元。

由于汽车业务低迷,比亚迪开始第二次大面积降薪。

但此时的王传福,依然坚定初心,要打造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帝国,并制定了以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站和储能电站为主导的新能源规划。

有人分析,一旦王传福完成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比亚迪将垄断中国新能源产供销研整个价值链。

2014年,比亚迪以颠覆者姿态,发布542战略,即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极速电4驱,百公里油耗2升以内。

之后,比亚迪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推出秦、唐、宋、元四款产品,成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化车型最多的车企。

受益于新能源政策,比亚迪抢占先机,表现亮眼。

王传福说,汽车行业属于规模经济,谁先跨过年产销10万辆的门槛,谁就能在成本上占据绝对优势。

而走在最前面的企业,也将成为国家扶持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新能源汽车遇上百年未有之格局,行业的蓬勃发展,已经从“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

在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时落泪的王传福,能否带领他的比亚迪,在新的时代里一骑绝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本文作者:万小刀,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欢迎关注@万小刀头条号

#娱评大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台湾省   大佬   诺基亚   代工   新能源   深圳   车型   知识产权   电池   成本   经销商   员工   领域   全球   汽车   公司   王传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